《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9月15日)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9月15日)
作者:李本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 日期:2019-09-15 瀏覽次數:7841
9月15日
1937年
▲ 毛澤東致電林伯渠,指出高敬亭部在談判中應注意的問題:“不要收回各縣便衣隊”、“部隊不要集中,依原有區域分駐”、“要求國民黨發給養,如不發給仍打土豪,但改取捐款方式”、“一切大問題聽候兩黨中央談判解決”、“不許國民黨插入一個人”、“時時警戒,不要上國民黨的當”。
▲ 抗日軍第一游擊支隊司令傅秋濤,副司令羅世忠、劉玉堂發布《抗日軍第一游擊支隊關于湘鄂贛邊區紅軍游擊隊改編的通電》:“鑒寇深禍急,民族垂危,本部堅持抗日,不顧險阻,救國救民義不容辭。值茲全面抗戰孔殷之際,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漢行營委任令,開茲委任傅秋濤為抗日軍第一游擊支隊司令,羅世忠、劉玉堂為副司令。此令。各等因奉此,遵即將原湘鄂贛邊區所有紅軍改編為抗日軍第一游擊支隊,謹遵于九月十五日在平江屬嘉義市啟印視事。本部現正集結,秋等在抗日場合中,誓以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追隨我蔣委員長領導之下,效命疆場,殲滅日寇,保衛華中,收回失地,復興中國,謀獨立自由幸福而奮斗到底!”
1938年
▲ 新四軍第一支隊一部在滬寧鐵路高資至下蜀之間伏擊日軍火車一列,斃傷日軍30余人。
▲ 新四軍第四支隊第七團第一營在皖中合肥至六安間公路三十里崗襲擊在該地露營的日軍騎兵,炸毀日軍帳篷數頂,斃傷日軍近百人,繳獲戰馬3匹。
1939年
▲ 中共中央書記處向葉挺、項英、張云逸等發出還擊國民黨頑固派進攻鄂東新四軍的指示:對國民黨頑固派向我進攻,“我除向安徽當局及國民黨中央交涉要求制止外,必須在嚴格自衛立場上,予進攻我之部隊以還擊。”“堅持團結共同抗日的口號,加緊向對方官兵及民眾對于團結抗日的宣傳,很好優待、送還俘虜,從政治上動搖對方進攻我之意志。”
▲ 劉少奇率徐海東等40多名干部離開延安速赴華中,21日到達竹溝。
▲ 《抗敵》雜志第1卷第5號刊載陳毅在新四軍第一支隊干部會議上的報告《論游擊戰爭》:解釋了游擊運動、游擊戰爭等幾個戰術用語;說明了幾個問題;分析了近十年來中國的游擊運動,尤其現在的抗日游擊運動的四個時期等。同時還刊載了陳毅《茅山一年》、傅秋濤《我們在皖南如何戰斗著》等文章。
1940年
▲ 劉少奇電示黃克誠:“八路軍第五縱隊三支隊到蘇北后,即向北發展,控制泗陽、沭陽、東海、灌云諸地,建立根據地。對頑固武裝可爭取者爭取之,其反我者肅清之。”29日,黃克誠率縱隊部和第二支隊到達沭陽錢集,并做好戰斗準備。
▲ 八路軍五縱隊三支隊七、八、九團挺進沭、宿地區,同時向敵人發起進攻。是夜,七團攻擊翰林莊據點,殲滅宿遷常備旅百余人,當場擊斃副旅長魯濟深。八團攻克時集、高流、陰平等據點,殲敵數百名。九團攻克胡圩據點,殲敵數十人。初步打開了淮海地區的局面。
▲ 淮南津浦路西各縣聯防辦事處決定新建“合肥東南各區聯合辦事處”、“和(縣)含(山)巢(縣)各區聯合辦事處”兩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至此,淮南津浦路兩側已建立兩個專區級和十五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
1941年
▲ 淮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成立大會在半城召開,會期4天。行署主任劉瑞龍,副主任劉玉柱,民政處長孟東波,財政處長雷鳴,糧食處長萇宗商,建設處長劉寵光,教育處長江陵,保安處長唐突,高等法院院長徐鳳笑。劉瑞龍作了《為實現蘇皖邊區施政綱領而斗爭》的報告,公布了施政綱領。《拂曉報》21日全文刊登《淮北行署施政綱領》。
1942年
▲ 毛澤東就爭取國共關系好轉電示陳毅:“目前已至促成國共好轉,恢復兩黨談判,使新四軍恢復合法地位,以便堅持抗戰時期。關于打摩擦仗方面,已電李先念今后極力避免,并設法與周邊國軍改善關系。”在宣傳方面,亦請注意向宣傳人員說明,極力避免談國民黨壞處及作國共好壞比較。蘇北報紙刊物,請你抓緊,務使他們的宣傳服從于黨的當前政策。
▲ 毛澤東電示李先念“先念同志:目前是極力爭取國共好轉,恢復兩黨談判,使新四軍取得合法地位,以便堅持抗戰時期。你們在這次行動以后,望極力避免打摩擦仗,并設法與周圍國軍取得和解為要”。
▲ 中共蘇皖區黨委為保證完成三個月工作計劃給各級黨委并轉各縣政府黨團的信指出,要千百倍地努力爭取時間,保證工作計劃的完成。
1943年
▲中共中央軍委任命新四軍第二師第六旅旅長譚希林為新四軍第七師代理師長(華中局決定傅秋濤去延安)。撤銷新四軍第六旅,所轄第十六團劃歸新四軍第七師建制,改稱巢湖大隊(21日正式改稱并轉隸)。10月,譚希林率第十六團抵達皖江地區。
▲ 中共潼陽縣委成立,原沭宿海第三中心縣委撤銷,胡叔度任縣委書記,隸屬于中共淮海地委。
▲ 淮海軍分區部隊攻擊眾興、來安、葛集國民黨軍趙子玉、戴傳道等部,殲其大部,俘泗宿游擊總指揮戴傳道等。
▲ 新四軍第七旅二十團、淮海第二支隊五團及第三支隊,與國民黨反共頑固派郭震軒部于運河南巖堰頭、窯灣附近展開歷時一周的戰斗,收復馬圩、王樓等7個據點。
1944年
▲ 新四軍軍部決定:韋國清即率二十六團赴路西統一部隊指揮。但據路西情報,敵人似有“掃蕩”蕭西地區可能。如查明此情報不確時,韋應迅速過去,并到達路西后希即電告,以便發布命令。韋離七旅后,路東作戰部隊由彭明治統一指揮。
1945年
▲ 華東解放軍總司令部(這個名稱是對外發表公報用的,當時并無這個番號)發布第三號作戰公報(新四軍第3號作戰公報)稱:1至15日我軍解放縣城6座,大小市鎮98處,斬獲人槍1萬6千余,尤以淮陰、泰興諸役最為出色。同時指出,華中各地日偽軍不僅拒絕向新四軍投降,且不斷重占已解放的城鎮,增設據點,四處襲擾,搶掠燒殺的情況。
▲ 新四軍蘇浙軍區政治部發表《慶祝抗戰勝利為和平民主團結告各界同胞書》。
▲ 新四軍第五師致電中共中央軍委并新四軍軍部,報告決定成立野戰司令部,將新四軍第五師主力部隊整編為新四軍第五師野戰軍(亦稱鄂豫皖野戰軍)。1、野戰軍下轄三個正規旅,即十三旅、十四旅、十五旅。各旅下轄三個團,十三旅轄第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團;第十四旅轄四十(原十三旅特務團)、四十一(原六分區第二十五團)、四十二(四分區挺進第一團)團;第十五旅轄第四十三(原豫中挺進第四團)、四十四(原五分區四十四團)、四十五(原二分區獨立第五團)團。2、野戰軍干部任命:(1)野戰軍司令文建武(免師參謀長之職),政治委員任質斌(兼),第1副司令兼參謀長周志堅,第2副司令程耀德(免六分區司令之職),政治部主任張樹才(免師政副主任之職責)。(2)野戰軍司令部參謀處長趙俊,作戰科長曹大明,偵察科長嚴家安,隊訓科長鄒作盛,機要科長陳明發。(3)組織部長袁文,宣教部長潘子明,聯絡部長吳若巖,民運部長蔡承祖,保衛部長許道琦。(4)野戰軍供給部長譚凱豐,副部長徐太先。(5)衛生部長葉果(兼)。(6)第十三旅旅長吳世安,政治委員周志剛,副旅長汪乃貴,參謀長魏國運,政治部主任陳一震,副主任翁可業,供給部長詹杰,衛生部長楊桂生。(7)第十四旅旅長程耀德(兼),副旅長鄒國厚,政委楊喚民,參謀長黃德奎,政治部主任劉友海,供給部長董洪國,衛生部長聶忠賢。(8)十五旅旅長王海山,政委湯成功,參謀長周明國,政治部主任岳林,供給部長聶宏國。3、第二軍分區司令李人林,副司令蔡松榮,政委文敏生,參謀長吳昌熾,政治部主任冷新華。第六軍分區司令陳剛,政委方正平,參謀長周文,政治部主任蔣立。
▲ 鄭位三、李先念、陳少敏、任質斌致電中共中央,建議王震、王首道部北渡擬留鄂東地區。
▲ 新四軍蘇浙軍區第四縱隊在浙江吳興雙林地區,殲滅偽軍第三十四師大部,俘偽師參謀長以下1200余人。
1946年
▲ 國民黨軍第七軍、整編第七十四師、第二十八師在空軍掩護下分兩路猛攻蘇皖解放區首府淮陰。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和第五、第十三旅奮起抗擊,經5晝夜激戰,于19日晨撤出淮陰。蘇皖邊區政府同日撤離淮陰。至9月中旬,淮南地區全面落入國民黨軍隊手中。
▲ 留在淮北地區堅持斗爭的華中軍區第七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劉作孚等,在夜渡洪澤湖時遭國民黨軍包圍,激戰后躍入湖中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