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10月25日)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10月25日)
作者:李本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 日期:2019-10-25 瀏覽次數:7827
10月25日
1940年
▲ 陳毅致電葉挺、項英、毛澤東、朱德、王稼祥等《關于召開曲塘和平會議的請示報告》。
1942年
▲ 中共中央書記處關于對國民黨頑固派軍隊應以斗爭求團結復陳少敏13日電。陳少敏、四軍軍部:除對國民黨中央目前不要批評外,對頑軍破壞團結、進攻邊區仍應號召民眾予以抵抗,以斗爭之手段達團結之目的。
▲ 中共中央軍委電詢陳毅、張云逸、賴傳珠能否抽調獨立旅北上山東:敵正集結2萬余兵力,企圖“掃蕩”我山東濱海區并向我沿海線推進筑據點。我柘汪、海頭,安東衛各海口已被敵占去。陳光、羅榮桓建議,撥給華中指揮之教五旅(即新四軍獨立旅,原為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教導第五旅),抽調一部北上進行戰斗。
▲ 陳毅、饒漱石、賴傳珠電示新四軍第七師:如頑軍向我地區進犯,在求自己生存的原則下,可以還擊;若超出這一自衛原則,挺入頑區作戰,不管在政治上、軍事上都是不利的。請根據此原則決定之。
1944年
▲ 中共中央華中局電示淮北區黨委并路西前委,津浦路西戰役勝利后的工作:此次路西戰役已獲得極大的勝利,這是曹甸戰役以來最大的戰役。前線所有參戰部隊,要很好的檢討和總結這次戰役的經驗教訓,以教育部隊及全軍。當前路西部隊的主要工作,應放在鞏固已獲勝利、已占地區和相機向西發展,打通睢、杞、太的聯系,并向各方面進行廣泛宣傳解釋此次自衛戰斗的意義。同時在部隊中要防止驕傲與輕敵心理的生長。路西部隊和前委除按照中央電示,迅速建立地方武裝,發動群眾,團結人民,鞏固我軍的社會地位外,應當利用此次偉大勝利,向一切土頑開展強大的政治攻勢與爭取工作。應廣泛開展偽軍工作,給過去反我的地主士紳以撫慰,并經過各種關系勸說逃亡地主返鄉。應從路東抽調干部前往路西工作,設法在淮北中學動員大批學生(但須注意自愿原則)到路西工作。
▲ 新四軍首長致電嘉獎渦(河)北自衛反頑戰役參戰部隊,指出:這次偉大勝利是張(愛萍)、鄧(子恢)領導有方,特別是韋國清、彭明治、張震、吳芝圃在前線直接指揮得宜,以及第三師第七旅和第四師全體指戰員英勇作戰完成的。
1945年
▲ 陳毅、黎玉關于山東局勢及應以何部調東北及山東致中共中央、華中局電:我們擬定,以山東第三師配合地方編成1萬余人,擔任膠濟線(要求三師不去東北)。以山東第四師配合地方編成1萬余人,擔任德州、濟南、泰安之津浦線,作為輔助方向(11月中旬,新四軍三批入魯部隊,譚希林、王必成兩部到達時,才可實現)。整個魯南津浦線徐州、兗州間主要方向,因黃克誠師北開,我們只能從山東八師、四軍九旅、五旅(九旅已到陣地,五旅2日內才能趕到)三部分共1.9萬人,暫時執行任務,但兵力不夠。如葉飛部之廖政國旅、王必成旅及十九旅三個旅能來,就留魯南,共六個旅4萬余人,已夠用。如葉飛部之主力廖旅需開東北(我們意見,以速開東北為宜),則必須從鐘國楚旅或浙東旅,或其他二等旅調兩個旅才好辦。如是,江淮兵團可以陶勇旅、四旅及十一旅三個主力旅為主干,仍可有力應戰。新四軍開東北及入魯部隊,應以何部為宜,請中央及華中局決調示遵。
▲ 張云逸、饒漱石、曾山、賴傳珠、粟裕、譚震林關于華中部隊編組致中共中央并陳毅電:對留下堅持華中各部隊,及華中野戰軍的組織,提出新的組成方案。1、野戰軍之組成(這里所提野戰軍組成方案未實行):(1)第一縱隊由蘇中抽出五個團組成。司令張藩,副司令劉飛,政治委員吉洛,參謀長杜屏,政治部主任盧勝。(2)第二縱隊以四旅三個團,劉飛旅第五十二團,另一個獨立團組成。司令劉先勝,政治委員余立金,副司令朱紹清,參謀長秦賢安,副政委兼主任高志榮。(3)第三縱隊以陶勇旅三個團,劉旅兩個團組成。司令陶勇,副司令彭德清,參謀長張震東,主任符確堅,副主任韓念龍,政委暫缺。(4)第四縱隊由第四師抽出五個團組成。司令張震,政委賴毅,副政委兼主任譚友林,副司令暫兼參謀長饒子健。(5)將第四師騎兵集中編成騎兵旅。將華中炮兵編成炮兵團。全部機動兵力,約4.5萬人以上。2、各地堅持兵力之組成:(1)蘇中仍建立軍區,司令管文蔚,政委陳丕顯,副司令胡炳云,政治部主任陳時夫,參謀長梅嘉生,直接指揮三個機動團,下轄二個分區各留下二個團。(2)淮南仍組成軍區,司令周駿鳴,政委肖望東,副司令梁從學,副參謀長朱云謙,政治部副主任徐海珊。軍區自兼東分區,并指揮西分區及路東獨立旅。(3)鹽阜、淮海、淮北東西分區,各有三個獨立團擔任堅持。以上四個分區,直屬本軍區指揮。
▲ 鄭位三、陳少敏致電中共中央,報告占領桐柏后擴大戰果的部署:我們今日已與王樹聲、戴季英、劉子久在桐柏城見了面。到23日為止,桐柏山山岳地已完全控制在我手,今日正在向隨州城進攻。一二日,擬派一部去占領棗陽城。主力放在桐柏地區,準備與六十九軍作戰。王震、王首道23日已進入桐柏山地區,目前用在攻隨州。數日后,擬請王、王來此開會。
▲ 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在淮安成立。華中分局以鄧子恢、譚震林為正、副書記,張鼎丞、曾山、粟裕、劉曉等為常委,華中分局成立后,撤銷蘇中、蘇北、淮北三個區黨委,保留淮南區黨委,書記肖望東;并將上述四個區的黨組織統一調整為八個地委。原蘇中第三、第四地委合并為華中第一地委,書記鐘民;原蘇中第一地委改為華中第二地委,書記陳光;原淮南路東、路西地委改為華中第三、第四地委,書記分別為李世農、黃巖;原蘇北鹽阜、淮海地委改為華中第五、第六地委,書記分別為曹荻秋、萬眾一;原淮北路東、路西地委改為華中第七、第八地委,書記分別為賴毅、吳芝圃。其中第三、第四地委由華中分局和淮南區黨委雙重領導,其余六個地委由華中分局直接領導。淮海地委改稱華中六地委,書記萬眾一,副書記吳覺,轄淮陰、漣水、泗沭、沭陽、宿遷、潼陽、宿北、東海、灌云等九個縣委。
▲ 新四軍華中蘇皖軍區在淮安成立(29日中央同意蘇皖軍區改稱華中軍區),司令員張鼎丞,政委鄧子恢,副司令員粟裕、張愛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譚震林,參謀長劉先勝。華中軍區成立后,撤銷蘇北、淮北軍區,保留蘇中和淮南軍區,司令員分別為管文蔚、周駿鳴,政委分別為陳丕顯、肖望東。在華中分局所屬八個地委領導的地區,相應成立八個軍分區,其中第三軍分區由淮南軍區兼,其余七個軍分區司令員為:第一軍分區張震東,第二軍分區鐘國楚,第四軍分區陳慶先,第五軍分區謝祥軍,第六軍分區覃健,第七軍分區張震球,第八軍分區張太生;各軍分區政委由地委書記兼任。第一、第二軍分區由華中軍區和蘇中軍區雙重領導,第四軍分區由華中軍區和淮南軍區雙重領導(中共中央電復華中分局,同意華中軍區編成方案)。
1946年
▲ 陳毅、陳士榘致電中共中央軍委,報告山東野戰軍團以上干部名單:1、二師師長兼政委韋國清,參謀長詹化雨,主任鄧逸凡。四旅旅長朱紹清,副旅長秦賢安,政委高志榮。十團團長葉泰清,政委胡煒。十一團代團長姜仕安,政委裴先白。十二團團長文盛森,政委阮賢榜。九旅旅長滕海清,政委康志強。二十五團副團長胡大榮,政委章震。二十六團團長徐體山,兼政委張震寰。二十七團團長趙海風,政委王靜敏。2、七師師長譚希林,政委曾希圣,副政委兼主任李步新,參謀長林維先。十九旅旅長熊應堂,政委黃火星。五十五團團長朱鶴云,政委石裕田。五十六團團長王培臣,政委王榮光。五十七團團長傅紹甫,政委何志遠。二十旅旅長梁金華,政委黃先。五十九團團長劉盛起,政委時生。六十一團團長鄭福生,政委顧鴻。六十三團團長徐紹榮,政委陳云飛。3、八師師長何以祥,政委丁秋生,副師長王吉文,主任劉春。二十二團副團長畢慶堂,政委陳德先。二十三團團長陳士法,政委王六生。二十四團團長賈玉祥,政委李荊山。4、野指特團團長舒雨旺,政委黃祖炎。
▲ 陳毅、陳士榘致電中共中央軍委,報告山東野戰軍各師實力:1、二師15190人。武器:步槍5192支,輕機399挺,重機63挺,山炮8門,迫炮45門,擲彈筒65具,槍榴彈筒20支,曲射炮5門。2、七師15420人。武器:步槍5908支,輕機329挺,重機47挺,山炮2門,野炮1門,平射炮1門,迫炮56門,擲彈筒48具,槍榴彈筒69支。3、八師8656人。武器:步槍3413支,輕機229挺,重機44挺,山炮4門,平射炮1門,迫炮15門,九二步兵炮2門,擲彈筒27具,槍榴彈筒131支,機關炮1門,曲射炮2門,小炮35門。4、野指總人數2243人(含特團1200)。特團武器:步槍622支,輕機30挺,重機4挺,迫炮1門,機關炮2門,高射機槍1挺,擲彈筒3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