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言傳身教 以身作則 ——安徽金寨籍老紅軍、老將軍的家風故事(五)
言傳身教 以身作則 ——安徽金寨籍老紅軍、老將軍的家風故事(五)
作者: 胡遵遠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2017年第10期 日期:2019-07-05 瀏覽次數:7851
“兩不”老紅軍李開文
李開文,金寨槐樹灣人,1896年出生,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紅四方面軍三十一軍后勤部炊事員,長征中任擔架隊長、炊事班長,1937年被選調到中央任炊事班長、特灶班長,在毛澤東主席等領導人身邊工作了11年,1949年冬回到金寨縣古碑區糧站工作,1958年退休。
毛主席的炊事員李開文,革命信念堅定,對黨的事業忠誠,為人忠厚老實,做得一手好飯菜,工作非常認真。長征途中,在紅三十軍后勤部當炊事員的李開文在雪山草地寒冷潮濕的情況下,用身體把濕草焐干,保證及時引火做飯。他不怕苦、不怕累和高度負責的精神得到了廣大指戰員的一致好評。
1936年10月,當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在會寧會師后,李開文就從紅四方面軍調入中央紅軍。他做夢也想不到,他隨后被派往延安,直接分配到黨中央機關,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炊事班班長,接著便調任中央特灶班當班長,天天同毛主席等領導人生活在一起,給毛主席當了11年的炊事員。
1949年,他跟隨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長一同進入北京。進京后,他被組織上安排到中央機關干部文化學校學習。
不去天津回家鄉
1949年7月,李開文從干部學校畢業了,他高高興興地回到中央群工部,要求給自己分配工作。
群工部部長李維漢和李開文是老熟人了,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李開文同志,組織上考慮你過去吃了太多的苦,現在就給你安排一個‘甜’的工作,決定派你去天津當糖廠副廠長。”
李開文一聽嚇了一跳,忙問:“天津糖廠的干部群眾很多吧?”李維漢說:“不會少于1000人吧!”
李開文直搖手:“不行,不行!這么多人,夠得上一個團的編制了。這么大個廠啊,我哪有本事管好這么大的一個攤子呀!不行,不行!”
他接著要求:“李部長,我不想去天津,也當不了那個副廠長,你還是讓我回大別山老家吧!”
“回老家?”李維漢有些意外。
李開文沒有拐彎抹角,直率地說:“解放大軍打到江南了,我的家鄉早解放了,我要回去工作。再說,老婆兒子還在家里等著我呢!”
李維漢沉思了一下,勸道:“老李啊,你如果不想去天津,留在北京工作也行啊!”
李開文堅持說:“我還是回去找她們吧。17年前我硬著心腸丟開了她們,現在仗打完了,我得回去償還這些年欠她們的債呀。”
李維漢知道李開文為人老實,不講假話,但脾氣倔。既然他決心已下,不便再勸,就安排工作人員把李開文的組織關系先轉到華東軍區,再請他們把他的檔案轉到安徽。
離開北京之前,李開文很想見主席一面。他想,這一回家鄉,就隔了千山萬水,今后不一定有機會能再見主席了。聽說主席住在香山,他就一路問過去,在雙清別墅見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關切地問李開文:“聽說你不去天津糖廠?”
李開文說:“天津糖廠的糖雖然很甜,但還是沒有家鄉的水甜啊!”
毛主席一聽笑了:“你這是要‘葉落歸根’啊!”
李開文說:“我識字不多,不是一塊當廠長的料子,沒有那么大能耐。回到家鄉后,找個自己能夠干得了的工作,好好干!”
毛主席高興地說:“回去就回去吧,你要經常寫信來。到哪里都要記住,你是從中央出去的。”
不當縣長當站長
李開文的組織關系從華東軍區轉到了安徽,安徽有關部門領導試探著問:“李開文同志,您想從事什么樣工作呀?”
李開文說:“服從分配,干什么工作都行。”
“那您就回金寨縣去當個副縣長,怎么樣呀?”
李開文一聽,又是吃驚不小。心想:叫我去天津糖廠當副廠長,我已經感到1000多人太多,現在讓我回家鄉當副縣長,一個縣少說也有二三十萬人,我哪有這個本事去領導呀?
于是,他的手像蒲扇般地搖起來,說:“不行,不行,這當官的事我干不了……”
領導見李開文態度堅決,說道:“您先住下來,過兩天我們再落實這件事。”
李開文說:“我就不在這里住了,先回老家看看。”
經過兩天的顛簸,第三天天亮時,他回到了家鄉槐樹灣鄉板棚村。
從弟弟李開香口中得知,他離開大別山的那一年,國民黨軍隊進了村,燒了他家的房子。他妻子張氏為了逃命,連夜帶著大兒子,抱著才出生不久的一對雙胞胎,東躲西藏,不敢回村。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別大,天也出奇的冷,張氏躲在一個山洞里,因為沒有東西吃,可憐的一對雙胞胎眼睜睜地餓死了。后來,他妻子整整等了他10年,最后以為李開文不在人世了,才死心改了嫁。
最后,李開文接受了金寨縣委給他的“響山寺糧站站長”的頭銜。
“三讓”將軍徐立清
中將徐立清的一生,淡泊名利、顧全大局,他讓級別、讓軍銜、讓職位,他的高風亮節受到了廣大干部群眾的稱贊,被譽為“三讓將軍”“人生楷模”,毛主席稱他是“我黨我軍的好同志、好干部”。
主動讓級別
1950年9月,為統一全軍干部管理,中央軍委成立了總干部管理部。當時,毛主席對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點將,“成立總干部部,要徐立清來搞。”總干部部成立后,羅榮桓兼任部長,徐立清是主管任免、組織調配工作的副部長。
1952年,全軍干部定級,徐立清主持這項工作。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徐立清已擔任大兵團政委,按規定應是正兵團級。當時,有關部門上報中央軍委的報告上寫的是“徐立清正兵團級”,他看到后將“正兵團級”改為“副兵團級”,并專門向總干部部寫了報告,這是徐立清的“第一讓”——“讓級”。
堅持讓軍銜
1955年1月,中央軍委發布《關于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對軍銜評定工作給予了政策性的規定。在羅榮桓的直接領導下,徐立清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主持這項工作。
徐立清本人,按照軍委規定的條件,他是完全符合授予上將軍銜的。當他看到授予上將軍銜人員名單中有他的名字時,便將自己的名字悄悄“下調”到中將行列。名單到了羅榮桓部長手里后,他親自找徐立清談話:“這是中央軍委定的,正兵團職的一般都授上將,你的名字怎么能隨便劃了呢?你徐立清是有貢獻的,是夠資格的嘛。”于是,羅榮桓又把徐立清的名字加到了上將名單中。之后,徐立清又給中央軍委和羅榮桓部長寫信,要求不要授予他上將軍銜,并列舉了種種理由:一是可以減少原紅四方面軍在上將中所占比例,不突破毛主席最初的設想;二是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估價,克服名利思想;三是便于做一些爭軍銜同志的工作,保證授銜工作的正常進展。
1955年9月27日下午,授銜儀式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這次評銜,共評出了10位元帥、10位大將、55位上將(后來又補授王建安、李聚奎兩位)、中將175人,主動讓銜的徐立清排在中將之首,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再三讓職位
1950年10月,徐立清到軍委總部工作時剛滿40歲,但是,在干部授銜評定工作基本完成以后,剛剛45歲的徐立清累倒了,心臟病復發,有幾次暈倒在工作崗位上。
因此,從1955年下半年開始,徐立清不得不住院治療,并主動要求總干部部的任免工作由宋任窮副部長兼管。羅榮桓部長在向毛主席匯報工作時,曾談到徐立清的工作態度。毛主席說:評銜工作很辛苦,管評銜工作的同志更辛苦。徐立清我是了解的,工作勤奮,沒有名利思想,他的作風很值得同志們去學習。
1955年冬天,徐立清病情加重,連文件都不能看了,只能靠秘書給他讀文件的要點。這時,徐立清為自己有病不能堅持工作而深感不安。一天,徐立清對去醫院看望他的賴傳珠副部長誠懇地說:“請轉告羅榮桓部長,我的身體狀況很差,短時間內不能工作,建議總干部部物色一位年輕的同志接替我的工作。”當羅榮桓部長專程到醫院看望他時,徐立清再次當面提出找人接替工作的想法。羅榮桓對他說:現在安心養病更重要,工作上不要過多考慮。此后,在醫院的病榻上,徐立清親自給中央軍委寫信,請求“讓位”,建議免去他總干部部副部長職務,以便及時任命新人。軍委對徐立清的建議非常重視,進行了研究。軍委領導一致認為,徐立清還很年輕,應抓緊時間治病,等病好了再繼續工作,最后結論是:“放放再說。”
徐立清的建議沒有得到批準,他的思想包袱越來越重。當他病情稍有好轉時,又直接給彭德懷、羅榮桓元帥寫信,請求提前退出現役轉業地方,或到省軍區任個副職,做點力所能及的兵役或群眾工作。幾天后,羅榮桓部長正式通知徐立清:你提出退出現役的請求,軍委和總部沒有采納,等病好了繼續履行總干部部副部長職責。
徐立清請求“讓位”的事雖然沒有被批準,卻反映出他對黨的事業、對部隊建設高度負責的革命精神和薦賢讓賢的寬闊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