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12月31日)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12月31日)
作者:李本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 日期:2019-12-31 瀏覽次數:7843
12月31日
1939年
▲ 劉少奇致電中共中央書記處并項英:中原局委員現在皖東者,有我及鄭位三、郭述申三人。我提議增加張云逸、徐海東、劉子久三人為中原局委員。并請示“此間原有前敵委員會,在中原局到皖東后”是否需要存在?及與中原局關系。
▲ 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隊第二團隊一部在孝感、安陸之間同興店,伏擊日騎兵300余人,斃傷日軍100余人。
1940年
▲ 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粉碎國民黨反共頑固派軍隊進攻的戰略部署的指示》,指出:蔣介石派遣李仙洲、湯恩伯、李品仙等部向華中、山東我軍進攻的決心已定,湯、李兩部正在東進。我黨我軍有進行自衛戰斗,打破這一進攻,爭取時局好轉的任務。除令江南部隊迅即北移,并從華北派遣一部加強華中兵力外,所有華中及山東的黨與軍隊必須緊急動員起來,為堅持抗日根據地,打破國民黨反共頑固派的進攻而奮斗。
1941年
▲ 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八旅在高郵漢留翟家厙召開慶祝新年大會,部隊排以上干部,江都、高郵兩縣區以上干部參加大會。十八旅旅長江渭清、政委溫玉成分別作《目前新形勢和我們新任務》《1941年我們所處的斗爭環境與我們對抗戰的貢獻》的報告。
1942年
▲ 王必成率新四軍第二旅第四團(過江前第五團與第四團合并)及興化獨立團、東臺獨立團(第二旅特務營)、鹽城警衛團各一部及蘇中黨校、抗大第九分校,渡江南下,翌年1月12日,進抵蘇南丹陽縣延陵鎮地區與第十六旅部隊會師。
1945年
▲ 山東軍區致電中共中央軍委,報告:自10月中旬迄今2月余在津浦路之戰績:大小戰斗68次,攻克鄒、滕及韓莊等據點56處,碉堡320個,控制津浦路130千米,臨棗路30千米,殲吳化文四個師、陳大慶部約三個師,計斃2065人,傷1500人,俘頑偽12580人,招降日軍4000余人。我傷團長以下2375人,師長王麓水(山東軍區第八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在滕縣戰斗中犧牲)以下462人陣亡。
12月下旬
1937年
▲ 中共閩東特委書記葉飛及紅軍閩東獨立師后方辦事處主任許威,到福州與國民黨福建省政府談判,達成合作抗日的協議。紅軍閩東獨立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福建抗日游擊隊第二支隊。
▲ 都湖彭鄱游擊大隊改編為江西抗日義勇軍第二支隊第一大隊,隊長饒炳成,指導員嵡祥來,副指導員曹連洪;下設三個排,后改編為新四軍一支隊二團三營七連、八連。
1938年
▲ 張云逸在戴季英陪同下到立煌縣與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主席、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廖磊談判,就新四軍江北部隊的活動地域達成協議。雙方商定,第四支隊到皖東津浦鐵路南段兩側活動,并留一支部隊在無為、廬江地區。
▲ (11月新四軍決定將新四軍第四支隊第二游擊縱隊及廬江、無為地區中共地方組織領導的游擊隊一部整編為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在皖中無為縣開城橋地區正式成立,司令員戴季英(兼),政治委員黃巖,擔負皖中地區的抗戰任務,負責保障與皖南新四軍軍部的交通聯系。
1939年
▲ 新四軍游擊支隊第四總隊第十團由地方武裝編成(翌年2月改稱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第十團);第十一團由宿縣抗日武裝六抗三支隊改編組成,團長趙匯川,政委蔡明,政治處主任孫朝旭(翌年2月改稱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十一團);第十二團由特務支隊徐崇富(一說“徐崇福”)部改編組成,團長徐崇富(翌年2月改稱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十二團);獨立團由泗北農民支隊石青部改編組成,團長石青(翌年2月改稱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獨立團)。
1940年
▲ 新四軍第二支隊司令羅忠毅率該支隊主力一部向溧水一帶進發,接應皖南新四軍軍部東移,茅山地區黨組織根據中共蘇皖區黨委的指示,千方百計堅持斗爭,作好迎接軍部到來的準備工作。
▲ 顧祝同派第三戰區參謀處長岳星明到皖南歙縣巖寺,召集秘密軍事會議。會上,傳閱了蔣介石派專機送給顧祝同的手令,要求特別秘密、迅速、徹底地將新四軍消滅,勿使漏網。并宣布由第三十二集團軍總司令上官云相統一指揮第五十二、第一○八、第四十、第七十九、第一四四、第六十二師,新七師第二旅等部共8萬余人,對新四軍進行包圍、攔截。
1941年
▲ 新四軍第十八旅五十四團攻克臨澤之西的王營據點,斃傷日軍10余人,俘獲偽軍50余人。
▲ 冬 高郵四區第一支地方武裝——警衛大隊建立。隊長周志福,指導員趙璋,支部書記肖文央,主要任務是配合新四軍五十四團作戰。
12月本月
1937年
▲ 江西抗日義勇軍第一支隊駐景德鎮辦事處成立,主任李步新,辦事處駐蓮花塘大觀茶園。
1938年
▲ 新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致函李正陽(李秧立之父)“貴府李秧立同志在本軍服務,隨同全軍出發抗戰”“茲印發國民政府頒布優待出征抗敵軍人家屬辦法、救濟請求書及本軍證明等件寄來,接到后望為查收,并將家屬救濟請求書據情填報,向貴處聯保、區署請求優待,藉彰政府德意,聊申敝軍微忱,特此函達”,并附《優待抗敵軍人家屬辦法》和葉、項、袁、鄧親自簽發的《陸軍新編第四軍證明書》。
▲ 新四軍第四支隊恢復7月間曾被撤銷的第九團建制,將原編為第七團第二營的第九團第二營和廬江、無為等地的游擊大隊合編為第九團,團長詹化雨,政治委員胡繼亭,副團長胡維征,參謀長顧振東,政治處主任高立志。將支隊手槍團改編為教導大隊(翌年9月停辦),大隊長李世安,政治委員江嵐,副大隊長杜國平。
▲ 新四軍第二支隊給閩西南人民群眾去信,報告英勇殺敵獲得勝利的消息。
▲ 新四軍政治部副主任鄧子恢率軍部服務團到第二支隊第四團團部駐地溧水李巷檢查工作并慰問部隊。
▲ 湖北省應城地區各路抗日武裝在京山縣丁家沖合編為應城縣抗日游擊隊(后改稱應城縣抗日自衛總隊,簡稱“應抗”),孫耀華任司令員,許子威任副司令員,下轄三個大隊,歸中共鄂中特委領導。
▲ 日軍到茅麓公司修筑據點,陳毅事先派第一支隊作戰參謀吳肅到茅麓公司與經理紀振綱商談率部抗日,紀振綱同意將自衛武裝100多人槍交給新四軍,自己去上海。
▲ 第三戰區第二游擊區副總指揮、第六十三師師長冷欣到水西村點編新四軍第一支隊,陳毅司令員向他介紹挺進敵后的戰斗情況。
▲ 以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理事、著名記者顧執中為團長、王紀華為副團長的第一批“上海各界民眾慰勞團”到達云嶺新四軍軍部進行慰問。
▲ 陶勇發表《襲擊板橋經過》一文。
1939年
▲ 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皖東滁縣、定遠縣交界處瓦屋薛村召開第一次擴大會議,確定新四軍江北部隊應集中力量向江蘇北部敵后發展。(一說“12月中旬”)
▲ 新四軍秘書處上報1939年底實力統計,軍部及第三支隊7000人,江南指揮部14000人,江北指揮部10390人,第六支隊12321人,豫鄂挺進縱隊6200人,全軍共49901人。
▲ 蕭縣游擊支隊及宿縣獨立團合編,組成新四軍游擊支隊第三總隊。總隊長耿蘊齋,政治委員譚友林,副總隊長顧擔容,參謀長黃思沛,政治部主任劉作孚。轄第七、第八團。第七團團長趙海楓,政治委員李中道,政治處主任殷信民;第八團團長李時莊,政治委員周啟邦,副團長陳文甫,參謀長康西山。一說“1940年初”,新四軍游擊支隊改編睢杞太獨立大隊為睢杞太獨立團,團長兼政治委員蘭僑。
▲ 粟裕發表《蕪湖近郊官陡門的奇襲》一文。
▲ 胡榮發表《第四次繁昌戰斗中的政治工作》一文。
▲ 朱理治發表《論目前鄂豫邊的新形勢與新任務》一文。
▲ 集吶出版社1939年版《新四軍言論集》刊載鄧子恢署名文章《新四軍怎樣做政治工作——在歡迎上海民眾慰勞團席上的報告》。
▲ 新四軍丹陽獨立支隊,配合新四軍新六團一舉殲滅搞摩擦尋釁的國民黨鎮江縣政府常備隊100余人,擊斃縣長莊梅芳。
1940年
▲ 葉挺、項英、袁國平、鄧子恢簽發《為日本強盜進攻皖南告同胞書》。
▲ 新四軍軍部上報1940年底實力:軍部及第三支隊10770人,蘇北指揮部12000人,江南指揮部3500人,江北指揮部18800人,八路軍第四縱隊13489人,八路軍第五縱隊18185人,豫鄂挺進縱隊12000人,全軍共88744人。
▲ 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將領李先念、劉少卿、杜石公、周志堅、楊經曲、黃林、王海山、羅厚福、徐休祥、夏世厚、曹玉清、蔡松榮、肖遠久、郭仁太、馮仁恩、李人林、黃仁杰、張裕生、毛愷、方正平等發出關于反對投降,反對內戰,堅持團結,堅持抗戰的通電。
▲ 新四軍江北指揮張云逸、第四支隊司令戴季英率全體官兵發出《安徽各機關團體暨各界民眾書》。
▲ 由皖南軍部撤出的第一、第二批人員途經茅山地區撤往蘇北。 新三團護送軍部衛生部、執法隊第二批人員途經句容時遭日偽軍3000余人伏擊,嚴重受損。
▲ 蘇北交通總局成立,隸屬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管轄。
▲ 蘇常太經濟委員會《暫行稅則》。
▲ 淮河大隊在沭漣接壤處六塘河邊創辦修械所,為抗日部隊修理槍支,制造手榴彈。翌年,淮河大隊改編為新四軍獨立旅第三團,修械所劃歸淮海軍區。
▲ 中共無錫縣委組建無錫縣人民抗日自衛隊(簡稱“民抗”),強學曾任司令,薛永輝任副司令。
1941年
▲ 中共中央軍委重新劃分新四軍各師活動范圍:第一師東至東海.西迄運河,南到長江,北達鹽城;第二師東至天長、六合、高郵湖,西抵淮南鐵路,南至合肥、巢縣,北至淮河、洪澤湖南;第三師東至黃海,西至運河,南至鹽城,北抵隴海路;第四師東至運河,西至津浦路,南至淮河,北抵隴海路;第五師東至黃梅、廣濟,西至襄河,北抵信陽、桐柏,南至武漢及長江;第六師東至京滬路(滬寧路)東,西至南京、溧陽,南抵太湖,北迄江都、高郵、儀征;第七師東至淮南路南段,西至潛山,北抵巢湖、舒城,南迄皖南繁昌、銅陵。
▲ 新四軍1941年作戰概略總結。
▲ 新四軍軍部上報1941年底實力:軍直3170人,獨立旅6119人,第一師13700人,第二師15582人,第三師19731人,第四師11354人,第五師8380人,第六師5503人,第七師4245人,全軍共86784人。
▲ 陳毅、劉少奇、賴傳珠致電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葉劍英、彭德懷、左權報告新四軍1941年12月份人員武器彈藥統計。
▲ 陳毅發表《論皖南事變及新四軍的態度》一文:“惟皖南事變伏根甚深,內容復雜綦甚,國人或有不及細察者,筆者試以歷史事實詳細敘明,以便國人之觀覺而思所以挽救之道,對于抗戰救國前途多所裨益”。
▲ 獨立旅上報1941年12月人員槍支統計。
▲ 蘇南行政公署江南財經處和新四軍十六旅軍工部修械所、印刷廠、被服廠先后轉移到延陵地區。
▲ 鹽阜區行政公署頒布《獎勵墾荒條例》,鼓勵農民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促進根據地經濟發展。
▲ 中共鄂皖地委指派共產黨員童林、黃健夫婦扮作布商到瑞昌東部地區,利用群眾基礎較好和人民抗日斗爭情緒高漲的有利條件,進行抗日根據地的籌建工作。先后在長江南岸的甑背巖村和瑞陽邊境的柯家塘村建立兩個秘密聯絡點。在朱湖、碼頭、北山、東雷灣、黃家塘、下巢湖等村莊,培訓積極分子,發展一批抗日骨干。并對周圍的敵情進行調查,為鄂皖地委的決策提供了可靠的情報。
▲ 淮海專署在張圩、王卜圩開辦制幣廠,印刷紙幣,促進根據地的經濟建設。龐在祥任制幣廠廠長,并負責發行工作,王瑛任政治指導員、黨支部書記。
1942年
▲ 新四軍軍部上報1942年底實力:軍直2378人,第一師16501人,第二師12314人,第三師17243人,第四師9320人,第五師9823人,第六師6147人,第七師7221人,浙東1455人,全軍共82402人。
▲ 中共鹽阜、淮海區委員會合并組成蘇北區黨委,書記黃克誠,副書記金明。鹽阜,淮海地區分設地委。
▲ 中共蘇中區委實行黨政軍一元化領導,成員作變更。書記粟裕(兼),副書記陳丕顯,組織部長向明,宣傳部長劉季平,秘工部長楊斌,秘書長曾一凡。一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韋一平,第十八旅兼第一軍分區,司令溫玉成;二地委書記兼分區政委陳時夫,第二旅兼第二軍分區,司令王必成,(二旅南下后為梅嘉生);三地委書記兼分區政委葉飛,第一旅兼第三軍分區,司令陳玉生;四地委書記兼分區政委姬鵬飛,第三旅兼第四軍分區,司令季方;興東泰地委書記黃逸峰。
▲ 新四軍蘇中軍區海防縱隊成立,第一師第三旅旅長陶勇兼任司令員,陸舟舫任副司令員,下轄三個團。
▲ 新四軍獨立旅奉命由蘇北淮海區北上山東,歸八路軍建制。
▲ 南進支隊與諸北八鄉抗日自衛大隊奉調往三北后,留在原地的十幾個傷病員,在馬青(會稽地委副書記)率領下堅持斗爭,在諸北大宣重建了“小三八”部隊。
▲ 中共浙東區黨委決定將海防中隊擴建為海防大隊,張大鵬為大隊長,何亦達為教導員兼大隊副,大隊部設在古窯浦。區黨委海上工作委員會和海防大隊,積極開展海上活動,打擊海上的日偽和海匪,開辟和保持浙東到華中的海上交通線。
▲ 新四軍代軍長陳毅隨軍部轉移淮南,將其出生4個多月的兒子陳昊蘇托付給射陽縣參議員鄒魯山護養。鄒家保守秘密,精心護養。翌年鄒家將孩子安全護送到淮南的新四軍軍部。
▲ 中共澄錫虞中心縣委書記錢敏撰文《敵汪在蘇南東路“清鄉”地區舊陰謀與新花樣》:“清鄉”地區敵汪活動的一般概況,敵汪在統治區“清鄉”地區一年后活動的新變化。
▲ 聯抗李俊民副司令到李明揚部,通報日軍有向李陳和興東泰地區“掃蕩”模樣,希予嚴加防范,作好充分準備。
▲ 聯抗部隊根據精簡要求,撤銷大隊建制,整編為五個連,原大隊一級干部充實連隊。政治部抽調部分干部加強地方工作。張可群到曲北區擔任區委書記,李峰到李堡區任區委書記。
▲ 以新四軍第五十四團第三營兩個連為基礎組建高寶獨立團。縣長楊浩廬兼任團長,韓云任副團長,張波任參謀長。
▲ 中共鄂皖地委所屬的黃(梅)宿(松)工委派詹潤民(化名老李)率領一支15人的敵后武裝工作隊,挺進湖口棠山地區,開展敵后抗日斗爭活動。
▲ 《先鋒雜志》1942年第11、12期刊登無署名文章《蘇南反“清鄉”斗爭的經驗教訓》:日寇與汪逆的關系;敵偽“清鄉”的意義和作用; “清鄉”的辦法及其特點;反“清鄉”的經驗教訓;今后應注意的事項。
▲ 新四軍第七師和含獨立團,在安徽省和縣西北花山,擊斃日軍80 余人。我第五連連長王志樹犧牲。
1943年
▲ 新四軍軍部1943年向中共中央軍委報告:華中各戰略區情況演變及部隊概況。共八部分,分別報告了蘇北區、淮北區、蘇中區、蘇南區、淮南區、皖中區、浙東區、鄂豫皖區的環境、地區演變、組織狀況、部隊概況、現在部隊部署等。
▲ 新四軍軍部上報1943年底實力:軍直2567人,第一師16036人,第二師17537人,第三師25576人,第四師16518人,第五師24766人,第六師5015人,第七師8477人,浙東游擊縱隊3632人,全軍共120124人;地方武裝人數為:蘇中軍區3430人,淮南軍區5629人,蘇北軍區7847人,淮北軍區4334人,鄂豫邊區13786人,皖江軍區1526人,浙東區883人,共39324人。
▲ 新四軍蘇中第四軍分區發表戰績統計:9個月反“清鄉”斗爭中,共作戰2100余次,斃傷日軍609人,俘日軍5人、偽軍1705人,爭取偽軍投誠1700余人,鎮壓漢奸、特務、密探1465人,嚴重地挫敗了日偽“清鄉”計劃。
▲ 淮南區軍事工作綜合報告(1943年):春、夏、秋、冬四季軍事情況。
▲ 蘇北區(新四軍第三師1943年年終工作報告的第1部分)1943年作戰概況:一年來對敵偽頑斗爭的概況;對敵偽頑戰術研究及我所獲經驗教訓總結)。
▲ 彭雪楓、鄧子恢、張震關于反對日偽“蠶食”的方針致陳毅、張云逸、饒漱石、賴傳珠等電。此電曾以《淮北區黨委關于反“蠶食”斗爭的指示》為題發表于《拂曉》雜志第l卷第2期。
▲ 蘇中區公布《蘇中區鄉鎮政府暫行選舉法規定》。
▲ 彭雪楓發表《一年來的軍事工作》一文。
▲ 鄧子恢發表《1943年對日偽斗爭與反內戰方針的檢討》一文。
▲ 李先念向中共中央軍委和華中局報告《1943年鄂豫邊區的斗爭》。
▲ 新四軍第十六旅1943年軍事情況綜合報告:共四部分;分別總結了春、夏、秋、冬季軍事情況。
▲ 蘇皖區黨委《江南黨刊》第9期刊載王直署名文章《一年斗爭的回顧》。
▲ 中共茅山地委《5個月來茅山反“清鄉”斗爭總結報告》。
▲ 新四軍第十六旅旅部、中共蘇皖區黨委、蘇南區行政公署,由溧水南移,進入廣郎地區。在戴埠、橫澗、流洞橋、山北、磚橋一帶活動。
▲ 鹽阜區工商管理局《進出口貨物稅征收章程》。
▲ 在江南抗日挺進支隊工委的領導下,成立瑞陽邊辦事處和瑞九邊辦事處,分別由工委委員徐協農和陳志益負責,作為工委進行統戰工作的辦事機構。支隊先后與有愛國抗日表現的張肇陽、顧世廉兩支國民黨游擊隊簽訂了共同抗日,互不侵犯的協議。
▲ 潼陽縣成立民兵總隊,由縣長江劍農兼任總隊長,朱萬國任副總隊長,縣委書記胡叔度兼政委,總隊下設三個連建制,共計300余人。
1944年
▲ 陳毅發表《華中六年工作總結報告》一文。
▲ 新四軍第二師恢復第六旅建制,并兼津浦路西軍分區,陳慶先任旅長兼軍分區司令員,黃巖任政治委員。
▲ 新四軍第二師政治部《1944年全師擁政愛民月工作總結報告》(工作布置;實施概況;思想教育;調查訪問;賠償道歉;幾項實際行動;今后意見)。
▲ 新四軍第三師1944年戰斗生產總結報告:一年來作戰1518次,攻克據點140個,光復國土1萬平方公里,解放同胞50余萬。斃敵偽3247名,傷敵偽2831名,俘敵16名,俘偽2000余,繳大小炮68門,步馬槍5166支,各種彈藥10萬余發。我犧牲指戰員925人,傷指戰員2101人。
▲ 新四軍第三師兼蘇北軍區發布蘇北反“掃蕩”戰役公報。
▲ 新四軍第一師1944年軍事教育工作總結、新四軍第二師關于部隊整訓工作的指示、新四軍第三師整訓工作總結、新四軍第四師1944年軍事教育工作總結、新四軍第十六旅1944年的整訓情況總結、新四軍第二師一年來日偽軍工作總結。
▲ 蘇北軍區1944年民兵工作概況(一年來民兵發展概況;民兵戰斗方法及戰術創造;民兵工作主要的缺點和困難;民兵英勇戰例事實要報)。
▲ 淮南行政公署決定在淮南中學的基礎上創辦淮南公學,閔廉任校長。
▲ 蘇皖區黨委《整風》半月刊第三期刊登李廣署名文章《打破整風第一關——立下決心》。
▲ 李一氓為東灌沭邊區中學創作校歌歌詞,鼓舞該校師生奮勇前進。歌詞是:淮海平原上,繁榮的農莊,不怕敵人封鎖掃蕩,我們安下戰時的課堂。淮海平原上,繁榮的農莊,不怕敵人封鎖掃蕩,我們安下戰時的課堂。在戰斗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成長。勞動、民主、紀律,我們是新青年的榜樣。淮海平原上,可愛的家鄉,新中國已曙光在望,我們要有革命的理想,在戰斗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成長。勞動、民主、紀律,我們是新青年的榜樣。
1945年
▲ 新四軍華中軍區軍工部在蘇北淮安成立,部長孫象涵。
▲ 中共中央華東局、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決定,將新四軍軍醫學校改稱新四軍兼山東軍區軍醫學校。1947年1月華東軍區決定新四軍兼山東軍區軍醫學校改稱華東軍區軍醫學校。
▲ 宋日昌在蘇浙軍區《前線》雜志發表署名文章《天目山戰斗民工動員中的幾點經驗》。
▲ 蘇皖邊區政府公布《蘇皖邊區行政干部任免條例草案》《各種稅款統一收支程序》《進出口及轉口貨物稅暫行章程(草案)》《產銷稅征收暫行條例(草案)》《營業稅暫行章程》《進出口貨物管理暫行辦法》等稅收法規、《公營商店暫行條例(草案)》《貨物內銷管理暫行辦法》等。
1946年
▲ 《新四軍的前身及其組成與發展經過概況》(此材料是新四軍參謀處于一九四六年編寫的,原文記在抄寫本上,顯系草稿,當時可能未經很好校對,錯誤之處或難免,茲印發供各部參考,——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司令部):1、新四軍前身——內戰時期;2、新四軍的組成和發展——抗日游擊戰爭時期(第1階段1937年10月至1941年1月、第2階段1941年1月至1942年)。詳細介紹了新四軍各部隊的發展。
▲ 華中野戰軍工爆學校于1946年成立(此處引用的是《新四軍組織沿革》P291“華中野戰軍工爆學校”條。但在中共中央華中局1945年12月26日《關于華中部隊團以上干部配備致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等電報》已出現“工爆學校校長張崇文,副吳泳湘,主任許彧青,副楊凱,副教育長樊道余”)。校長張崇文,副校長吳泳湘,政治部主任許彧青,副教育長樊道余。1947年1月,華中野戰軍工爆學校并入華東野戰軍特科學校。
▲ 陳毅了解章維仁淮海軍分區第三支隊情況后,親筆寫信給七師政委曾希圣,撥給三支隊6挺輕機槍,同時還批了一萬發子彈。章維仁派人去郯城兵站領回,使三支隊的實力得到了加強。
▲ 中共華中分局決定成立淮北軍政工作委員會和以七十七團、八十一團及兩個騎兵大隊為主體的淮北挺進支隊,饒子健任書記兼司令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