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閩東抗日統一戰線形成 與新四軍六團誕生 ——謹以此文獻給新四軍成立八十周年
閩東抗日統一戰線形成 與新四軍六團誕生 ——謹以此文獻給新四軍成立八十周年
作者: 周芬芳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2017年第10期 日期:2019-04-18 瀏覽次數:7864
新四軍編制序列里的“老六團”,是由閩東紅軍獨立師改編的。本文作者深情眷戀紅土地文化,文章以翔實史料、紅色舊址、親身經歷融為一體,敘述了新四軍六團的前世今生。在紀念新四軍組建80周年、舉國喜迎十九大的時候,讀來格外令人感奮。
80年前,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歷史時刻,中共閩東特委主動與國民黨福建省當局經過多次艱難談判,終于達成停戰共赴國難的協議。根據協議決定將閩東紅軍獨立師改編為福建抗日第二游擊隊。不久,根據黨中央的指示,閩東獨立師奉命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北上抗日。今天回顧這段歷史,我們深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民族大義所震撼,也為閩東人民的愛國精神與壯舉所感動。
艱 難 談 判
1937年春,中共閩東特委根據由國內土地革命戰爭開始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新形勢,主動發出《告國民黨書》,提出“對內團結,并肩抗日”的主張。同年7月,中共閩東特委發布《告民眾書》,分析了國際國內的形勢,提出“全民族不分黨派,不分階級,一致聯合起來,結成堅固的、宏偉的民族統一戰線……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的主張。與此同時,閩東特委在政策上、行動上做了些適應新形勢變化的調整。
當時提出的統一戰線,還是反蔣抗日,號召同一切愿意抗日的友黨、友軍合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閩東特委在政策上做了更大的改變,不提反蔣抗日的口號,只是提抗日救國的口號,號召一切不愿當亡國奴的同胞團結起來抗日,只要愿意抗日,我們都可以團結。但是國民黨頑固派仍堅持反共反人民的政策,說什么“北方合作,南方不合作”,繼續向紅軍發起進攻,企圖把閩東紅軍各個消滅。當上海戰事緊張,國民黨當局慌忙將七十八、八十七、八十等三個師從福建調赴上海,福建的國民黨軍事力量薄弱,處于“剿共”不能,反受“共軍”威懾的困境,福建當局才不得不通過“福安抗日后援會”的郭文煥(時任中共福安縣委書記)向閩東特委表示,愿意以省政府作為一方與閩東紅軍談判。
國民黨福建當局提出要葉飛親自去談判。對此,閩東特委認真進行了研究,認為不宜由葉飛出面談判,如果國民黨當局把葉飛扣留了就不好辦。但也不能派一般人去,防止對方以閩東特委沒有誠意而放棄談判。因此決定派閩東特委、閩東人民抗日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范式人作為全權代表去談判。第一次談判地點在寧德縣城,國民黨方面由省保安處處長黃蘇為代表。談判時,閩東特委方提出5個條件:第一,閩東人民抗日紅軍愿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福建抗日游擊隊,干部由共產黨委派,保持共產黨的領導;第二,發表“國共合作宣言”,釋放一切政治犯;第三,寧德、屏南、福安三縣劃為閩東紅軍抗日游擊駐區,如果日軍進攻福建,閩東紅軍抗日游擊隊主動配合;第四,根據地已分的土地維持現狀,不能強迫農民退還已分的土地;第五,國民革命軍抗日游擊支隊應按國民黨軍隊供給標準發給給養。但是國民黨對于和平談判并無誠意,堅持要把紅軍收編為“保安師”。閩東紅軍要改編,他們要收編,一字之差,相爭不下。而這一字之差正是原則問題。
閩東紅軍游擊隊集中在寧德的桃花溪地區,國民黨代表黃蘇提出,要派人見葉飛。派來的人叫王調勛,是個叛徒,這引起了閩東特委的警惕。閩東特委選定在離寧德縣城只需一天路程的一個村作為見面地點。葉飛帶一個排在村子里,把主力隱蔽在村子附近五六里的地方以防不測。果然,這個王調勛是來偵察的,葉飛估計此人一回去,敵人必有行動,于是迅速作出對付敵人突然襲擊的準備。次日拂曉,省保安司令部參謀長親自帶一個加強連來,特委組織部隊迅速在敵人必經之路設下了埋伏,不到一個小時,就把敵人全部消滅了。第二天范式人下山,向國民黨當局提出抗議。黃蘇啞口無言,說是“誤會”。
第二輪談判,還是范式人去的。黃蘇又推托說閩東特委提出的條件他無權答復,要范式人到福州同省主席陳儀面談,又把談判拖延下來。
不久,國民黨福建省當局鑒于日軍在上海攻勢加劇,福建沿海也日趨緊張,說是專門邀請阮英平去福州談判,但國民黨還是繼續要“收編”,阮英平嚴詞拒絕。第三輪談判也沒有成功。
9月中旬,上海戰場形勢更趨緊張,國民黨當局不得不重開談判。第四輪談判,范式人又去福州,經過種種努力,終于迫使國民黨福建當局放棄收編紅軍為保安部隊的計劃,同意合作抗日。1937年12月,在當時的《福建民報》上公開發表了《中國共產黨閩東特委共赴國難宣言》。
順 利 改 編
在閩東國共兩黨草擬合作抗日協議之時,有一位名叫顧玉良的人,以新四軍軍部少校參謀的名義來到閩東。顧玉良到達寧德桃花溪傳達了黨中央關于把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北上抗日的指示,并即偕葉飛到南昌新四軍軍部報到。
接著,中共閩東特委根據黨中央指示精神和閩東國共合作的新形勢,把駐在桃花溪的部隊轉至寧德縣石堂整訓,同時命令閩東各縣根據地的紅軍游擊隊及工作人員到石堂參訓。1938年1月25日,阮英平、范式人、陳挺率領閩東獨立師1380多名紅軍指戰員,從石堂先后抵達屏南棠口整訓,待命北上抗日。
這時候,葉飛從南昌返回,與一起來的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長李子芳抵達屏南棠口。葉飛在棠口教堂主持召開中共閩東特委擴大會議,李子芳、葉飛向中共閩東特委傳達了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和新四軍軍部的決定:一、閩東紅軍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葉飛任團長,阮英平任副團長。二、范式人、王助留在地方工作。范式人接替葉飛出任中共閩東特委書記,王助任閩東特委宣傳部長兼統戰部長,并以新四軍參議名義進駐福州,進行統戰工作。三、設新四軍三支隊六團后方寧德留守處,范式人任主任。接著李子芳在棠口圣公會淑華女子學校操場上向全體指戰員正式宣布閩東紅軍整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下轄三個營10個連,一營營長陳挺,二營營長沈冠國,三營營長黃培松。葉飛作了北上抗日動員報告。
1938年2月4日,葉飛、阮英平、范式人率團部及部隊300多人進駐雙溪,團部駐雙溪陸氏宗祠,部隊進駐雙溪圣人廟、明倫堂等公房。新四軍六團在屏南整編的20多天時間里,掀起了愛國救亡運動高潮。葉飛在棠口召開各界人士座談會,傳播革命真理和中國共產黨全民抗戰主張。組織抗日后援會、貧農團、兒童團,辦民眾夜校,讀紅色課本,唱革命歌曲,軍民制作飛機、坦克、炮車等模型,在棠口街上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雙溪是當時屏南縣城,葉飛等六團領導人還熱情聯系國民黨縣長等官員和社會各界人士,共商抗日救亡大事。六團指戰員在雙溪街頭設壇演講,宣傳形勢,喚起民眾支持抗日救亡,屏南縣有160多名熱血青年報名參加新四軍。
1938年2月14日(農歷正月十五日),新四軍六團從屏南棠口、雙溪出發開赴抗日前線。一大早,陸氏宗祠10位理事和張、薛等姓氏族長不約而同地來到祠堂,擂鼓、點燭、鳴炮,歡送葉飛團長率領部隊出征。朔風咧咧,戰旗飛揚,“送兒參軍打日寇,擁軍支前當模范。”縣城和棠口以及周邊的2000多民眾,扶老攜幼,與新四軍將士灑淚話別。
人 民 支 持
“一切為了抗戰”,成為屏南人民的統一行動。在新四軍六團部隊整編訓練期間,全縣上下掀起了擁軍支前的熱潮,確保部隊官兵吃得飽,穿得暖,如期完成集訓整編任務,為抗日救國做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
當部隊進駐棠口整編時,葉飛就與國民黨屏南縣長聯系,提出團部設在雙溪陸氏祠堂的要求。祠堂是祭祀供奉祖先靈位之地,豈容兵馬駐扎?縣長面露難色。但事情出乎人們意料,陸氏宗祠理事會商議此事時,所有理事都舉手同意。在中共抗日救國方針、政策的感召下,每位理事不但分頭做通自己親人的思想工作,還主動到祠堂幫助打掃衛生,各自從家中搬來桌、凳、床架等家具,供部隊使用。
屏南是山區小縣,土地貧瘠,人民生活貧困。但是,為了支持新四軍六團北上抗日,他們省吃儉用,男女老少齊動員,有錢出錢,有人出人。據不完全統計,在集訓中,屏南人民共為新四軍六團供應大米5.6萬斤,木炭2萬斤,制作軍服600套,草苫700床。此外,還幫助部隊搭蓋營房,加工大米,運送物資,以及挑水、送信等勞務,各種用工達3000多個。
新四軍六團在屏南集訓,恰逢寒冬臘月,天寒地凍。為了部隊官兵御寒,縣城附近的章嶺、石牛頭、倚崗頭、山嶺、龍源、貴溪等地的村民冒著嚴寒上山砍柴、燒炭。屏南冬天很少有新鮮的蔬菜,為了讓部隊官兵吃好,農民把貯藏的冬瓜、南瓜、馬鈴薯、大豆貢獻出來。大豆可以做豆腐,是當時最好的營養品。那時雙溪城里有六七家豆腐坊,自從新四軍六團來了以后,豆腐基本是供應部隊食用。為了官兵北上抗日不受凍,許多家庭把準備給老人做棉襖的棉花拿出來制作棉軍衣,甚至有人家把娶媳婦用的棉花也獻了出來。棠口村裁縫師周榮劉、雙溪村裁縫師彭理斯發動家人和有裁縫技術的人,一起為新四軍趕制軍服,受到葉飛團長、阮英平副團長的表揚。
史料記載,當年屏南縣為新四軍六團北上抗日出征,籌集軍餉3萬多銀元。
永 遠 豐 碑
新四軍六團北上抗日在屏南整編,為閩東革命歷史增加了光輝的一頁,至今仍在閩東老區人民心頭激蕩。
為了記住這段抗戰歷史,1984年,在紀念閩東蘇區和閩東獨立師成立50周年之際,寧德地委、行署決定在屏南縣的棠口、雙溪建立新四軍六團北上抗日紀念碑。
2011年7月1日,是建黨90周年紀念日。新四軍領導的后代、閩東紅土地文化發展促進會和屏南千余名干部群眾聚集在當年新四軍六團北上抗日出發地棠口,隆重舉行“新四軍六團北上抗日紀念碑重建奠基儀式”。2012年2月27日,在紀念碑即將竣工的時候,屏南的父老鄉親自發前來參加“新四軍六團英烈魂歸故里安放儀式”。2013年9月25日,由寧德市委、市政府主辦,屏南縣委、縣政府和閩東紅土地文化發展促進會承辦,隆重舉行新四軍六團北上抗日紀念碑落成儀式,同時紀念新四軍六團北上抗日75周年和阮英平烈士誕辰100周年。
新四軍六團北上抗日紀念碑,采用花崗巖石材制作,由廣場、基座、碑體、英烈魂歸故里安息處四個部分組成,象征著新四軍中“四”的數字;基座有三級臺階,象征著“三支隊”;廣場寬6米,象征著“六團”。碑體長36米,象征著以六團部分干部戰士為原型的紅色經典《沙家浜》中的36個傷病員。碑體正面是大型浮雕,生動再現了屏南父老鄉親送別子弟兵北上抗日的動人情景和新四軍六團勇士抗日戰場逞英豪的恢宏場面。遲浩田為紀念碑題字。碑的背面鐫刻著新四軍六團官兵芳名錄和碑文。
在紀念碑前的廣場中央,一尊N4A英烈碑下,安放著從車橋、郭村、黃橋、皖南、江陰、沙家浜、萊蕪、孟良崮、淮海等9個戰場和屏南棠口分別采集了象征浸染著新四軍六團將士鮮血的熱土。這意味著新四軍六團英烈魂歸故里,永遠為故鄉人民所景仰和祭奠。
戰爭年代的硝煙已經散去,屏南這塊紅土地上充盈著共產黨人的精神氣概,感受到革命信仰、理想信念力量的偉大堅強,感受到共產黨人宗旨使命的莊嚴神圣。共產黨人為了抗戰救國,為了民族的獨立和富強,為了人民大眾的幸福敢于赴湯蹈火、浴血犧牲的精神,一直在激勵著我。我真的非常珍惜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美好幸福生活。我深深感受到對紅土地深沉的愛、對革命先輩深厚的情,已經融入我的生命,傳承屏南紅旗不倒精神、傳承閩東蘇區精神、傳頌新四軍精神,也成為我一生的追求。
讓不變的紅色記憶永遠伴隨我們同行,時刻感受先輩生命熱血的延續沸騰,繼承紅色的血脈基因;讓不竭的信仰之河源遠流長,使我們的黨我們的民族更加弘揚英烈的亮劍精神;讓不屈的民族脊梁頂天立地,使我們的黨我們的祖國擁有更加尊嚴的復興榮耀,實現先輩渴望的強國富民的幸福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