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zhàn)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9月30日)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9月30日)
作者:李本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 日期:2019-09-30 瀏覽次數:7841
9月30日
1938年
▲ 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奉命從蘇南敵后調回皖南,改稱新四軍直屬第一團,歸新四軍軍部直接指揮。團長傅秋濤,副團長江渭清,參謀長王懷生,政治處主任鐘期光。
1940年
▲ 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致電劉少奇并告葉挺、項英、陳毅,提出“發(fā)展蘇北根據地的方針”:蘇北運河以東地區(qū),應由陳毅部、黃克誠部發(fā)展廣泛的游擊戰(zhàn)爭。由克誠部發(fā)展阜寧、淮安、鹽城以北地區(qū),陳部發(fā)展泰縣、如皋及其以東地區(qū),不僅擴大主力并且應努力與地方黨共同建立無數的小游擊隊,建立新政權,把此地區(qū)抗日民主化。
▲ 國民黨軍魯蘇戰(zhàn)區(qū)副總司令韓德勤發(fā)出在黃橋與新四軍決戰(zhàn)的命令,內稱:“現匪膽已寒,必不敢與我決戰(zhàn),我務集中力量,力求主動,切勿為匪阻止致成膠著狀態(tài)”,“攻擊之時必求匪之一翼或兩翼包圍而殲滅之”。當日韓軍即以主力第八十九軍和獨立第六旅從海安、曲塘一線南犯,并以李明揚、陳泰運部為右路軍,五個保安旅為左路軍,由第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統(tǒng)一指揮,向黃橋地區(qū)的新四軍發(fā)起進攻,其進攻總兵力達二十六個團3萬余人。
1941年
▲ 新四軍第四師騎兵團攻克淮泗地區(qū)邱圍子偽軍據點,斃傷偽軍300余人,俘偽軍大隊長以下200余人。
1942年
▲ 鹽阜區(qū)青年救國總會在阜寧召開成立大會。陳毅到會,號召鹽阜青年繼承中國青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參加根據地建設,爭取本身的自由和光明的前途。總青救會的建立,統(tǒng)一領導全區(qū)的青年工作“是鹽阜區(qū)群眾的團體建立總領導機構的第一聲”。
1943年
▲ 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生產運動的指示》,要求把開展生產運動作為根據地建設的中心,作為全面反攻物資準備的主要環(huán)節(jié),發(fā)動群眾掀起大生產運動的熱潮。
▲ 中共中央華中局發(fā)出,整理自衛(wèi)軍和提高民兵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在今冬明春利用農暇進行自衛(wèi)軍和民兵的整理提高。在中心區(qū)要造成全民武裝、農村軍事化、黨員軍事化。在游擊區(qū)強調整頓現有民兵適當擴大之。同時,對民兵性質、職責范圍、干部培養(yǎng)、訓練提高等問題均作了具體規(guī)定。
▲ 中共中央華中局同意增補楊思一為浙東區(qū)黨委委員。區(qū)黨委工作機構及負責人為:秘書長兼宣傳部長顧德歡,組織部長楊思一,軍事部長何克希,敵偽軍工作委員會書記金子明,杭甬沿線城市工作委員會書記王文祥,海上工作委員會書記周一光。
1944年
▲ 張云逸、饒漱石、賴傳珠復電新四軍第二、第七師,同意將程明遠支隊(即巢北支隊)歸新四軍第七師建制,以便保持巢湖南北交通線。
▲ 中共蘇中區(qū)委向各地委下達“打擊換防偽軍的方針和部署”:“敵偽正進行的換防其目的是進一步強化偽軍,使這些偽軍脫離老巢,割斷我與偽軍間的各種關系。”項致莊率十二軍三個師南調、孫逆良誠及其部隊來蘇北至蘇中接防、偽九軍調漢口或河南。為使將來浙江工作少一障礙,決定對行將調離蘇中之偽九軍、偽十二軍各部,采取猛烈的瓦解政策,使項致莊調防謀略全部或大部失敗。“目前應立即發(fā)動強大的政治攻勢,揭穿敵項此次調防陰謀,加強聯絡工作,……我們希望他們立即反正”。“各地收得此電后,應立即具體部署,深入動員,抓緊時機,積極進行。”
▲ 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第二十四團出擊蘇北射陽縣日偽據點,第一營攻占青龍港,第二營攻占黃邊港,第三營攻占通洋港,殲各據點守敵。
1945年
▲ 中共中央軍委電令張云逸、饒漱石、賴傳珠并黃克誠:黃師主力己出動,甚慰。時機緊迫,三師應兼程北進,其他出動部隊,亦應迅速出動為要。
▲ 新四軍蘇浙軍區(qū)第二縱隊及浙東地方黨政干部1.5萬余人,從浙東抗日根據地分路北撤。各路北撤部隊粉碎了國民黨軍多次阻攔包圍,越海渡江,轉戰(zhàn)近千里,于10 月22日到達蘇中南通、海安地區(qū)。
▲ 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留守處在余姚縣杜徐成立,主任黃明。同年底結束工作。
9月下旬
1937年
▲ 中共中央代表董必武從延安到達武漢,籌組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指導鄂豫皖、湘鄂贛、湘贛邊區(qū)紅軍游擊隊的集中和改編工作,并著手重建湖北的黨組織。
▲ 鄭位三、肖望東受中共中央委派,從延安到達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七里坪,向紅二十八軍傳達中共中央有關抗日救國的指示。
▲ 紅軍閩贛省抗日軍政委員會主席黃道派曾鏡冰、曾紹銘等為代表,在福建省光澤縣同國民黨江西省保安副司令進行和平談判。10月11日達成協議,閩北紅軍游擊隊改編為閩贛邊抗日義勇軍。
▲ 活動在桐柏山區(qū)的鄂豫邊紅軍游擊隊,改編為豫南人民抗日軍獨立團,周駿鳴任團長,王國華任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
▲ 抗日軍修水通訊處在馬坳建立,對內為中共平(江)修(水)銅(鼓)中心縣委的辦事機構。
▲ 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在皖南當涂縣大官圩地區(qū)粉碎日軍的四路“掃蕩”,斃傷日軍60余人。
1939年
▲ 中共高郵縣工作委員會成立,工委書記兼宣傳部長陳干,組織部長趙常濂,婦女部長楊平。
1940年
▲ 陳毅接到韓德勤要挾我退出姜堰電報后,隨即寫信給韓國鈞,陳訴忠言,指責韓德勤。陳毅的句句諍言打動了韓國鈞的心,他想起韓德勤所作所為,斥責其為“賊子無信,天必殛之”!
▲ 陳毅在黃橋接待泰縣、如皋、泰興等縣代表時,表示:為了顧全大局,促進合作抗戰(zhàn),新四軍決定于30日前撤出姜堰,請友軍隨時準備接替防務;并要求立即在姜堰召開軍民代表會議,分配抗戰(zhàn)任務。
▲ 新四軍第二支隊派楊洪才率新四團一個連與李復的部隊兩個連合編為一個營,這個營又與程維新的部隊(一個營)合編為“(無)錫宜(興)武(南)人民抗日義勇軍總隊”。
1941年
▲ 新四軍一師一旅奉命抽調二團,由旅參謀長張藩,旅政治部副主任兼二團政委呂一平及團長廖政國(化名吳彪)率領,以“挺進支隊”名義,到高郵開辟高寶抗日“同情區(qū)”,主要活動于澄子河以北、子嬰河以南地區(qū)。
▲ 新四軍第七師將黃湖游擊大隊改編為該師獨立團,劉宗超為團長,黃先為政委,轉戰(zhàn)贛北,打擊日偽軍。翌年 1月轉往安徽境內。
▲ 中共皖中區(qū)委在彭澤等縣沿長江邊的湖區(qū)成立中共贛東北特委,新四軍第七師挺進團政委李豐平兼任書記,黃先為副書記。翌年1月特委工作停止。留下干部于2月間成立中共沿江工委。
▲ 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第二十四團在蘇北陳官莊地區(qū)伏擊搶糧之敵,擊斃日軍30余人。
▲ 新四軍第五師第十四旅第四十團在鄂東黃陂縣以北長軒嶺設伏,擊斃日軍10余人,俘日軍2人、偽軍17人。
▲ 日偽軍繼續(xù)對蘇中根據地進行分區(qū)掃蕩,蘇中區(qū)被分割成許多小塊,處于游擊環(huán)境。針對敵人蠶食根據地的陰謀,新四軍蘇中部隊采取敵進我進的策略,積極向日偽軍控制力量薄弱的地區(qū)發(fā)展。新四軍第一旅二團以挺進支隊名義進入高、寶偽化區(qū)活動;第二旅六團打通了與大運河以西新四軍第二師的聯系;第三旅南下支隊進入南通縣,并進逼南通城,繼而在壩頭擊潰偽軍邱冠生團后又向海門縣進攻,攻克三陽鎮(zhèn),建立了通海同情區(qū)。
1942年
▲ 新四軍第十六旅第四十六團一個營和茅山保安司令部攻克鎮(zhèn)江第三區(qū)的上黨據點,斃、傷、俘敵80余人。
1944年
▲ 新四軍第四師西進部隊和蕭(縣)永(城)地方武裝、民兵粉碎徐州日偽軍步騎兵1000余人對蕭(縣)永(城)地區(qū)的“掃蕩”。
1945年
▲ 中共鄂東和江漢區(qū)委員會成立,聶鴻鈞任鄂東區(qū)黨委代理書記,鄭紹文任江漢區(qū)黨委代理書記。鄂東和江漢軍區(qū)同時成立,各轄一個獨立旅。鄂東軍區(qū)由張體學任代理司令員,聶鴻鈞兼任代理政治委員;江漢軍區(qū)由賀炳炎任司令員,鄭紹文兼任代理政治委員。
1946年
▲ 粟裕去淮陰、淮安途徑高郵,與中共高郵縣委書記李建、縣長楊天華研究部署放棄高郵城,轉入農村堅持斗爭等工作。嗣后,中共高郵縣委在一溝召開區(qū)委書記會議,傳達粟裕司令員和中共蘇中二地委指示,統(tǒng)一撤出高郵、三垛,界首、臨澤等地,轉入農村堅持斗爭。同時,中共高郵縣委成立秘密工作部,在城區(qū)部署黨的秘密工作,設立秘密聯絡站。
▲ 高郵縣警衛(wèi)團遵照蘇中軍區(qū)第二軍分區(qū)司令部指示,開赴臨北地區(qū),聽候整編。
9月本月
1937年
▲ 中共湘鄂贛省委派平(江)修(水)銅(鼓)中心縣委書記李成鐵在修水渣津、馬坳與國民黨當局談判。派東北臨時特委書記曾金生與國民黨江西保安政訓團在銅鼓帶溪談判,派西北特委書記江渭清到通城和武漢與國民黨武漢行營談判。
▲ 湘粵贛邊紅軍游擊隊負責人與國民黨地方當局談判,達成停止在東西兩邊山及湘南各游擊區(qū)敵對行動的協議,并商定以沙田為紅軍游擊隊集中地。10月8日,湘粵贛邊紅軍游擊隊進駐沙田圩,改名為湘粵贛邊區(qū)人民抗日義勇軍。
1938年
▲ 陳毅到丹(陽)北地區(qū)視察,部署丹陽游擊縱隊相機渡江,向北發(fā)展。隨后,該部第二支隊進至長江北岸,控制泰州以南嘶馬、大橋(今屬江都縣)一帶狹長地區(qū)。
▲ 新四軍政治部副主任鄧子恢在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陪同下,經高淳前往溧陽視察第一支隊工作。
▲ 陸軍新編第四軍政治部發(fā)表為“九一八”七周年紀念告皖南同胞書。
▲ 朱理治向中共中央報告《一年來的河南工作》。
▲ 陳毅《堅持江南抗戰(zhàn)的諸問題》:闡明堅持江南抗戰(zhàn)的意義、江南抗戰(zhàn)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鞏固與擴大地方武裝等問題。
▲ 陳毅派新四軍第二團參謀長王必成率一個營東進,經丹北到江陰、無錫地區(qū)進行戰(zhàn)略偵察,在澄武交界的塾村里,王必成會見中共澄錫虞工作委員會書記何克希等。
▲ 奉中共東南分局指示,在新四軍駐贛辦事處工作的賀敏學、譚啟龍,以新四軍中校、少校參謀的身份,到星子至德安一線作戰(zhàn)的國民黨第一六〇師工作。
▲ 新四軍駐贛辦事處政治秘書吳建業(yè)(瑞昌人)被派往瑞昌、武寧建立抗日游擊隊,并出任隊長,溝通與湘鄂贛特委領導的游擊根據地的聯系。
▲ 在新四軍一支隊黨委領導下,鎮(zhèn)(江)、丹(陽)邊區(qū)發(fā)展黨組織,建立中共鎮(zhèn)江特區(qū)委。
▲ 商群在彭澤辰字號組織“抗日救國會”開展救亡活動,出資捐款,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武器彈藥,收買國民黨軍丟下的武器,很快拉起抗日隊伍。
▲ 中共景德鎮(zhèn)市委成立,市委書記彭炎,隸屬中共贛北特委。
▲ 國際友人路易?艾黎(新西蘭人)等到贛州籌組中國工業(yè)合作協會東南區(qū)辦事處。翌年1月,東南工合辦事處在贛州成立,管轄江西、廣東、福建、浙江、安徽5省的28個縣級工合事務所或指導站,組建了330多個合作社。江西黨的組織積極推動工合發(fā)展,使其在動員后方人力物力,發(fā)展地方經濟,安置難民就業(yè),支援前方抗日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 新四軍第四支隊第七團第一營在合肥至六安公路上三十里崗襲擊日軍騎兵,斃傷日軍近百人。
1939年
▲ 八路軍蘇皖縱隊指揮部成立,司令員兼政委江華,統(tǒng)一指揮隴海路以南蘇皖地區(qū)的八路軍部隊。不久,江華率縱隊機關抵達邳縣,將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游擊支隊改番號為八路軍蘇皖縱隊隴海南進游擊支隊。
▲ 中共皖南特委派黃知真到徽州指導工作,中共徽州中心縣委改為歙績休和祁黟兩個中心縣委。
▲ 中共蘇皖區(qū)黨委由邳(縣)睢(寧)銅(山)地區(qū)遷入泗縣張?zhí)粒ㄣ艉榭h孫園鄉(xiāng)),金明任書記,張愛萍任副書記,張彥任宣傳部長,李浩然任組織部長(未到職,實際工作由楊純負責),邵幼和任社會部長,后調張克辛任武裝動員部長,皖東北工委和特委隨即撤消。
▲ 蘇皖區(qū)黨委決定把海屬中心縣委改為蘇皖區(qū)黨委第二地委,楊純任地委書記兼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支隊三團政委,張克辛調區(qū)黨委工作,章維仁任二地委宣傳部長。
▲ 為保障江南抗日義勇軍北撤揚中通道,新四軍指揮部測繪班對丹陽、武進一帶1∶5萬地形圖進行修測。
▲ 江南特委和江抗總指揮部由吳縣太平橋遷至常熟唐市。
▲ 崔義田任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軍醫(yī)處長兼醫(yī)院院長。醫(yī)院設前馬鄉(xiāng)神塘圩村,醫(yī)院除治療傷病員外,還培訓了大批醫(yī)藥衛(wèi)生干部。
▲ 新四軍延陵戰(zhàn)地服務團組建通訊隊,擁有長短槍70余支,擔負通訊聯絡、偵察、警衛(wèi)工作,接替新四軍丹陽獨立支隊保衛(wèi)中共蘇南特委機關的任務。
▲ 以沭西的青救武裝為基礎,在顏集西門外霸王橋邊的虞姬廟正式成立“七鄉(xiāng)抗日聯防隊”,吳石堅擔任聯防主任。
▲ 秋江北抗日指揮部軍醫(yī)處暨第一期衛(wèi)訓班在盱眙成立。當年冬天,劉少奇在首屆畢業(yè)典禮上,稱贊這個班辦得好,要繼續(xù)下去。
1940年
▲ 《津浦路東反日偽“掃蕩”總結》,闡述了:敵人為什么要大舉“掃蕩”路東;敵人“掃蕩”的準備與部署;敵“掃蕩”的經過;敵人“掃蕩”與我反“掃蕩”之結果;此次反“掃蕩”的經驗教訓;對今后各種工作及戰(zhàn)術改進的意見。
▲ 由于進步人士邳南行署主任杲益齋的愛國行動,使國民黨政權邳南行署和平地移交給共產黨,成為邳睢銅地區(qū)中共建立的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1942年2月,劉少奇在中共華中局第一次擴大會議上對此給予高度評價。
▲ 中共蘇皖邊區(qū)黨委決定成立皖東北地委和鹽阜地委,并將所屬黨組織調整為四個地委:第一地委(皖東北地委),張彥任書記;第二地委(邳睢銅地委),李云鶴任書記;第三地委(淮海地委),由區(qū)黨委兼;第四地委(鹽阜地委),楊純任書記。
▲ 朱克靖奉陳毅之命,到李明揚、陳泰運、韓國鈞等處,促請他們主持正義,反對糧禁。并轉交陳毅致韓國鈞親筆信。
▲ 無錫縣人民抗日自衛(wèi)會成立,主席王承業(yè)(1941年2月4日,該會改建為抗日民主政權無錫縣政府,縣長王承業(yè))。10月,無錫農民抗日協會成立,主席惠竣山。
▲ 淮北蘇皖邊區(qū)召開各縣婦女救國會代表會議,成立淮北蘇皖邊區(qū)婦女工作委員會,統(tǒng)一領導部署淮北蘇皖邊區(qū)婦女工作。
▲ 中共太滆中心縣委決定將停刊的《突擊報》改為《前驅報》,重新出版,社址設在東鄉(xiāng)辦事處。
▲ 淮南大眾劇團,在半塔集成立津浦路東各縣聯防辦事處宣教團(后改為大眾劇團)成立。團長張澤易,指導員趙迪。
▲ 八路軍五縱隊第三支隊在沭陽張圩開辦隨營學校,招收廣大青年入學參軍。華東一級人民英雄魯銳就是從這所學校踏上革命征途的。
▲ 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二支隊第六團配合津浦路東軍民反“掃蕩”,攻克淮河北岸小柳巷偽軍據點,俘偽軍團長以下100余人,并乘勝南渡淮河,直逼明光車站。隨后又在淮河北岸雙溝一帶擊退由五河、臨淮關出動的日偽軍1000余人的進攻。
▲ 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平漢支隊在鄂中京山縣平壩地區(qū),再次粉碎日軍步騎兵600余人的進攻,擊斃日軍10余人。
1941年
▲ 新四軍司令部針對近來各部隊分散游擊,遭敵襲擊,為提高部隊執(zhí)行游擊任務的能力,發(fā)出關于游擊戰(zhàn)術的指示:1、在敵偽區(qū)活動,處處要保守軍事秘密;2、建立健全的偵察工作;3、宿營駐地宜時常變動;。4、部隊到達宿營地,先布置警戒;5、在敵據點間隙的狹小范圍內穿插通過,必須建立秘密交通站;6、在蘇北河網地區(qū)作戰(zhàn),利用河岸抵抗、轉移; 7、在游擊區(qū)確保廣大鄉(xiāng)村地區(qū);8、游擊部隊應完全夜行軍;9、各級干部要對敵提高警惕性;10、游擊部隊在戰(zhàn)斗勝利后,應迅速轉移到預定地點,不可停留原地,避免敵人報復;11、掌握河網地區(qū)行動自如的技能。
▲ 陳毅、劉少奇電示葉飛并粟裕、劉炎、陳丕顯,提出開辟高郵、寶應地區(qū)的方針:同意葉電派張藩等率二團往高寶區(qū)開辟工作。“到高寶去創(chuàng)造新區(qū),不是把新四軍化立即去取別人而代之,復為我軍一家的天下。新區(qū)的工作以創(chuàng)造同情流動區(qū),主要目的對當地抗日采取長期合作的方式,進行交朋友的工作,根本放棄推翻或代替別人的企圖。”“對高寶聯莊會萬余武裝宜視為外圍軍,長期同他們做朋友”“蘇中、蘇北我方只有基本區(qū)而無同情流動區(qū),此種孤立局面必須用開辟同情流動區(qū)來打破。”
▲ 中共華中局組織部在鹽阜區(qū)召開戰(zhàn)時黨內交通會議,研究布置華中地區(qū)干線交通建設及各根據地內交通建設,解決華中局、新四軍軍部與各戰(zhàn)略區(qū)黨、政、軍機關之間的交通聯系問題。
▲ 新四軍軍工部副部長吳師孟率吳運鐸等一批軍工生產人員由鹽阜區(qū)到達淮河以南,在高郵縣金溝區(qū)平安鄉(xiāng)籌建兵工廠。
▲ 新四軍第一師第一旅參謀長張藩率高寶挺進支隊,收復江都縣北部以樊川鎮(zhèn)為中心的廣大地區(qū),開辟高(郵)寶(應)游擊區(qū)。
▲ 新四軍第一師第三旅組成南下支隊,由梅嘉生、彭德清、陳同生率領挺進(南)通海(門)地區(qū),擊潰偽軍邱冠生部五個團,建立通海游擊區(qū)。
▲ 新四軍第七師第五十六團一個營南渡長江,進入皖南銅陵、繁昌、蕪湖等沿江地區(qū),與當地游擊隊會合組成第五十七團,開展該區(qū)游擊戰(zhàn)爭。
▲ 新四軍六師師部在蘇北靖江成立江南辦事處,專門接待自蘇常太、澄錫虞地區(qū)單獨外撤的指戰(zhàn)員和地方干部。
▲ 新四軍第七師挺進團團長林維先、政委李豐平率領挺進團至彭宿望邊區(qū)建立交通站,打通七師與五師的聯系,并將黃湖游擊大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七師獨立團,團長劉宗超、政委黃先。商群奉命返回彭澤,另組建彭澤獨立大隊,大隊長商群。新四軍挺進團、獨立團和獨立大隊三支武裝,共有2000余人。
▲ 淮海地方銀行成立,1943年3月結束。發(fā)行貨幣名稱:淮海幣;貨幣發(fā)行地點:漣水;流通地區(qū):蘇北部分地區(qū);流通始末:1942年至1943年8月;貨幣券別(種):3。一說“6月,由淮海區(qū)行政公署撥基金100萬(金庫公債票)而成立的,總行設在張圩,發(fā)行淮海幣。后來,由于反”掃蕩“過程中損失了一批發(fā)行的淮海幣,淮海區(qū)行政公署宣布一部分淮海幣停止使用。1943年,抗日民主政府決定通過征收糧稅,全部收回淮海幣,淮海銀行宣告停辦”。
▲ 聯抗部隊整訓結束,確定返防。陳毅、劉少奇專門召開聯抗部隊連以上黨員干部會。在會上,劉少奇闡明抗日斗爭中聯抗部隊應起的歷史作用。并指出,在敵后根據地有兩支黨的外圍軍,一支是山西“犧盟”部隊,一支是蘇中聯抗部隊。今后,聯抗還應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方面繼續(xù)發(fā)揮作用。劉少奇還代表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黨委宣布黃逸峰為聯抗部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軍隊黨委書記;賀敏學、彭冰山為軍隊黨委委員,賀敏學任參謀長。返防前,新四軍調派袁捷、譚勛、孫蔚民、朱富榮、湯文林、張可群、劉運豐、熊少南、胡英、彭涵明等一批軍政干部加強聯抗。
▲ 由淮北行署直接領導的淮北中學在泗洪洋井莊創(chuàng)辦,校長任崇高,副校長張宇瑞,黨總支書記汪洋,訓育處主任徐子佩,教務處主任宋曉村。陳毅、張云逸、鄧子恢、彭雪楓、劉瑞龍等領導到校作過報告。
▲ 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八旅第五十四團第一營、第五十一團四個連,在江蘇省江陰縣西部和武進縣蔭沙,擊潰國民黨“忠義救國軍”教導一團郭墨濤部和第二總隊梅明章部2000 余人,蔭沙偽軍200余人的攻擊,全殲蔭沙偽軍200余人,斃傷頑軍第二總隊總隊長梅明章以下100 余人。
▲ 新四軍第二師第十團一部以一個連進襲馬頭鎮(zhèn),敵偽撤退,我將其兩個碉堡毀壞。17日晨淮陰敵400余人,騎兵30余人分兩路向陳集合擊,我安全退出,敵遂占領該地;新四軍第二師第十團黃昏襲擊該地,敵退回淮陰。
▲ 蘇北行署頒布《主佃關系調協辦法》《農村借貸關系調協辦法》。
1942年
▲ 新四軍第一師兼蘇中軍區(qū)部隊進行統(tǒng)一編組,第一、第二、第三、第十八旅各保留一個主力團,齊裝滿員,擔負全區(qū)機動作戰(zhàn)任務。各旅所轄其他團實行主力地方化,加強軍分區(qū)和各縣的武裝。
▲ 新四軍第四師第九旅第二十五團偵察員夏陶然因精兵簡政離隊后,到泗陽縣南中潼村任小學教員,在教學中實行學習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被譽為“夏陶然道路”。
▲ 中共江蘇省委書記劉曉和劉長勝、劉寧一、潘漢年等率省委機關及上海市區(qū)委以上負責干部100余人,奉命撤離上海、南京等地,陸續(xù)轉移到淮南津浦路東根據地。
▲ 淮北行政公署成立機關精減委員會,劉瑞龍為主任,劉玉柱為副主任,先后對全區(qū)各縣機關干部進行三次大精減。
▲ 中共鄂皖邊地委在瑞(昌)陽(新)邊區(qū)吸收地方抗日武裝,組成新四軍江南抗日挺進支隊,馮坤吾為支隊長,張裕先為政委。支隊內設立黨的工委,張裕先為書記。支隊成立后,組成馬路南、馬路北、赤湖、橫立山四支抗日武裝工作隊,分頭進入日寇占領區(qū)開展抗日斗爭。
▲ 《鹽阜區(qū)墾荒條例》頒布。
▲ 《江南黨刊》創(chuàng)刊。
▲ 由新四軍司令部主辦的《軍事建設》創(chuàng)刊,陳毅題寫刊頭。終刊時間不詳。
▲ 新四軍第十六旅獨立第二團宜武太三縣行政委員會編印《羅、廖旅長暨獨立二團陣亡將士紀念冊》。
▲ 新四軍第二師第四旅一部夜襲小溪河(臨淮關東)車站偽據點,斃偽軍29人,俘7人。
▲ 新四軍第六師第五十一團一個連埋伏在丹北地區(qū)高橋偽軍據點周圍,里應外合,將偽軍兩個連全部俘獲。
▲ 在中共江蘇省委的動員與幫助下,上海市之江、大夏等幾所大學的20多名教授、助教和120多名學生遷到淮北根據地辦學,定名江淮大學,韋愨任校長。不久,江淮大學轉移到淮南根據地盱眙縣新浦鎮(zhèn)。10月,上海的南通農學院部分師生也遷到淮南根據地繼續(xù)辦學,校址設在天長縣銅城鎮(zhèn)。翌年10月,江淮大學移往淮北根據地淮寶縣仁和集。
1943年
▲ 中共中央和華中局派劉曉到鄂豫邊區(qū)視察工作,傳達中央指示,并代表中央對鄂豫邊區(qū)和新四軍第五師迅速發(fā)展和獨立工作的精神予以嘉勉
▲ 中共淮北區(qū)委員會分別召開區(qū)黨委擴大會議和骨干會議,傳達中共中央和華中局關于繼續(xù)整風的要求,提出繼續(xù)整風一年和整風第一的方針。
▲ 新四軍第四師軍工部在淮北泗陽縣(今屬江蘇省)勒東村成立,李仲麟任副部長。
▲ 蘇中軍區(qū)海防縱隊組建,司令員陶勇(兼),副司令員陸洲舫。
▲ 中共浙東區(qū)黨委和三北游擊司令部派朱亞民等12人組成的短槍隊,回到浦東敵偽“清鄉(xiāng)”區(qū)堅持斗爭。經過一年多的斗爭,游擊隊發(fā)展到100多人,建立浦東支隊(對外稱第五支隊),朱亞民任第五支隊長,姜杰任政委。
▲ 中共蘇南整黨工作隊來溧陽原宜溧廣縣委轄區(qū)整黨,重建民主政權。
▲ 鹽阜行署頒發(fā)《鹽阜區(qū)鄉(xiāng)政府組織法》。
▲ 中共山北縣委根據內線情報,經過周密部署,由短槍隊張克禮等4人在姚橋廣大布店仲大炮家酒宴上,擊斃鎮(zhèn)江東鄉(xiāng)94號日軍特工站長蔣啟文和偽區(qū)長張克剛。
▲ 中共彭湖工委在彭澤湖西組建,書記商群,組織委員詹潤民,宣傳委員胡德榮,武裝委員陶權。
▲ 楊芷江(時任阜東縣參議會副議長)《鹽區(qū)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銘》“民國癸未春,敵寇以數萬兵力,掃蕩我鹽阜區(qū)。鐵蹄所至,村市為墟,據點成叢,刁斗相應。而我英勇新四軍部隊,運動于網羅之中,艱苦支持,有難言者。乃能應付有方,整飭行列,伺機反擊,義不回顧,卒將大小據點摧毀十數處。其中駭人耳目,策立奇勛者,厥有三役焉:一曰單港之役,二曰陳集之役,三曰八灘之役。其爭戰(zhàn)之激烈,犧牲之重大,洵有可歌可泣者矣!然此三役成為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之功,若分晰言之,則單港之役第二十二團任之也,陳集之役第二十三團任之也,八灘之役第二十四團任之也。三團戰(zhàn)功,后先輝映,光榮歷史,閱久彌彰。本區(qū)各界人士為上慰忠魂,下勵來者,公建烈士塔以表揚之。”
▲ 秋 新四軍第一師政治部主任鐘期光(兼蘇中軍區(qū)政治部主任)到聯抗檢查部隊政治工作,并向黨政軍干部作報告。聯抗政治部主辦的《戰(zhàn)士報》創(chuàng)刊。
▲ 蘇中第二行政區(qū)法院公布《蘇中第二行政區(qū)訴訟暫行條例》,規(guī)定了二級二審終審制。
▲ 中共高郵縣設湖東貿易公司(經理楊繼良),主要經營糧食出口,向由敵占區(qū)購進棉花、布匹、火油、西藥等軍用物資和民用商品,開展對敵經濟斗爭。該公司還發(fā)行一種流通券,面額為一角、貳角、伍角及壹元,在根據地流通。
▲ 中共蘇中第一分區(qū)進行整風學習。
1944年
▲ 賴傳珠:華中兵工生產會議總結提綱。
▲ 新四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七師、第十六旅在華中兵工生產會議的匯報各自的兵工生產概況。
▲ 新四軍蘇浙軍區(qū)第二縱隊譚啟龍、何克希致電粟裕、葉飛并報張云逸、饒漱石、賴傳珠,報告浙東兵工生產概況。
▲ 譚希林、曾希圣致電新四軍軍部,報告第七師冬季整訓計劃。
▲ 蘇中行政公署公布《蘇中土地租佃條例》(修正草案)、公布《蘇中區(qū)懲治偽化訴訟暫行條例》。
▲ 蘇中行署決定:撤銷司法處,成立蘇中高等法院,行署副主任季方兼任院長,各專署撤銷司法科,成立行政區(qū)法院。10月,蘇中行政公署公布《蘇中區(qū)處理訴訟案件暫行辦法》規(guī)定:“處理訴訟案件的根據,以抗戰(zhàn)救國綱領及抗日民主政府各項政策法令為最高原則”,“照顧抗日各階層人民之利益為基礎。對民事案件,以調解為主,審判為輔,對于刑事案被告,以教育改造為主”。“舊政府鎮(zhèn)壓革命所為之判決,一律無效;普通民、刑案件之判決,原則上繼續(xù)有效,但確系冤屈之判決,經查有證明者,得申請更審”。“各縣縣政府為第一審,專署法院為第二審,蘇中高等法院為第三審,分區(qū)未設法院者,以專員公署司法科為第二審”,“軍事案件歸軍事機關審理;漢奸、特務,組織特種法庭審理”。“區(qū)級以上政府公安機關,得代表國家執(zhí)行檢察權”。
▲ 蘇南丹北地區(qū)成立中共蘇中五地委,下轄鎮(zhèn)江、丹陽、武進、澄西、揚中、江鎮(zhèn)(新老洲)等六個縣委,金柯任書記,韋永義任專員。澄錫虞、蘇常太地區(qū)成立中共蘇中六地委,下轄沙洲、錫澄、無錫三個縣委及蘇常太工委,錢敏任書記。12月,成立相應的專署、軍分區(qū),金柯、任天石分任第五、第六專員公署專員,韋永義、包厚昌分任第五、第六軍分區(qū)司令。
▲ 蘇常太武裝工作隊成立,大隊長朱英,副大隊長徐政。同時,建立武工隊黨支部,支部書記徐政。
▲ 為紀念辛亥革命33周年大會演出,第十六旅政治部由宣傳科副科長鄭山尊籌建蘇南劇團,鄭山尊兼蘇南劇團團長。紀念大會演出了由魯思改編,由鄭山尊、司徒陽、田蕪三人導演團,司徒陽執(zhí)導的《視察專員》。10月8日,文工團在區(qū)黨委演《欽差大臣》,蘇南黨校全體同志去仰峰岕看演出。
▲ 淮北衛(wèi)生學校第一期學員畢業(yè)。
▲ 蘇中三分區(qū)主力一部,配合聯抗部隊攻克鐘家涵子偽據點,俘偽官兵100余人,死傷偽軍40余人。
▲ 日本反戰(zhàn)同盟會淮北支部青年會員矢口莊師與太田延子夫婦,響應日共總書記野板參三“關于所有分散國外反戰(zhàn)同盟成員秘密回日加強本國反戰(zhàn)力量,促成日本帝國主義早日投降”的號召,將剛滿4個月的兒子交新四軍四師政工部,劉一孚科長(雙溝人)奉命收養(yǎng)。該男孩原名“麻嗄達”,后改名劉太山,解放后為雙溝酒廠職工。
1945年
▲ 淮海軍分區(qū)副政委謝振華率部摧毀水牛莊偽軍據點。接著,攻打趙集據點。趙集據點內有敵200余人,雖彈藥充足,堅持固守,但經過三天的圍困和進攻,敵大部被殲滅。
▲ 蘇浙軍區(qū)第三縱隊第七支隊在宜興洋溪瀆攻打拒降的日軍,殲滅30多人。
1946年
▲ 華中野戰(zhàn)軍第七縱隊組建第三十一旅,轄第五十五、第五十九、第六十三團;第十縱隊組建第三十旅,轄第八十二、第八十四、第八十六團。
▲ 淮海駐魯辦事處成立,負責接待北撤山東的人員和物資。
▲ 中共華中分局決定成立蘇中第十地委,統(tǒng)一領導江南滬寧線兩側即路北地區(qū)的敵后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