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感懷新四軍 > 楊雪濤:為紅色四明印務樹碑立傳
楊雪濤:為紅色四明印務樹碑立傳
作者:黃承漳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0-01-06 瀏覽次數:7830
楊雪濤是余姚三七市的一名企業家,雖年過古稀,仍健步如飛,精神飽滿,壯心不已。他說:“我人老心不老,退而不休,總想為社會干點有意義的事。”
楊雪濤是余姚三七市的一名企業家,雖年過古稀,仍健步如飛,精神飽滿,壯心不已。他說:“我人老心不老,退而不休,總想為社會干點有意義的事。”他從2003年至2015年慷慨捐資為四明紅色印務樹碑立傳。去年會同有關人士搜集整理了三七市的抗日斗爭史,聯合余姚三七市鎮委、鎮政府和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組織編寫了《烽火三七市》一書,已在近日問世。
眾所周知,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報刊和輿論宣傳關系到國內影響和國際聲譽,關鍵時刻可勝過千軍萬馬。重慶的《新華日報》因周恩來寫的十六字詩文揭露了皖南事變。四明山三五支隊編的報刊同樣被敵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當年譚啟龍政委說:“要把《新浙東報》成為全軍的耳目、喉舌和掃盲識字的‘教科書’。”
2003年,楊雪濤90歲的父親楊慶林彌留時,囑咐他為印刷廠和《新浙東報》樹碑立傳。楊父曾被聘為三五支隊的印刷廠技工兩年有余。講述戰斗故事、英烈事跡的書刊比比皆是,獨缺一冊有關紅色印務的傳記。從此他千方百計尋找知情人。2003年年初楊雪濤終于在慈溪滸山找到正在開會的原省委副秘書長樂子型同志。通過他的介紹,楊雪濤結識了一大批老同志和重視新四軍歷史研究的人士。楊雪濤不辭勞累自費先后拜訪何平、周斯民、陳永林三個當時任過廠長的老同志。又先后去了北京、合肥、上海、杭州等地,拜訪了魯明、洪綠、董大棟、何遠芳、丁良、宋堯仙等老革命。時間不等人,幾年時間過去了,當年的三五支隊老戰士健在的越來越少,至今干過印務的只剩下何平、魯明兩位了。因此,楊雪濤馬不停蹄,趕時間搶救革命口述史。2004年他為印刷廠立碑征求樂子型同志意見,樂子型覺得還是為《新浙東報》立碑更好。接著楊雪濤又碾轉找到原省委書記薛駒同志,薛書記得知楊的來意后,高興地表示,這是為根據地做好事,給媒體樹碑很有意義,欣然為此碑題詞,且要求省黨史辦在碑反面撰寫碑文。
為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楊雪濤先后出資20萬元,在當地政府支持下,于陸埠撞鐘山樹紀念碑、建紀念亭、造紀念橋。現撞鐘山已經成了寧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他還搜集資料約5萬字,走訪陸埠、三七市印刷廠舊址,在眾位老同志及其子女和市新四軍研究會幫助下,于2005年編緝出版了《新浙東報紀念文集》一書。
2010年楊雪濤加入了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他和筆者三次爬上茅山,尋訪隱蔽在茂盛柴草、藤條中的印刷廠、被服廠舊址。有一處舊址,廠房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向山體內深挖近二米,籬笆為墻,茅草為頂,外纏野藤。楊雪濤為采訪拍照必到實地體驗,不管山高路險腳下打滑,任由刺藤刮破了皮膚和衣服,也要體驗當年印刷工人在陰暗潮濕的泥地上艱辛工作的環境。《新浙東報》印刷廠在這里整整七個月,同志們夜以繼日,與蛇蟲為伍,許多人生滿疥瘡。
我們又先后在葉家灣、二六市相岙和慈溪滸山等地訪問有關人士,翻閱查找檔案、報刊。在相岙,一位躺在床上的“三老”人員李老硬撐著病體敘述那段崢嶸歲月。原來三七市石步設有發行總站,下有17個分站,辦印刷廠不但要千辛萬苦印好報刊,更重要的是要通過當地百姓將報刊藏在茶葉里或柴擔上冒險送達聯絡站,再分到各城市、鄉村、學校和三五支隊戰士的手中。
楊雪濤可謂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又是慷慨資助、搜集整理四明紅色印務的熱心人。老有所為,精神可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