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11月14日)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11月14日)
作者:李本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 日期:2019-11-14 瀏覽次數:7826
11月14日
1938年
▲ 延安《解放》周刊第58期發表朱理治文章:《論目前華中抗戰形勢及今后任務》。
1939年
▲ 江南指揮部決定第四團團部率第二營以蘇皖支隊名稱北渡長江,進至蘇北揚州、儀征、六合地區和安徽天長地區活動。
▲ 新四軍第三支隊(五團一、二、三營,六團三營。自是日午前三時至次日午后十二時)在城西湯口壩附近,粉碎日軍石谷聯隊西川大隊步騎兵五六百人的進攻,并先后3次重創日軍800余人的增援,共斃傷日軍指揮官川島中佐以下300余人。
1941年
▲ 中共中央華中局決定于12月20日召開華中局擴大會議,并就會議日程、參加會議人員、出席會議同志要準備的材料、會議地點作了說明。
▲ 劉少奇、饒漱石、賴傳珠電示各師:要求抓住冬季農閑時機,積極發展地方武裝,加緊訓練大批地方武裝與敵偽軍工作之干部,并根據當地環境可能,采取各種具體有效而又不致妨礙地方武裝發展的方法來進行擴軍,補充主力。
▲ 新四軍第一師第一旅第一團在蘇中如皋以西高明莊、白家灣地區伏擊“掃蕩”之敵,斃傷日軍大隊長加藤以下80余人、偽軍300余人。
1942年
▲ 淮海軍民反“掃蕩”作戰:日軍第十七師團一部及偽軍第三十六師等部共7000余人,由泗陽、淮陰、漣水、南新安鎮等地出動,反復合擊蘇北淮海區六塘河兩岸,并就地增筑據點,實行分區“掃蕩”。新四軍第三師第十旅和第七旅一部,在地方武裝和民兵配合下,經歷一個多月的反“掃蕩”斗爭,挫敗日偽軍的分區“掃蕩”。
▲ 淮北軍民反“掃蕩”作戰:日軍第十七師團、第十三混成旅團各一部及偽軍第十五、第二十八師等部共6000余人,在騎兵、坦克、飛機配合下,由泗縣、宿遷、淮陰、盱眙、五河等地出動,“掃蕩”淮北抗日根據地中心區半城、青陽等地。新四軍第四師以主力一部,配合地方武裝和民兵就地堅持游擊戰爭,大部主力跳出合擊圈,向日偽軍側后進擊。至12月16日,先后收復青陽鎮、馬公店、金鎖鎮等重要集鎮。歷時33天的反“掃蕩”中共進行大小戰斗37次,共殲日偽軍800余人,鞏固和擴大了淮北抗日根據地。
1946年
▲ 張鼎丞、粟裕、鄧子恢、譚震林致電中共中央并陳毅、張云逸、黎玉,報告調整第七師編制及干部配備:1、七師二十旅編散,以兩個團補充六師,一個團補充一師,旅直特務營補充皮旅(皮定鈞為旅長的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一旅。7月下旬中原突圍后到達蘇皖解放區,9月改稱第十三旅,歸華中軍區建制)。另將十一縱隊(9月23日由淮南軍區第五旅改編的)編成旅,用原五旅加原七師十九旅合并仍用七師番號。2、師、旅級干部配備如下:師長成鈞,副師長林維先,政委趙啟民,參謀長胡定千(原十一縱隊參謀長),政治部主任黃火星(原十九旅政委)。五旅旅長殷紹禮(原十五團政委、主任),副旅長謝銳(原一團團長),參謀長缺,原有一副參謀長何志遠(原十九旅五十七團政委,曾任過旅副政委)為副政委兼主任。十九旅旅長熊應堂(原來的),副旅長傅紹甫(原五十七團長,曾任過副旅長),政委石裕田(原五十五團政委),參謀長張維,按原來未動。3、上述干部,除師級曾得到軍部同意外,旅級只部分變動。因戰爭迫切之關系,我們已命令公布執行,特此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