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兩戰圣地 紅色沂蒙——新四軍軍部舊址所在地之臨沂巡禮
兩戰圣地 紅色沂蒙——新四軍軍部舊址所在地之臨沂巡禮
作者:黨亞惠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2017年第9期 日期:2018-09-14 瀏覽次數:7874
臨沂城區鳥瞰
人人都說沂蒙山好,好山好水好風光。山東省臨沂市地處沂蒙山區,因臨沂河而得名,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魯東南地區中心城市,具有濱水特色的現代工貿城市和商貿物流中心。這里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如今臨沂發展迅速,物阜民豐,臨沂人民秉承老區精神奮發有為,開拓進取,奏響了改革發展的新樂章。
臨沂作為山東解放區的首府,有“華東小延安”之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之一,被譽為“兩戰圣地、紅色沂蒙”。劉少奇、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粟裕、羅炳輝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戰斗、生活過,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遺跡。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沂蒙老區420萬人口中,有140萬群眾參軍支前,3萬沂蒙優秀兒女獻身疆場。陳毅元帥曾深情感嘆:“淮海戰役是沂蒙老區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們用小米養育了革命,用小推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新四軍最后一個軍部駐地
1937年10月12日,在南方八省堅持游擊戰爭的紅軍游擊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到1947年1月21日新四軍番號撤銷。短短10年間,新四軍南征北戰,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華中抗日的中流砥柱,在中國抗戰史上書寫了波瀾壯闊的一頁。臨沂,作為新四軍最后一個軍部所在地,在新四軍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945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部署,以及在重慶談判中向國民黨作出的讓步,新四軍在浙東、浙西、蘇南、皖南的部隊先后北撤到長江以北地區。與此同時,新四軍軍部和三支部隊北上山東魯南,第三師進軍東北,第五師與八路軍第三五九旅南下支隊、河南軍區等部編為中原軍區。
根據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中共中央華中局機關、新四軍軍部于1945年9月19日由盱眙千棵柳出發,經洪澤移駐淮陰城,再于10月28日分批由淮陰城出發,出蘇北入魯南,于11月落腳臨沂城,新四軍軍部和新四軍主力北移山東。12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新四軍軍部與山東軍區領導機關合并(1946年1月7日正式合并),組成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陳毅,政治委員饒漱石,副軍長兼軍區副司令員張云逸(同年4月增加羅炳輝),副政治委員黎玉,參謀長陳士榘,副參謀長袁仲賢,政治部主任舒同,副主任唐亮。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司令部先是駐在臨沂城西門里路北原德國天主教堂后院,1946年12月移到臨沂城東北的前河灣村。在前河灣村,陳毅、粟裕、張云逸、鄧子恢等指揮了著名的宿北戰役、魯南戰役、白塔埠戰役和臨沂阻擊戰,制定了萊蕪戰役的作戰計劃和策略,形成了孟良崮戰役的戰術思想。
新四軍軍部駐扎在前河灣村時,留下了許多佳話。這里群眾基礎好,軍部搬來后,群眾自覺幫著干些活;新四軍則惜力愛民,干一天活給10斤小米,當天結清。人民軍隊愛人民,野戰醫院的軍醫為群眾看病,從不收錢;護士們常利用空閑時間,以樹林中空地作簡易教室,辦“識字班”,幫群眾掃盲學文化。
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撕毀停戰協定,發動全面內戰,調集58個旅約46萬人的兵力,大舉進攻山東、華中解放區。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各部隊,會同山東野戰軍,先后在膠濟鐵路西段和東段、魯南、魯西南、膠東、魯中、渤海等地抗擊進犯的國民黨軍隊,保衛解放區。1947年1月,遵照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撤銷新四軍兼山東軍區番號,新四軍兼山東軍區與華中軍區在臨沂合并,成立華東軍區。陳毅任司令員,饒漱石任政委,張云逸任副司令員,黎玉任副政委,陳士榘、袁仲賢分別任正、副參謀長,舒同任政治部主任,唐亮、張凱任政治部副主任。新四軍主力、山東八路軍一部及山東軍區部隊在前河灣村整編為華東野戰軍,至此新四軍完成了其光榮的歷史使命,前河灣村也由此成為新四軍最后一個軍部駐地,華東野戰軍總部所在地,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誕生地。
華東野戰軍總部舊址暨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臨沂城市發展日新月異,記者坐車一路穿行跨過頗為壯觀的沂河大橋,來到坐落在臨沂市河東區九曲街道前河灣村華東野戰軍總部舊址暨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這里風景秀麗,亭臺樓閣,花團錦簇,草木蔥郁,儼然一座美麗的園林。
為弘揚沂蒙精神,充分保護和利用好這一革命歷史文物,2004年5月,臨沂市河東區委、區政府決定對新四軍軍部舊址進行修復。2005年9月初,按照“修舊如舊”的修復原則,投資200萬元,啟動了對新四軍軍部舊址暨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誕生地進行修復和布展的工程。工程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400平方米。
2007年9月27日,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誕生地紀念館)正式開館,紀念館館名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親筆題寫。紀念館分為東西兩個四合院,四合院栽種了數棵石榴樹,石榴花開得正艷,生趣盎然。館內設復原室、史料展覽室,恢復了陳毅辦公室、軍部辦公室等場景,如身臨其境。開設了新四軍歷史沿革、五大戰役、整編合編、軍民魚水四個專題展室。展陳以文物、圖片為主要展覽語言,突出新四軍在臨沂這一歷史主題,共展出有歷史價值的圖片130余幅,館藏展出重要革命文物80余件;運用聲、光、電、工藝油畫、循環燈箱、浮雕等現代手段突出重點亮點,再現了軍民浴血奮戰的艱苦斗爭歷程;以較強的藝術性和感染力,展現了陳毅、粟裕、張云逸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前河灣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風采和為中國革命事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其中“軍民魚水血乳交融”展區反映了新四軍駐扎此地期間軍愛民,民擁軍的魚水情。當年新四軍在臨沂受到群眾積極擁戴,群眾中流傳著“一口飯,做軍糧;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進戰場”的口號。
為弘揚沂蒙精神和紅色文化,充分挖掘前河灣村作為華東野戰軍誕生地和總部舊址的內涵和意義,展示華東野戰軍輝煌歷史和戰績,河東區委、區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于2013年10月啟動了華東野戰軍總部舊址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3億元,占地220余畝,包括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華東野戰軍紀念館、軍部舊址、將帥舊居和將帥雕塑區。其中華東野戰軍紀念館建筑面積10000平方米,投資4500萬元,展覽分序廳和東西兩個展廳,展線5500米,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對外開放的全面展示華東野戰軍光輝歷史的場館。
華東野戰軍紀念館于2015年年底對公眾開放。展陳以雕塑、浮雕、文物、圖片為主要展覽語言,展出有歷史價值的圖片800余幅,館藏展出重要革命文物116件;運用聲、光、電、工藝油畫、視頻、情景復原等現代手段突出重點亮點,再現了軍民浴血奮戰的艱苦斗爭歷程;突出展示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戰略決策;以較強的藝術性和感染力,展示陳毅、粟裕、譚震林等華東野戰軍領導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事指揮藝術和為中國革命事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突出展示華東野戰軍廣大指戰員敢于斗爭、敢于勝利、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突出展示華東人民群眾無私支援解放戰爭的奉獻精神。
華東野戰軍總部舊址暨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現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省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臨沂市廉政、黨員、國防、科普教育基地等。自開館以來已累計接待社會各界游客達140萬人次,充分發揮了紅色教育基地優勢,擴大紀念館的功能作用和教育影響,成為了河東區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大亮點和窗口,為河東區調結構、促發展、轉方式,發展紅色旅游,宣傳紅色文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大美新臨沂
八百里蒙山沂水,曾是“四塞之崮、舟車不通、外貨不入、土貨不出”之地。而今,這里迅速崛起成為全國著名的商品交易市場,臨沂批發城聞名全國,位居全國綜合批發市場第二位,成為魯、蘇、豫、皖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物流之都。臨沂批發城連續三年躋身全國十大批發市場前三甲,僅次于浙江義烏,有“南義烏,北臨沂”之稱。
臨沂市十八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在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市政府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大力實施“八大戰略”,打好“六場硬仗”,全面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全市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大美新”臨沂建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5%,2016年突破4000億元大關,是2011年的1.5倍,列中國城市GDP百強第45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5.8%,2016年達到293.9億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多;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年均分別增長17%、12.6%和13.5%,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年均分別增長16.3%和17%,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產業結構實現新優化。三大產業比例由9.7:48.5:41.8調整到8.9:43.1:48。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0.8%,成為山東省第6個、全國第29個工業產值過萬億元的地級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分別增長13.4%和18.2%;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蒙陰縣、臨沭縣成功創建全國知名品牌示范區,數量居全國地級市首位。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2%、占比穩居全省前3位,旅游消費總額占GDP比重達到15.7%。新建各類優質農產品基地108萬畝,入選山東省首批知名品牌數量第一,4個品牌入圍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百強。
城鄉面貌呈現新變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6.5%、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中心城區建成區人口和面積分別發展到212萬人、220平方公里,臨沂已成為山東省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新開通國內航線15條、國際航線2條,航空口岸獲準臨時開放。臨棗高速、環城快速路、北疏港公路、沂沭鐵路、蒙山和雙嶺高架路、臨工大橋、西安路祊河橋、陶然路和南京路沂河橋等建成通車,魯南高鐵臨沂至曲阜段、臨沂機場改擴建等重點工程進展順利。全市新增公路、鐵路通車里程4622公里和173公里,“三環十五射”城市骨干路網初步形成。
未來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攻堅期,也是加快建設更高水平“大美新”臨沂的關鍵期。臨沂抓住機遇,步入經濟社會發展快車道。
臨沂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革命遺址眾多。全市共有新民主主義革命遺址388處,全市15個縣,基本上每個縣都有革命遺址分布。臨沂市政府實施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理論研究、開發利用、精品創作、宣傳教育“五大工程”,提升沂蒙革命紀念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省政府舊址展館、沂蒙紅嫂紀念館、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等“沂蒙紅色展館群”,爭取成為中國紅色文化教育培訓示范區。
沂蒙人民與山東黨政軍一起戰天斗地,堅定革命信仰,共同創造了“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于勝利、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臨沂人秉承了這種精神信仰,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砥礪奮進,迎接更為燦爛的明天。
華東野戰軍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