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在南京江北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新四軍在南京江北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作者:經盛鴻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9-10-11 瀏覽次數:7840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占領南京后,對放下武器的中國戰俘與手無寸鐵的平民實施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隨后,日軍在南京建立了“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扶植了偽中央政府。南京成為侵華日軍在中國的大本營與巢穴。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占領南京后,對放下武器的中國戰俘與手無寸鐵的平民實施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隨后,日軍在南京建立了“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扶植了偽中央政府。南京成為侵華日軍在中國的大本營與巢穴。
中共中央在南京四周農村地區的戰略部署與排兵布陣
當侵華日軍對南京發動進攻與實施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時,在陜北延安的中共中央,始終對之密切關注,在深刻揭露與批判日本侵華戰爭“特殊的野蠻性”的同時,對南京地區與蘇南敵后廣大地區的抗日斗爭,進行了深謀遠慮的戰略規劃、排兵布陣與工作部署:一方面令各級有關黨組織,迅速派遣各種人員,以不同的面目與方式,進入日軍占領下的南京城,建立與發展地下黨組織,開展城市地下的抗日斗爭;一方面根據國民政府軍隊主力撤向皖浙贛山區、蘇南廣大農村地區空虛的形勢,指示新成立的新四軍,迅速分兵,從皖南向東挺進,首先在蘇南廣大農村地區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1937年12月14日,即在南京淪陷的第二天,毛澤東和當時正在延安的新四軍副軍長項英致電新四軍軍長葉挺,指示:新四軍長江以南各支隊可向東開,長江以北高敬亭支隊暫留江北,不必北開,以便在該地準備沿江游擊。1937年12月30日,毛澤東和張聞天、康生、陳云,連發兩電給長江局的陳紹禹(王明)、周恩來、項英、秦邦憲(博古)、葉劍英,其中一電是關于在長江南北作戰部署的意見,提出:“為使敵處于我之戰略包圍,我軍(指國、共兩軍)要建立蘇浙皖贛軍區,以皖南為重心,并準備攻擊南京、蕪湖、杭州”。
1938年2月15日,毛澤東致電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新四軍副軍長兼軍分會書記(政委)項英、新四軍軍分會副書記、一支隊司令員陳毅,指明了新四軍今后的行動原則:“力爭集中蘇浙皖邊發展游擊戰,但在目前最有利于發展的地區,還在江蘇境內的茅山山脈,即以溧陽、溧水地區為中心,向著南京、鎮江、丹陽、金壇、宜興、長興、廣德線上之敵作戰,必須建立根據地,擴大新四軍基礎。如有兩個支隊,則至少以一個在茅山山脈,另一個則位于長興、廣德、宣城之線以西策應”。
新四軍軍部根據毛澤東的電示,從在江南集中的第一、二、三3個支隊中,各抽調一個連的偵察人員,共計400余人,組成新四軍先遣支隊,以第二支隊副司令員粟裕為先遣支隊司令員兼政委,鐘期光為政治部主任,先往蘇南敵后實施戰略偵察,為主力部隊開赴蘇南敵后抗日作好準備。
1938年4月28日,粟裕率新四軍先遣支隊,從皖南巖寺出發,越過宣城蕪湖公路封鎖線,向蘇南敵后挺進,進行戰略偵察,進入南京近郊高淳、溧水、溧陽、句容、江寧、當涂間廣大農村地區。
1938年5月4日,毛澤東在致項英的電報,即著名的“五四指示”中,指出新四軍在蘇南如何開展游擊戰爭與今后的戰略計劃:“在偵察部隊出去若干天之后,主力就可準備跟行。在廣德、蘇州、鎮江、南京、蕪湖五區之間廣大地區創造根據地,發動民眾的抗日斗爭,組織民眾武裝,發展新的游擊隊,是完全有希望的。在茅山根據地大體建立起來之后,還應準備分兵一部進入蘇州、鎮江、吳淞三角地區去,再分一部渡江進入江北地區”。
新四軍軍部根據中央電報指示精神,在粟裕率新四軍先遣支隊進入蘇南后不久,先由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率領所屬第一、第二兩個團,于5月12日從皖南巖寺出發,于6月初,經高淳,進抵蘇南敵后,6月8日,在溧水縣境的新橋(今晶橋鄉),與先到該地活動的先遣支隊勝利會師。
接著,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率領所屬第三、第四兩個團,于1938年6月中旬從皖南分批出發,于七八月間進抵蘇南敵后。第三團活動在以小丹陽、云臺山、秣陵關、橫山為中心的地區;第四團活動在以溧水縣白馬橋的李巷、南曹和句容的郭莊廟為中心的地區。
經過約一年的艱苦奮斗,新四軍在南京、鎮江、句容的三角地區,站穩了腳跟,以離南京約50公里距離的茅山為中心,分別創建了溧高(包括溧水、溧陽、高淳縣境一部,也稱陽溧高)、江當溧(包括江寧、當涂、溧水縣境一部,也稱橫山)、江溧句(包括江寧、溧水、句容縣境一部,也稱江句)等若干塊抗日游擊根據地。這些地區,地處茅山山脈及其鄰近地區,雖離南京不遠,但地勢偏僻,地形復雜,群山環抱,物產豐富,人口密集,農民吃苦耐勞,抗日愛國熱情高漲,是建立抗日游擊戰爭根據地的最理想的地方。這些抗日游擊根據地后來發展,聯成一片,成為中共領導的茅山抗日根據地。新四軍各部在根據地內,建立中共黨組織,建立政權,擴大軍隊,建立各種民眾組織,不斷發展抗日游擊戰爭,襲擊日偽軍,其聲勢直逼南京城下。
1939年6月21日,陳毅在《茅山一年》的總結中說:“我們經常有一個部隊在南鎮江、句容間三角狹窄地區,敵人動員千余進行23次的圍攻,我們仍然留在該地堅持。有時候整星期不到民家,完全露營,半夜才到民家燒飯吃,這就大大提高人民對游擊戰的信心”。1939年8月20日,項英分別致電中共中央與第三戰區,建議由陳毅統一指揮第一、二支隊,獲得批準。1939年11月7日,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成立,陳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揮。1939年12月19日,陳毅在茅山地區的建昌圩主持召開了中共蘇皖區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立蘇皖區黨委,以吳仲超、譚啟龍為正、副書記,下轄蘇南、蘇皖、蘇北三個特委,健全了各級黨組織,建立了與軍事布置一致的足跨大江南北的局面。
從1939年開始,到1940年初,江南指揮部遵照中共中央與軍部的指示,不斷派部隊東進北上。1940年六七月間,陳毅、粟裕先后率江南指揮部與主力部隊,離開茅山,渡長江北上,在黃橋戰役后,與從山東南下的八路軍部隊會合,創建了蘇中、蘇北與淮南、淮北抗日根據地。留在茅山地區的新四軍第二支隊由羅忠毅、廖海濤指揮,協同蘇皖區黨委與地方武裝,繼續進行對日偽的作戰。
新四軍在南京江北地區農村的游擊戰爭
1938年以后,新四軍軍部與茅山抗日根據地,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不斷派部隊出征,除一部東進蘇州、常熟地區,在陽澄湖地區建立根據地,大批主力部隊先后進入長江以北的淮南與蘇中、蘇北地區,發動民眾,相繼建立淮南與蘇中、蘇北抗日根據地。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駐防淮南根據地的是新四軍第二師,其前鋒直達與南京城區一江之隔的浦口、江浦、六合及安徽滁縣、來安、和縣一帶。
1941年4月17日,駐揚州日偽軍700多人,攜帶大炮3門及擲彈筒、輕重機槍等輕重武器,偷襲正在六合金牛山一帶修整的新四軍第二師第四旅第十二團。該部新四軍官兵以近戰肉搏,共斃傷日軍200余人、偽軍300余人,生俘日軍人、偽軍30余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
1942年1月5日,新年剛過,一列滿載日軍軍火的列車從南京風馳電掣般開出。日軍在滁州一帶的獨立混成第十二旅團等部隊正等待著新的彈藥補充。然而,列車到達烏衣以南10公里處,一聲巨響,十多節車廂便如翻身的火龍滾出鐵路。這次襲擊的地點位于安徽滁州汊河鎮,距離南京城僅僅15公里,從浦口算起,則不到10公里,可說是“南京城下”。
日本陸軍獨立步兵第五十六大隊第一中隊特務曹長梶野渡在回憶錄《華中特務工作秘藏寫真帖》中有很具體的記載。他寫道:
滁縣東側是來安縣,這里是新四軍游擊戰十分活躍的地區,特別是縣城東北方的張山集,是中共來安委員會所在地,是新四軍的主要活動據點之一。1941年5月28日,駐扎在烏衣的(獨立第五十六大隊)第一中隊奉命對來安的新四軍實施掃蕩,在張山集的小高地與據守對面山頂的新四軍部隊發生了戰斗。梶野作為中隊長的傳令兵參加了這次作戰,在當天夜間奉命轉到在小高地頂部設防的第三小隊。29日晨,天空逐漸亮出白色,大約5時,正臥倒在小隊長身邊,對正面之敵作防御態勢的梶野等,突然遭到從背后迂回過來的新四軍游擊隊奇襲。梶野迅速做出隱蔽動作,游擊隊打來的子彈和投出的手榴彈仍使他身中六創,重傷瀕死。仰仗戰友的拼死掩護下,才將梶野救護下來。
日軍因死傷累累被迫撤出戰斗。梶野負傷后被送到浦口的野戰醫院,經過徹夜手術從體內摘出了3塊手榴彈破片,但尚未擺脫危險,又被送到南京陸軍醫院(現東南大學所在地)治療,直到5個月后才出院歸隊。這次負傷使他落下了終生殘疾,再無法隨隊進行長距離行軍。但他因禍得福,被派往后方,并被提升為四河子據點的日軍警備隊長,奉命擔負津浦鐵路四河子段的防衛任務,并對附近中國村鎮進行“宣撫”。
津浦線是日軍連接華東占領區與華北占領區的交通大動脈。四河子據點位于南京浦口車站和滁州烏衣車站之間,即今天滁州市來安縣汊河新區一帶。這里和南京僅隔一橋,鎮上都是南京的企業。日軍為了保護鐵路,防備新四軍攻擊,在鐵路兩旁拉設了鐵絲網,燒掉了鐵絲網附近的所有民房。但鐵路兩側500米之外,便是新四軍的活動區域,四河子據點只有6名日軍,防不勝防。每次出去巡邏,梶野都有一種命懸一線的恐懼。
梶野從1941年10月22日至1942年2月28日任職四河子不到四個半月的時間里,新四軍在這里發動游擊戰,炸毀鐵路和日軍列車,切斷津浦線,就有5次之多,還至少有一次未遂的作戰。這5次襲擊中,除了1942年1月5日那次是列車完全翻覆外,有兩次是車頭被炸,車頭和煤車翻倒在路軌之外,還有一次是列車中部被炸,車頭依然保持在鐵軌上,但后面的幾節車廂撞在了一起,另有一次被炸毀的車廂上顯示有日本“華北交通株式會社”的標志。新四軍襲擊日軍鐵路的手段,是通過在枕木和軌道下埋設炸藥包實施爆破,炸藥包用與矸石顏色相近的席子包裹,遠遠望去很難發現,引爆炸藥是使用電發火裝置,用電線控制,遠程起爆。這說明新四軍內有相當合格的技術人員參與作戰。
新四軍在南京城下幾個月間連續5次炸毀列車,切斷津浦鐵路干線,其作戰頻率之高,活動之積極,令日軍驚慌。四河子警備隊的日軍梶野苦思冥想對抗新四軍的方法。他認為,新四軍一定是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才能把游擊戰打得如此出神入化。于是,梶野“廣交朋友”,希望他的這些“中國朋友”成為對付新四軍的耳目。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和偽政權官員頻繁交往,通過所謂“宣撫”活動接觸中國百姓,還別出心裁地從日軍的供給部門弄到一批肥皂,分給附近的村民。一時間,似乎梶野的朋友大增,有一些中國人也似乎對他很講義氣;然而,春節剛過,又連續發生兩起列車被炸事件。梶野終于明白,新四軍能夠縱橫南京城下,靠的正是保衛國家的堅定信念,與中國百姓的支持,軍民是水乳交融的關系。日軍想以小恩小惠換取中國百姓的支持,那是癡人說夢?。ㄋ_蘇:《新四軍戰斗在南京城下》)
從1943年起,新四軍第二師師部進駐與南京只有一江之隔的來安縣。1943年8月中旬,日偽軍進占離六合縣城十多公里的八百橋,企圖搶劫抗日根據地的糧草。8月17日,新四軍第二師第五旅第十三團在地方武裝配合下,在桂子山設伏,血戰一整天,消滅日偽軍300多人,其中半數是日軍,有3名被稱為“圣戰武士”的日軍官佐也被打死,迫使日偽軍從八百橋倉惶逃回六合城。
1943年1月10日,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華中局從鹽阜地區移駐淮南盱眙黃花塘,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兩淮解放,才于1945年9月19日,從黃花塘地區移駐淮陰城。
在全國抗戰八年期間,新四軍在南京四周廣大農村,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開展有聲有色的抗日游擊戰爭,不斷取得勝利:同時,中國共產黨各級有關組織,派遣各種人員,在南京城內建立與發展地下黨組織,開展城市地下的抗日斗爭。城內城外配合,武裝斗爭與地下斗爭配合,演奏了一出威武雄壯的南京地區抗日斗爭的進行曲。它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最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