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9月22日)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9月22日)
作者:李本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 日期:2019-09-22 瀏覽次數:7832
9月22日
1937年
▲ 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代表于7月15日送交國民黨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1939年
▲ 新四軍第一支隊一部在丹陽縣延陵地區進行反“掃蕩”作戰,斃傷日偽軍100 余人。
▲ 新四軍游擊支隊一部夜襲渦陽石弓山,予日軍重大殺傷。
1940年
▲ 葉挺、項英致電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葉劍英,報告顧祝同近來增調部隊至皖南,封鎖包圍新四軍,縮小新四軍活動范圍,密令國民黨軍“以實力對實力,組織對組織,公開對公開,秘密對秘密,來打擊和摧殘我軍周圍之地方與群眾組織,強迫接近我分子自首”。“此企圖和舉動,顯然系對敵人不作實際進攻準備,在形勢突變中以便于隨時對我攻擊,使我困難防范與作戰”。請恩來直接向蔣介石、何應欽提出抗議,并劃分作戰地境,以避免沖突。
1941年
▲ 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八旅在駐地江陰縣西石橋反擊國民黨軍兩個團的進攻,殲頑軍100余人,擊斃忠救軍教導第二總隊司令梅明章。
1942年
▲ 陳毅、饒漱石、賴傳珠電示新四軍第十旅、獨立旅、第三師:“淮海區情況比以前緊張,敵偽不斷出擾,伸筑據點,將有威脅淮海根據地緊縮與鞏固問題。因此,淮海軍區應有整個軍事計劃與對策,以應付敵偽‘蠶食’政策。”
▲ 中共浙東區黨委在慈北鳴鶴場召開會議,根據華中局指示精神,做出《關于長期堅持浙東斗爭的決定》,制定 “堅持三北,開辟四明,在四明山完全占領后,再爭取控制會稽山”的方針,同時決定“堅持浦東,并積極發展杭州灣沿岸工作”。
▲ 淮海區青年救國總會在沭陽正式成立,曾直當選為總會長,劉剛為副總會長。
1944年
▲ 新四軍軍部召開華中文化界人士座談會,紀念魯迅逝世8周年,通電擁護改組國民黨政府,改組統帥部的主張。
1945年
▲ 中共中央軍委電示劉伯承、鄧小平、聶榮臻、肖克(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羅榮桓、黎玉、張云逸、饒漱石、宋任窮、楊勇、蘇振華、賀龍、李井泉等,阻止與遲滯國民黨軍三路北進戰法:“以山東及新四軍主力,對付沿津浦路北上之頑。”“以冀魯豫主力及……”。“每路主力兵團須各有3萬人,組織得力的野戰指揮機關和政治機關。”最好劉伯承指揮同浦路,李達(晉冀魯豫軍區參謀長)指揮平漢路,配合地方武裝和民兵,用糾纏扭打的戰法,在頑軍前后左右一直和頑軍糾纏扭打到平、津,最后配合我在冀東控制的部隊,在冀東進行決戰,以保障我在東北和熱、察兩省的完全勝利。
▲ 中共中央華中局電示粟裕、葉飛、金明并曾希圣、李步新:“浙東、蘇南、皖南部隊撤至江北,愈快愈好。”“蘇南、皖南部隊和黨政人員,在原則上亦作全部撤退,只留部分秘密工作者及少數秘密武裝,掩護原地工作與抗屬(指抗日軍人家屬)和傷兵。”“轉移應有步驟分批進行。”
▲ 中共中央華中局作出江南部隊撤退工作的部署:各區黨委并報中央,1、關于我軍從江南撤退,應在黨內外作深入的動員解釋。宣傳解釋與對留下人員妥善處理特別重要。2、估計轉移中頑可能向我襲擊,因此在事前應注意秘密與交通安全,并應隨時備戰。3、對部分事實上不能轉移的地方武裝和干部,不應勉強,應留下部分熟悉地情、與群眾有密切聯系的地方干部領導堅持。可主動派面目未暴露的可靠干部,事先去與國民黨取得聯系,以便取得信任與合法地位,掩護我工作。在留下干部中,可挑選較有聲望同志或殘廢者,出面組織新四軍后方留守處,負責處理抗屬與傷員,并聯合當地名流士紳,共同派代表去向國民黨省、縣政府及附近駐軍接洽,說明我軍撤退原委,并提出請他們來接防。4、在撤退前,須布置以后的秘密工作。5、對部分事實上無法轉移又無法隱蔽的干部和群眾,應依靠群眾、依靠山地、組織短小精干的秘密游擊隊,并準備隱蔽的游擊基地,以便在任何嚴重環境下,仍能原地堅持,保存干部,并與合法斗爭配合。這種游擊隊不要用共產黨、新四軍的名義,只要能取得生存、保持力量,任何名義都可。6、對上述地區黨的組織應絕對保守秘密、精干為原則。7、只要有充分準備,估計國民黨的摧殘迫害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華中局對那些留在江南堅持的同志,表示親切的關懷,并望能采取一切方法,正確執行政策,渡過困難,取得勝利。8、浙東、蘇南、皖南部隊轉移具體部署,分別另有指示。
▲ 中共中央華中局作出浙東部隊撤退工作的部署:1、奉中央命令:浙東部隊及地方黨應立即全部撤退,只留秘密工作者及少數秘密武裝當作民兵存在。2、我們意見:浙東部隊與地方黨撤退的方向為經江浙到江北地區。撤退可分下列步驟:首先以極大部分主力及高級干部為第一批轉移,除彈藥、經費、冬衣外,力求輕裝,愈快愈好;第二批以少數主力掩護一切可能撤退的武裝、地方干部及可能隨帶的資材撤退,撤退時間較第一批不可延遲過久。3、估計一定有部分地方武裝及地方干部事實上不可能全部撤走,因此,你們必須留下部分熟悉地情并與群眾易取聯系的地方干部,領導他們繼續堅持。其方法為:一方面廣泛宣傳,展開統一戰線工作,以取得社會同情,保護我留下抗屬和傷兵;另方面領導留原地堅持地方武裝,于必要時就地分散游擊,并在附近山地準備好秘密游擊基地(此點另有詳細指示)。
▲ 張云逸、饒漱石、 賴傳珠電示蘇浙軍區,下達蘇浙部隊北移步驟:粟裕親率一、三兩縱隊(王必成、陶勇兩部)迅速集結完畢后立即出動;葉飛、金明率四縱隊及江南全部可能轉移的部隊及地方干部,作第二批轉移。時間在浙東轉移部隊到達安全地區;原則上應盡量設法將全部武裝和地方干部均能轉移,但不要過于勉強,以免中途逃亡及將來為頑所用反我。
▲ 張云逸、饒漱石、 賴傳珠電示皖江軍區,下達皖中部隊北移步驟:皖中部隊轉移,原則上應盡量設法將全部武裝和地方干部均能轉移,但不要過于勉強,以免中途逃亡及將來為頑所用反我。迅速轉移,愈快愈好。
▲ 中共中央華中局致電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我們決先調三師全部四個旅,補足每旅到七八千人,遵軍委電令,于20日以內到達山東蒙陰待令。
▲ 鄭位三、李先念、陳少敏、任質斌致電中共中央并王樹聲、戴季英、劉子久,建議王樹聲、戴季英“即日南下合力一戰,相當的確立中原大局”。
▲ 譚啟龍、何克希、張文碧、劉亨云、連柏生等研究北撤的路線、部署和領導分工問題。
▲ 上午8時,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第八旅在淮安縣獨立團和射陽縣獨立團的配合下,開始淮安戰斗。至上午10時,城內敵軍已大部被殲,殘部依托鎮淮樓和霸王殿進行頑抗。中午12時半,全殲滅敵軍。此役擊斃偽旅長以下300余人,俘偽團長以下4350人。此役和9月6日的淮陰戰斗史稱“兩淮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