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紀實》 > 鐵軍擷英 > 從武夷到鎮江,華夏同祭“楊門三烈”
從武夷到鎮江,華夏同祭“楊門三烈”
作者:楊玉秀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紀實》2013年第3期 日期:2013-10-23 瀏覽次數:7836
在硝煙彌漫的抗戰歲月里,有多少愛國青年為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青春和生命。有一位青年英烈未滿20歲,名叫楊華年。他的大姐楊瑞年在暴動后慘遭國民黨當局槍殺,二姐楊青年則在解放戰爭的一次突圍轉移途中犧牲。他們便是鎮江革命史上著名的“楊門三烈”。
左起:楊瑞年、楊青年、楊華年
1942年6月17日,國民黨頑固派將關押在江西上饒集中營的共產黨員、新四軍指戰員和愛國志士武裝押解轉往閩北,途徑崇安縣赤石鎮時,第六中隊的80多名“囚犯”舉行暴動。這次成功暴動有20多位同志英勇犧牲在國民黨頑固派的屠刀下,有一位青年英烈未滿20歲,名叫楊華年。他的大姐楊瑞年在暴動后慘遭國民黨當局槍殺,二姐楊青年則在解放戰爭的一次突圍轉移途中犧牲。他們便是鎮江革命史上著名的“楊門三烈”。
??1937年,楊瑞年在任弼時妹妹的支持下,奔向延安;
在學員隊集訓后,奉調至新四軍戰地服務團任女隊副隊長
楊瑞年姐弟共六人,出生在鎮江城里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楊瑞年生于1916年7月19日,是楊家的長女。楊青年為次女,生于1920年5月26日,胞弟楊華年生于1922年10月26日。楊父楊效顏,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鎮江最早的國民黨員之一,也是一位正直、進步的愛國人士。1924年冬,他和楊公崖、陳斯白、金鑄人等五人在鎮江創建了第一個國民黨秘密小組——“三五同志會”,意為他們信奉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以此研究中國社會問題,尋求救國道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后,進步的國民黨鎮江市黨部被查封,在白色恐怖下,楊效顏避難上海,在痛罵“三民主義”為“三迷主義”(即官迷、財迷、色迷)后斷然脫離國民黨。
楊效顏先生追求真理的人生態度和言行,給子女以進步的思想熏陶。楊瑞年7歲就讀于鎮江縣立第三女子高等小學(后改為薛家巷小學)。1927年,有幾位女革命軍人住在薛家巷小學內,楊瑞年常聽她們講革命道理,那時,她幼小的心靈里就已經播下了革命的種子。
在女革命軍人的影響下,楊瑞年把自己的長辮子剪掉了。她不顧社會輿論的壓力,還竭力勸說其他女同學剪發,并鼓勵她們和保守家長作斗爭。班上有些保守的女同學譏諷剪發的女同學,編成歌謠罵她們說:“二道毛,鴨屁股,家長責罵沒用處,活像小尼姑。”楊瑞年聽了并不生氣,反而哈哈大笑,她說:“將來你們都要剪成尼姑頭!”果然,沒過多久,社會上就形成了女子剪長發的風氣。
1928年5月3日,日軍侵略山東半島,在濟南無理殺害中國政府官員蔡公時等人,激起全國愛國人士的義憤,各地學生運動踴躍開展。當時楊瑞年是個只有12歲的四年級學生,雖然個子矮,但善于演講,她的慷慨陳詞觸動了很多愛國同胞的心弦。楊瑞年還與同學一道宣傳募捐,救濟死難者家屬,群眾紛紛解囊。在校內,她發動大家抵制日貨,同學們在她的影響下,都脫掉日本花洋布的服裝,換上了土藍布的旗袍,無形中成了統一的校服。
楊瑞年14歲那年考入久負盛名的揚州中學女子初中部,她在文藝方面頗具天賦,在排演黎錦輝的歌劇《小小畫家》時扮演主角,演得惟妙惟肖,逐漸成了全校的知名人物,后又在校外公演,一時名噪揚州城。
楊瑞年讀到初三時,“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相繼爆發,全國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揚州中學成立了學生救國會,在校內外通過演講、出板報、演話劇等活動,進行抗日宣傳,同時組織學生游行,到國民黨縣黨部請愿,要求當局抗日。楊瑞年在游行隊伍中擔任糾察隊員,是女同學中的骨干分子,還積極參加查禁日貨,處罰奸商等抗日活動。
楊瑞年在南昌軍部的留影
因父親楊效顏為人正直,屢遭失業,楊家家境陷于貧困,楊瑞年初中畢業后上不起普通高中,只得報考師范。1932年,她考入了當時很有名氣的蘇州女子師范學校。楊瑞年在蘇州女師閱讀了大量的進步書刊,她喜歡魯迅先生的小說和雜文,以及鄒韜奮主編的《生活》周刊,從中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啟迪。當時學校當局無理解聘孫起孟先生等一批進步老師,激起了全校師生的義憤。楊瑞年被選為學生代表,站在請愿隊伍的最前列,沖進江蘇省教育廳,當面質問廳長周佛海。
1935年,楊瑞年從蘇州女師畢業后回鎮江,先后在達仁小學(現中華路小學)、高橋北小學(位于鎮江大西路四牌樓附近)任教,不久與上海中共地下黨組織取得聯系,并和鎮江幾個愛國青年一起秘密組織“讀書會”,學習、傳播進步思想,從事革命工作。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全國各地的抗日浪潮洶涌澎湃。楊瑞年與一群愛國青年排演《張家店》《咆哮的河北》等抗日短劇。在被國民黨省黨部禁止公演后,楊瑞年鼓勵同伴說:“上面不讓在劇場演,我們就上街頭和鄉下表演!”在她的啟發下,大家紛紛走上街頭、奔向農村開展抗日宣傳活動。
楊瑞年的愛國行動得到了時任鎮江國民黨省黨部秘書的中共地下黨員任季璠(任弼時的妹妹)的熱情支持和幫助,任季璠鼓勵她到革命熔爐延安去。1937年秋冬,楊瑞年悄悄帶著行裝離家北上,按照任季璠的指點,從南京經武漢北上,長途跋涉后到達西安。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秘書荊天楚告訴她,因延安的人口太多,再加上國民黨頑固派嚴密封鎖,糧食已很緊張。荊天楚介紹她轉道山西臨汾帽兒劉村,加入八路軍一一五師學兵大隊。4個月的學習軍訓結束時,學員們集體受到朱德總司令的接見。
1938年2月下旬,楊瑞年從學兵隊結業,加入了新四軍并奉調南下,期間任女兵班長,帶領10多名女兵從千里外的臨汾經漢口、轉九江。在武漢的輪船碼頭上,楊瑞年派人接待了剛加入新四軍的武漢人張茜。老紅軍吳焜從延安被派往新四軍工作,在由漢口到九江的輪船上發高燒,楊瑞年與他素昧平生,但依舊對其精心照顧。3月,楊瑞年到達南昌新四軍軍部,被分配到了戰地服務團任女隊副隊長,負責女兵生活,4月1日隨軍部到皖南涇縣,后由鄒兆華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戰地服務團,楊瑞年工作積極,待人熱情,每有演出任務,她總是全身心地投入排演。在表演《流亡三部曲》時,楊瑞年用悲憤、凄愴的顫音唱著“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全場觀眾潸然淚下,之后劇場中響徹“血債要用血來還!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一位與她在學兵隊和服務團共同戰斗多年的女戰友在50多年后回憶說,楊瑞年“以她富有魅力的表演,俊俏的扮相和多情的歌聲,迷住觀眾,感動觀眾,以致每次演出結束后都有人跑來要求參加新四軍。”
1938年,楊青年加入羅瑞卿率領的八路軍第五縱隊;
皖南事變后,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在鹽阜領導地方武裝
在姐姐楊瑞年的進步思想和愛國行動的直接影響下,楊青年也開始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姐妹倆積極排演抗日節目,教大家唱《畢業歌》等進步歌曲。她們的活動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注意,1937年初夏,兩人被逮捕,在牢房里,她們經受了敵人的嚴刑拷打,卻沒有低下高貴的頭顱。叛徒、特務閔春華企圖用所謂的“自由”軟化她們,勸她“珍惜青春年華”,遭到了她們的拒絕。在父親楊效顏、后祖母的姨侄林紹祖(時任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委員)以及鎮江商會會長陸小波等社會名流的奔走呼號和中共地下組織的營救下,楊瑞年姐妹和一同被捕的學生終于獲救出獄。
1937年秋冬,正在鎮江師范讀高三的楊青年瞞著父親和家人,加入了鎮江青年學生抗日宣傳隊,在和20幾位青年學生沿運河北上奔赴延安途中,遇到川軍鄧錫侯部第二十二集團軍,他們剛從山西前線轉戰到李宗仁統率的第五戰區,便將楊青年所在的抗日宣傳隊收編,并成立了軍部戰地服務團。楊青年等學生兵隨之開赴棗莊、滕縣一帶前線。
在棗莊,楊青年和戰友們深入到煤礦礦工中宣傳抗日思想,積極配合中共地下黨員、礦領導張福林,帶領工友與資方展開罷工斗爭,要求減輕勞動強度、增加工資,并號召工友們參軍參戰,保衛家園。
1938年初,楊青年和全體隊員到達滕縣保衛戰前線進行勞軍慰問演出。駐守縣城的二十二集團軍一二二師依靠步槍和手榴彈,頑強抵抗日軍飛機、大炮和坦克的猛烈攻擊。楊青年等人冒著槍林彈雨,穿越守城陣地,用一首首抗日歌曲和短劇來鼓舞士氣。
經過三晝夜激戰,終因寡不敵眾,滕縣失守,師長王銘章及2000余官兵全部殉國。城破后,一二四師的部分官兵掩護楊青年等人死里逃生。狂妄的日軍磯谷師團以4000兵力自滕縣大舉南下,直撲徐州東北的門戶臺兒莊,臺兒莊會戰拉開序幕。
楊青年返回徐州后,在街頭宣傳抗日、發動民眾,支援臺兒莊前線。在宣傳隊的帶動下,徐州城里的民眾紛紛行動起來,自發組成救護隊、運輸隊、送糧隊、自衛隊,開赴前線。
臺兒莊大捷后不久,國民黨軍隊在徐州會戰中不戰自潰。蔣介石嫡系部隊搶先突圍,命令鄧錫侯的二十二集團軍最后撤退。當戰地服務團接到撤退命令時,西去的道路已被截斷。之后他們遭到敵機轟炸和地面敵人的圍追堵截,不少人罹難。一天黎明,楊青年和幾個戰友與敵遭遇。危難時刻,他們遇到十三軍騎兵團,士兵們騰出了戰馬,帶他們一起突圍,終于沖出了敵人的封鎖線。
脫險之后,楊青年和幾個戰友按照預先的計劃,結伴踏上了奔赴延安的征程。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跋涉,楊青年到達延安,被編入抗大四期女生隊。這一年,楊青年18歲,正值豆蔻年華的她終于到達了朝思暮想的革命圣地。
1938年7月,已經在抗大擔任教員的楊青年加入了八路軍第五縱隊,在司令員兼政委羅瑞卿率領下,第五縱隊轉戰太岳、晉察冀抗日根據地。1940年2月,楊青年和她的戰友們經過長途跋涉到達太行山抗日根據地。4月,楊青年與親密戰友盛宏志相逢,兩人后來結為革命伴侶,隨部隊轉戰。皖南事變后,八路軍第五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不久,楊青年跟隨教導隊到阜寧縣建立根據地,年僅21歲的她擔任五區區委書記,在當地領導地方武裝,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
1939年,楊華年到新四軍教導隊當學員,次年調至教導營;
皖南事變中,與大姐瑞年被捕,飽經折磨、堅貞不屈
楊瑞年的胞弟楊華年自幼愛好讀書,15歲畢業于無錫市師范初中部。鎮江淪陷后,一家人到揚州農村避難,楊華年執意要奔赴抗日前線。那一段日子里,楊華年變得沉默寡言,經常一個人坐在椅子上,好像在等待什么。1938年秋天,大姐楊瑞年調任軍部教導總隊文化教員,曾寫信給大哥楊榮年說:“我在這里一切都很好。叫弟弟華年到我這里來吧。”1939年,在收到大姐楊瑞年的信后,17歲的楊華年到達了皖南,被分配到教導總隊第五隊當學員,于1940年調到軍部教導營工作。從此,姐弟倆在革命征途上,共同戰斗,共同生活,為民族的解放事業奮斗不息。
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新四軍9000余人只有1000多人成功突圍,7000余人大多犧牲,部分被俘,楊瑞年、楊華年姐弟也不幸被俘。在獄中,她倆分別化名為楊瑞蓮和王宜林。
起初,楊瑞年被關押在涇縣縣城。國民黨軍五十二師師長劉秉哲有個姨太太曾和楊瑞年是同學。受劉秉哲指示,她把楊瑞年“請去敘舊”,希望楊瑞年“回心轉意”。楊瑞年說:“我們過去是要好的同學,但現在志不同、道不合了。”這個姨太太雖然碰了釘子,但依舊說道:“瑞年,不要這樣任性。你現在是俘虜啊!共產黨、新四軍給了你什么好處?你何必這樣執迷不悟呢?像你這樣的人才,如果愿意到我們五十二師服務團來,真是前途無量啊!”楊瑞年異常憤懣,立即起身對她說:“多謝你的好意!我參加新四軍是為了抗日救國,不是為了追求個人享受。”這個姨太太頃刻面紅耳赤,十分尷尬,企圖誘降的陰謀破產了。
隨后,楊瑞年姐弟被囚禁到上饒集中營,受盡了折磨。楊瑞年被編在女生隊,囚在下周田村,楊華年被編入六隊,囚在上周田村。楊瑞年在獄中極度艱難險惡的環境下,依然無微不至地關心難友。在一個單獨的牢房里,關著一位臥床不起的女同志,名叫施奇,她在上饒集中營中,竟被十幾個國民黨匪徒輪奸,造成重傷,不能行動。楊瑞年主動關心她、照顧她,并通過施奇與男生隊取得聯系。一次,在施奇那里得知男生隊有同志要越獄,但沒有鞋穿,楊瑞年便把自己的衣服撕掉,趕做了一雙布鞋,后由施奇轉交給了陳茂輝,他穿著這雙布鞋,成功沖破重圍,重新回到革命隊伍,投入黨的懷抱。陳茂輝后來成為開國少將,新中國成立后擔任江蘇省軍區政委。
1941 年7 月,特務為了請功領賞,表明他們“改造”共產黨員、新四軍有成績,別出心裁地在集中營成立了一個“更新劇團”,指名要楊瑞年當主角。楊瑞年開始斷然拒絕,后經獄中的秘密黨支部研究,認為可以利用外出演出的機會組織越獄,便決定讓她參加。楊瑞年根據黨支部的指示,聯絡其他女演員向國民黨特務頭子提出條件:一是絕不演反共戲;二是必須由賴少其做布景工作,邵宇擔任化妝。賴少其和邵宇都是新四軍中的著名畫家,獄中黨支部就是想利用這次機會幫助他們和另外3位同志陳文全、葉育青、陳安羽逃出魔掌。經過精心準備,1941年12月6日傍晚,劇團演出時,趁特務、憲兵們注視戲臺的當口, 5位同志兵分兩路,成功出逃,奔向武夷山區,回到了黨的懷抱。1942年元旦,在楊瑞年等人的精心掩護下,又有8位同志再次越獄成功。特務頭子據此認準了楊瑞年是“共黨頑固分子”,從此加倍地迫害她。
楊華年被囚后,也經受住了嚴酷的考驗。特務企圖要他承認和楊瑞年是姐弟關系,故意在楊瑞年面前給楊華年施以酷刑,姐弟倆忍受住身心的痛苦,堅持不相認,敵人的陰謀破產。楊華年在牢里患上了回歸熱,特務對楊華年說:“只要你自首,可以給你治療”。但楊華年堅決不自首。
集中營不準唱進步歌曲,逼著大家唱國民黨黨歌和三青團團歌,“囚徒”們就將歌詞中的“三民主義,吾黨所宗”改為“殺民主義,孤黨所宗”,把“我們是三民主義的青年”改為“我們是共產主義的青年”等等。執行隊長氣勢洶洶地叫楊華年出來,責問他為什么改歌詞,楊華年毫不示弱,被特務當場摁倒在地,用扁擔毒打一頓。被關回牢房后,難友邢濟民告訴他一個好消息:新四軍已經重建軍部,由陳毅代理軍長。楊華年忍住遍身的傷痛,抓住邢濟民的手高興地說:“太好了,如果能沖出牢籠,和同志們殺上抗日戰場,那該多好啊!”
??“楊門三烈”的父親楊效顏含淚作了《題畫竹》紀念三子女:“我有三竿竹,直上青云霄。”
1942年初夏,日本侵略軍發動浙贛戰役。金華、衢州相繼淪陷,駐上饒的國民黨第三戰區指揮機關向南潰退。6月5日,上饒集中營向福建轉移。6月17日,楊華年所在第六隊的一批“囚犯”行進到福建省崇安縣赤石鎮,計劃下午渡崇溪。第六隊秘密黨支部認為這是難得的暴動良機,只要突圍過了河,不遠便是高山密林,那里有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
暴動總指揮王羲亭(新四軍教導總隊機炮隊長、干部隊長,被俘后化名王達鈞)與支委們一起制定了暴動預案。當日下午4時許,第一批“囚犯”在少數特務和憲兵的押解下過了河,渡船返回到河中心時,王羲亭突然高喊:“同志們,沖啊!”這時已經過河的“囚犯”懷著革命事業必勝的信念,紛紛向武夷山奔去。特務、憲兵驚恐萬狀,一齊舉槍射擊。暴動成功了,許多同志跑進了深山,找到了黨領導的游擊隊,重返抗日前線。
楊華年由于長期苦役、疾病和棒傷的摧殘,加上長途跋涉的疲勞,體力不支,步履艱難。他一路跑,一路跌跤,竟跌傷了一條腿。難友們要背他突圍,他不愿意拖累大家,便只身爬進一個山溝,第二天被搜山的憲兵發現。他赤手空拳同憲兵搏斗,最后被刺數刀壯烈犧牲,年僅20歲。
楊華年戎裝像
在經歷了茅家嶺暴動和赤石暴動后,特務們對俘虜加強了戒備,并用大規模的屠殺作為最殘忍的報復。楊瑞年也被列在屠殺名單之中。6月19日深夜,特務們將77名所謂共黨頑固分子分批押到赤石鎮虎山廟的一個廢茶園里。6月20日下午3時,特務們分三批槍殺“囚徒”。楊瑞年等7名女戰士是第二批就義的。她們被押到刑場時,個個痛罵特務,并齊聲高唱《國際歌》。楊瑞年中彈后依然高呼“打倒國民黨頑固派!中華民族解放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劊子手們驚恐萬狀,用機槍來回掃射,楊瑞年一次次被子彈擊倒,卻一次次掙扎著喊著口號再站起來,直到被第7顆子彈擊中,年僅26歲的女英雄才像山一樣轟然倒下。烈士們的鮮血染紅了武夷山的巖石,巖石成為名副其實的“赤石”。楊瑞年和其他同志在刑場上的堅貞不屈,使當時執行槍殺任務的一名憲兵受到震動,他決心離開這個屠殺隊。楊瑞年等人就義時的壯烈場景,就是這名憲兵后來回憶的。
楊瑞年在新四軍教導總隊的戰友、上饒集中營的難友陳安羽說:“瑞年同志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好榜樣,她對黨赤膽忠心,在困難時挺身而出,大是大非毫不含糊,不愧是黨的好女兒。”
楊瑞年、楊華年姐弟犧牲時,楊青年正在新四軍三師鹽阜根據地領導地方武裝。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軍對蘇北進行大掃蕩,新四軍與地方武裝撤往東北大連,途經山東,楊青年將剛生下不久的女兒盛小青寄放在了一位農民家里,新中國建立后才找回。楊青年因在行軍中勞累過度,不幸因公殉職,后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遠在家鄉鎮江的楊效顏、潘志貞夫婦一直思念兒女,1949年4月23日,鎮江解放,但楊瑞年三姐弟依舊毫無音訊。情急之下,楊效顏在《新華日報》上登尋人啟事,后來被三位烈士的戰友看到,托人輾轉告訴楊老先生三子女早已犧牲。楊效顏得知后一下子癱倒在地,潘志貞則因傷心過度,哭瞎了一只眼睛。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沒有忘記“楊門三烈”。1957年12月,福建省崇安縣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赤石暴動烈士墓,楊瑞年、楊華年等73位革命烈士的名字被鐫刻在紀念碑上。在鎮江烈士陵園和茅山新四軍紀念館中也均有“楊門三烈”的事跡陳列。
“楊門三烈”的父親楊效顏老人為紀念三位兒女,曾含淚作了《題畫竹》:“我有三竿竹,直上青云霄,生來不屈曲,哪怕暴風搖。”楊瑞年姐弟三烈士正是那寧折不屈的翠竹,用短暫的年華譜寫了壯麗的人生,他們名字將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
??(作者系江蘇鎮江茅山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