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11月27日)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11月27日)
作者:李本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 日期:2019-11-27 瀏覽次數:7826
11月27日
1940年
▲ 葉挺、項英致電毛澤東、朱德,報告:昨日顧祝同即對該部參謀處簽呈作為命令下達,對我提出×電文各項,均置之不理。經我們多方研究與考慮,由蘇南北移路線,途中困難多,危險性較大,反不如由三支地區兼程北移皖北較利(僅有一道封鎖與長江),既時間經濟,又直接增援皖東。我們決心將大批工作人員即可化裝過封鎖與部分資材先經蘇南至蘇北,同時以迷惑各方,再以突擊方式,將部隊由現地區突過長江至皖北。目前正在積極布置中。
▲ 劉少奇、陳毅致電中共中央對東北軍霍部采取的方針:對東北軍,應堅持采取爭取的方針,這是爭取其他一切友軍的關鍵,但對其內(特別是南來之霍守義五十七軍內),接近中央反對共產黨的傾向必須以嚴重打擊(從其外部及內部夾擊),否則爭取與東北軍的合作,特別是反對投降派的合作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用一切辦法去與該軍上下層軍官聯絡,說明中國目前投降危險及打到鴨綠江邊的必要,參加反共是該軍的死路,并表示我們愿意合作到底的誠意。另一方面,該軍如參加韓德勤的反共戰爭,我們必須給以堅決的打擊。在打擊之后,再還人槍。講合作,目的只是打擊該軍之反共分子與反共傾向。 同時黃克誠、張愛萍部必須切實布置對東北軍作戰。黃克誠部應切實監督該軍,如該軍出援韓(德勤),我即堅決消滅之。如該軍一一一師堅持南下,亦須在路西打擊之,務使其不能打成一片。
1941年
▲ 新四軍第五師及當地軍民粉碎鄂中日軍2000余人,對安(陸)應(山)抗日根據地中心區趙家棚地區歷時20余天的“掃蕩”。
1942年
▲ 中共中央華中局致電鄧子恢、彭雪楓、劉子久、吳芝圃、劉瑞龍:中央已批準鄧子恢、彭雪楓、吳芝圃、劉子久、劉瑞龍五人為淮北區黨委委員,鄧任書記,子久副之。軍區下設四個分區,似太多。同意撤消軍區,賴毅調十一旅任政委。
1943年
▲ 粟裕電示王必成、江渭清:你們估計頑方不會輕易放棄宣(城)廣(德)路以北地區是正確的。頑方以公開的武裝和秘密的特務及派兵當偽軍等方式與我爭奪該地區。為確立我們在路北的優勢,必須全力發動群眾,進行減租減息,以便動員與團結廣大群眾在我們周圍,打下今后堅持斗爭的牢固基礎。目前在路北地區不是發動對日偽的大舉攻擊(尤其不應攻堅)的時候。日偽建立相當數量的據點和公路,這一方面可阻止頑軍北來,另一方面將有利于激起群眾抗日情緒。但于新投敵的頑軍及頑方有計劃派去充當偽軍的部隊,則應毫不放松地予以殲滅性打擊。地方工作仍應以兩溧、高淳深入工作為中心,鞏固地向南發展。但對郎廣地區,目前則是發動群眾、建立地方武裝為中心。
▲ 新四軍第五師部隊擊潰進犯我安(陸)應(城)邊大鶴山之敵偽600余人,斃傷敵偽50余人。
▲ 新四軍蘇北軍區淮海軍分區第三支隊第九團圍攻堰頭(今屬新沂)東至蔣王莊偽軍據點,經破擊及坑道作業,于29日全殲據點偽軍,俘偽軍70余人。
1944年
▲ 張云逸、饒漱石、賴傳珠電示新四軍第二師:新四軍第五旅宋文、朱茂緒兩團(第十三團、第十四團)如能攻克肖家圩、界牌集時,即相機攻之;如估計傷亡過甚,則不宜硬攻。路西地區遼闊,如新占地區都須派兵固守,就有兵力分散、處處單薄、兵力不集中之慮,最好選擇要點筑壘扼守,其余不關重要區域可將工事破壞,保持游擊活動,俾便集中主力整訓和機動。如無新情況之變化,應即注意恢復部隊疲勞,進行部隊整理補充,準備應付新的情況。含和交通仍應設法派一部隊配合七師相機打通。
▲ 李先念、任質斌、劉少卿致電中共中央軍委、新四軍軍部報告豫中部隊整編及團級干部情況:豫中部隊(指1944年7月成立的豫南游擊兵團,11月改為河南挺進兵團)指揮長黃林。指揮部有108人,內特務連68人,系十三旅帶去之老部隊。挺一團團長吳昆,政協(政治協理員,下同)劉建均,全團378人,系由三十八團三營改編的。挺二團團長張和智、政委邵敏、政協李華,全團413人,系由獨立第二十五團改編的。挺三團團長賴鵬、政委胡仁,全團376人,系由信羅邊淮南支隊改編的。挺四團團長林國平、政委牛德勝,全團275人。系原四十五團三營改編的。
1945年
▲ 新四軍第二師第四旅攻克魯南韓莊及其外圍據點,全殲拒降日偽軍900余人,其中俘日軍80余人。第七師第十九旅以武力迫使守護鐵路的日軍臨城鐵道隊1500余人放下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