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12月23日)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12月23日)
作者:李本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 日期:2019-12-23 瀏覽次數:7824
12月23日
1937年
▲ 中共中央代表團與中共中央長江局在武漢舉行聯席會議,決定兩者合并,對內為中共中央長江局,對外稱中共中央代表團,長江局由陳紹禹、周恩來、秦邦憲、項英、葉劍英、董必武、林伯渠七人組成,暫以陳紹禹為書記,周恩來為副書記。中共中央長江局第一次會議集中討論新四軍問題,決定項英的主要工作就是領導新四軍的組建與發展,開展華中抗戰局面。
▲ 陳紹禹、周恩來、項英、秦邦憲致電中共中央書記處并告林伯渠:項英已到。即與葉挺商定辦法去南昌。凡交給新四軍及東南黨部的干部,從曾山起,均請加速送出,即經西安轉來武漢。并為使葉挺及對外工作便利起見,擬以周子昆與周士第(時任八路軍一二零師參謀長)對調,如同意即要子昆過河換士第來新四軍。
▲ 項英以及從延安派來新四軍工作的第一批干部賴傳珠、李子芳、宋裕和、胡立教、湯光恢等由延安抵達漢口。
1939年
▲ 中共中央書記處發出《關于時局和任務》的指示,指出:國民黨六中全會已把政治限共為主、軍事限共為輔的政策,發展到軍事限共為主、政治限共為輔。“發布了處置共黨問題的新辦法,發布了剿辦冒稱抗日軍的命令,并用中央軍直接對付八路軍與新四軍。”在華中“以顧祝同與韓德勤兵力在冬季反攻名義下,從江南、江北兩面包圍新四軍”。在此種情況下,“八路軍、新四軍必須極力發展與鞏固自己的力量”,“極力發展統一戰線”,“深入群眾工作”,“在一切地方準備對付局部的突然事變”。“凡遇軍事進攻,準備在有理又有利的條件下堅決反抗之,極大地發揮自己的頑強性,絕不輕言退讓”。
1940年
▲ 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致電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彭雪楓、張云逸等,指出:“目前重心在蘇北,其次才是淮北與皖東,故陳毅、黃克誠兩部及一一五師增加之兩個團,目前均應集中于蘇北,加緊整訓擴大,努力鞏固蘇北根據地,并準備于蔣介石真正向我淮北、皖東進攻時,首先解決韓德勤(最后由中央決定),第二步才向淮北、皖東出動。”“目前淮北與皖東由彭雪楓與張云逸所部獨立堅持,無論敵人或頑軍進攻,用游擊戰爭與之周旋,不要希望任何增援。”“目前敵人正向渦河以西進攻,正是雪楓區域擴大整訓軍隊,發展鞏固根據地的有利時機。”皖東區域,除以有力一部對付莫德宏(國民黨一三八師師長)部的侵入并派得力人去指揮外,亦應照此方針布置。
▲ 項英致電中共中央并告劉少奇、陳毅、周恩來、朱德,報告關于北移工作布置及桂軍堵截情況。
▲ 項英關于北移困難請示行動方針致中共中央并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電:近顧祝同忽令我軍改道,而桂系李品仙在江北之軍事布置,皖南頑軍之暗中調動對我包圍,阻我交通,如此情形,是否彼等有意阻難我們;皖南地方黨己動員千余到軍隊,但黨與群眾組織者無形解體,頑派活動甚積極,已發生動搖和消沉;部隊早已整裝待發,因敵頑兩方而不能順利北渡;繁、銅由我駐地到江邊,須穿插封鎖線,約經五十里之河網敵區,始抵江邊,如遇兩軍(敵、頑)發覺后即不能渡,大軍不能穿插,只能分批偷渡。如被敵發覺,極危險,特別在江中遇敵艇,毫無辦法,只要一艘軍艦停泊江中,便無法偷渡。如無友軍在對岸堵截和友軍在后夾擊,假以相當時間,若斷若續的分批偷渡當可,否則有被截斷或遭腰擊之危險。情形如此,我們的行動應如何?請考慮后即電示,以免陷于進退兩難之境地。
▲ 張云逸、鄧子恢致電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葉挺、項英等,報告日偽軍及國民黨軍一三八師襲擊新四軍情況。
▲ 江南抗日救國軍第三縱隊在江蘇省吳縣襲擊駐蘇州日軍第十七師團第八十一聯隊200余人,敵傷亡慘重。
▲ 蔣介石密令第五戰區:“該地區戰斗序列無新編第四軍或第 十八集團軍部隊,如有上項部隊或該戰區無案之游擊隊在該戰區活動時,即系匪偽潛入冒充,仰自即日起,由該戰區長官指定部隊分區剿辦,徹底肅清。”
1941年
▲ 淮海專署召開淮海區第一次司法會議,到會的有專署司法科全體人員,各縣、處司法科科長,沭陽六、八、九區區長等20余人。首先由專署司法科長徐禹民作報告,接著各縣、處司法科長匯報一年來的工作,最后提案討論關于保障人權,健全司法機構,統一訴訟程序,建立調解制度、會議制度、匯報制度等。會議結束時,專署秘書朱一葦作講話。
▲ 淮海區參議會通過《淮海區修正人權保障條列》。
1942年
▲ 陳毅、饒漱石、賴傳珠、曾山等關于對付日軍“掃蕩”的方針及部署致毛澤東并中央電:提出反“掃蕩”之四大方針:轉移(即精簡后之干部疏散,部隊緊急時之回旋等);糾纏(留精干武裝、堅強領導,在原地進行頑強游擊堅持);埋伏(地方化、群眾化、生產化,后方機關亦如此);秘密工作(進入敵偽據點及城市中職業化)。保持一批干部,以斗力與斗智并重,軍事與政治并重,而某些具體情況下,斗智與政治是更為重要,并商定:華中局、饒漱石、賴傳珠、譚震林、曾山向西移,陳毅、軍部在蘇北隨一、三兩師行動,彭康率一批干部經蘇中轉到浙東。
1944年
▲ 淮海軍分區三支隊七團夜襲、攻克日偽軍新構筑的據點(駐沭陽城偽軍團長鄭大光和仲必謙等400人,配合日軍20多人,向東海縣新河區廟頭鄉進犯,在木匠莊增設的據點),斃傷日偽軍50多人。
1946年
▲ 陳毅、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譚震林致電中共中央、華東局,報告魯南、宿遷方面敵情,及魯南、華中形勢;提出將山東、華中政治上、軍事上、財經上均統一指揮、統一收支,始能維持戰局。為此建議:分局各同志參加華東局工作,黎玉、鄧子恢任副書記;分局機關撤銷,華中軍區與山東軍區合并,山野與華野合并,成立統-的華東司令部;粟裕、譚震林主持前線,需陳毅往來前后指揮,盼饒漱石仍回山東原職(此時參加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工作后留中共中央工作)。華中后方重要部分移山東,余就地分散堅持。以山東全線支持前線,統一指揮,統一分配,這一問題解決的好,我軍定能在魯南地區擊破敵人,開始反攻,達到恢復華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