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12月8日)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12月8日)
作者:李本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 日期:2019-12-08 瀏覽次數:7820
12月8日
1940年
▲ 新四軍軍部和皖南部隊非戰斗人員1700余人,由宋裕和、湯光恢、薛暮橋等率領,先期分批離開皖南,經蘇南北移。
▲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副參謀總長白崇禧發出《齊電》(即8日電),再次強令第十八集團軍及新四軍限期開到黃河以北。
▲ 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主席兼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報告軍令部長徐永昌:本集團決心掃蕩皖中之新四軍,“以一部守備原地區,以主力集結于桐城、舒城、六安等地區,壓迫于巢湖南北兩岸捕捉而殲滅之”。
1941年
▲ 鄭位三、羅炳輝致電中共中央、劉少奇、陳毅、饒漱石、賴傳珠報告津浦路西地方武裝情況。
▲ 太平洋戰爭爆發,美、英等國對日本國宣戰。陳毅與軍部其他領導人電示各師、旅:乘日軍抽調部隊赴太平洋作戰之機,相機進占日偽撤退的據點。
▲ 新四軍六師師長譚震林在高郵地區召開會議,并對部隊和地方干部做形勢和任務報告。
▲ 是日蘇中十團大戰開始,敵寇配合偽軍共2000余人(包括林梓七中隊,偽七師特務團、獨立團,偽五師三團等)向我南線豐利區進行“掃蕩”,同時北線亦以配合姿態,9日出動1000余兵力(包括石井大隊100余人,偽第一集團軍丁聚堂等部)向我三倉進犯。花市街的一戰,將該路敵偽全部消滅,敵南浦旅團部派來督戰的小野大山,亦為我擊斃,并俘虜敵分隊長玉田1人、敵兵3人(其中2人因傷重死亡),偽軍200余人,使敵寇的“掃蕩”企圖成為一場噩夢。敵分隊長竟以雙手橫舉步槍屈膝求饒而受俘。敵酋林梓七負傷,化裝只身逃回憤而自殺。敵兵13人亦棄槍掠民服,化裝農民狼狽竄逃。我蘇中軍區各部于花市街勝利之后,即由被動變為主動,發動十個團的兵力,向敵如皋、古溪、掘港、栟茶、李堡、余西、二甲、雙甸、岔河、臨澤、時堡、福鎮廟、五家營(興化西北)等處據點主動攻擊,并將掘港電燈廠炸毀。戰斗于13日結束。這次反“掃蕩”戰斗,總計斃傷敵偽500余人,俘獲極多,奪回豐利及三倉,造成保衛抗日民主根據地、粉碎敵寇“掃蕩”的光榮戰績。
1943年
▲ 陳毅、饒漱石、賴傳珠對新四軍浙東指揮部粉碎國民黨軍進攻后的工作提出意見和要求:同意你們6日晨電的部署(但切忌硬拚以傷自己的元氣);張俊升、田岫山(1943年10月,田岫山、張俊升部分別被國民黨當局改編為挺進第四、第五縱隊)如我仍有關系,則可表面與他繼續聯絡,但必須嚴詞責備他們此次背信棄約、聯賀鋮芳(國民黨挺進第三縱隊司令)反我的行為,但你們不要幻想他們真有好轉可能,而松懈自己戒備;應利用時間,迅速總結此次反頑戰役中的經驗與教訓,以確立今后長期反頑斗爭之基礎;擴大此次戰役勝利之宣傳,說明我們是被迫進行自衛戰斗,暴露頑軍搶掠群眾暴行,并予受摧害群眾救濟與安慰,以堅定反頑斗爭的情緒;四明山區工作應有長期堅持適應的打算,將后方笨重機關預先轉移三北地區;多建立自衛武裝組織,所有公開工作干部均應掌握武裝;注意公開工作與秘密工作的配合,教育群眾適當處理資財,發動其埋藏或轉運他地,以免遭受損失。并加強三北稅收及糧食工作,以供應今后長期反頑斗爭需要。
▲ 新四軍第一師第一旅進擊蘇中泰縣運糧河鎮偽軍據點,殲偽軍300余人,其中俘200余人。
1944年
▲ 中共中央華中局發出關于加強對偽軍偽組織政治攻勢的指示,要求抓住國際國內的有利形勢,對根據地周圍一切大小城市及交通要道的偽軍、偽警及偽軍家屬,有計劃地開展政治攻勢;利用一切關系,深入到偽軍偽組織中去,加強聯絡與組織工作,爭取偽軍偽組織人員站到抗戰方面來。
▲ 蘇南行政公署主任江渭清、副主任吳仲超簽發《蘇南行政公署關于1945年擁軍運動的指示》,提出“擁軍公約”:擁護軍隊,保衛江南;努力生產,參加戰爭;軍人過往,招待殷勤;轉送傷病,愛護關心;防奸嚴密,消息靈通;優待抗屬,解決困難;退伍殘廢,救助尊敬;潛逃戰士,動員歸隊;過年時節,慰勞有加;軍民團結,戰勝日寇。
▲ 高郵獨立團一部配合七區游擊連及民兵夜襲、攻克時堡鎮,斃日軍4人,傷8人,偽軍傷亡數十人。
▲ 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為配合第四師西進抗日,對河南省永城縣東北大茴村、呂店子偽軍據點發動攻擊。激戰兩晝夜,全殲據點內偽軍自衛團,兩次擊退永城出援的日偽軍。此次戰斗,共斃傷偽軍788人,俘36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