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史林新葉 > 精準扶貧 小康路上齊步走
精準扶貧 小康路上齊步走
作者:葉余華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0-05-21 瀏覽次數:7828
這是一場解民于困的新時期“黃橋決戰”——3年實現245個經濟薄弱村出列、3.06萬低收入人口脫貧。在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路上,這是時間表,也是路線圖,更是任務書。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革命老區脫貧解困的征途任重道遠。
這是一場解民于困的新時期“黃橋決戰”——3年實現245個經濟薄弱村出列、3.06萬低收入人口脫貧。在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路上,這是時間表,也是路線圖,更是任務書。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革命老區脫貧解困的征途任重道遠。
“打贏脫貧攻堅戰,要突出重點、精準發力、群策群力、砥礪前行。”近日,泰興市委書記張育林在黃橋鎮蹲點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他輕車簡從、進村入戶,要求黨員干部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重大、最核心的政治任務和“頭號民生工程”來抓,進一步強化責任擔當,以實實在在的業績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在黨中央發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動員令后,該市廣大干部群眾以攻堅拔寨的勇氣和水滴石穿的毅力,決戰決勝,不勝不休,實現首戰告捷。全市2016年圓滿完成了1.14萬名低收入農民穩定脫貧、75個經濟薄弱村退出貧困序列的目標任務。
建章立制補“短板” 打通富民瓶頸
扶貧和其他事情一樣,存在一個“邊際效應遞減”規律,即經過前幾輪幫扶,稍有條件的村集體和個人都陸續脫貧解困,越到后來剩下的越難解決,或者解決的成本越大。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泰興的選擇是完善機制,針對不同致貧原因分類施策。張育林介紹,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面,該市把加快黃橋老區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實施一鎮一策、一村一策、一戶一策,推動黃橋“老區”變“新區”,推進區域整體發展與農戶脫貧攻堅雙輪驅動、同向發力。
為實現到2019年全面消除村集體經營性收入35萬元以下的經濟薄弱村,7000元以下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全部脫貧目標,該市從2016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扶貧資金2500萬元,各鄉鎮(街道)財政按不低于當年一般預算收入的10%安排配套資金,專項扶持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增收項目。
同時,堅持“黨政同責、捆綁問責”的原則,強化督查嚴肅執紀問責機制,倒逼精準扶貧工作取得實效。對推進不力、進度遲緩、效率低下、未能保質保量如期完成目標任務的鄉鎮(街道)和責任部門負責人、駐村人員約談問責、誡勉談話,要求限期整改,起到了很好的震懾警示作用,確保扶貧攻堅工作遍地開花結果。
掛鉤幫扶拔“窮根” 壓實富民責任
4臺拖拉機、1臺落谷機、5臺插秧機能帶來什么?對于泰興市張橋鎮薛莊村村民來說,這意味著年可節省農耕支出近16萬元;對于村來說,年集體經濟可創收30余萬元。同時,更帶動了農機服務產業發展,讓經濟薄弱村煥發出勃勃生機。
過去,薛莊的窮在黃橋老區是出了名的,該村沒有一家企業,沒有一處閑置資產和房產,是個集體收入為零的“空殼村”。村黨總支書記印建忠說,這些年,多虧了群眾工作隊和市國土等部門的扶貧,才使該村甩掉了貧窮帽子。
為打贏這場新時期“黃橋決戰”,泰興市組織開展了市、鎮聯動的掛鉤幫扶經濟薄弱鎮村和低收入農戶活動,采取“市領導掛薄弱鄉鎮,機關部門(單位)、企業和鄉鎮幫薄弱村,黨員干部扶低收入農戶”形式,開展新一輪掛鉤幫扶。
其中,市級組織29個市領導掛鉤16個鄉鎮(街道),96個市級部門單位、三區三園近80家企業,結對幫扶119個經營性收入低于20萬元的重點經濟薄弱村。該市還選派55名“第一書記”和組建第五批群眾工作團13個工作隊直接進駐23個重點經濟薄弱村,推進精準扶貧工作。
各幫扶單位黨員干部放下身段,挽起褲腿,當起“泥腿子”,一戶一戶地幫,一村一村地扶。該市文明辦圍繞部門特點和優勢,組織全市21家省級文明單位與21家省定經濟薄弱村開展“攀窮親一幫一”活動,并實行項目化推進、目標化考核,堅決把扶貧各項措施落地。
十月的秋風,吹過臉龐,給人春風般的溫暖。據統計,去年以來,該市96個掛扶部門投入幫扶資金1164.47萬元,為經濟薄弱村實施增收項目76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8個,幫扶企業投入資金746萬元。
因地制宜壯產業 加速村民脫貧
組建招商小組,籌劃建設標準廠房,啟動電子商務、設施大棚、畜禽養殖等項目……今年,泰興市新街鎮野肖村動作頻頻。過去該村因為交通閉塞,長期陷入發展困局。
“脫貧不能‘等、靠、要’。”野肖村黨總支書記肖建林說,該村借助市供銷社幫扶,發展群眾愿意干、想干并且能干成的產業項目——成立農村電子商務公司,并以此為龍頭,創辦設施農業基地、莊稼醫院、物業公司、農家樂等,形成從基地生產、網上營銷、物流配送到餐飲服務的完整產業鏈,取得了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農民持續增收的多重效應。
扶貧攻堅政策,猶如春風,喚醒了貧困群眾心底的希望,也激起了他們脫貧致富的激情。受新一輪扶貧利好政策驅動,泰興各鎮村士氣大漲,因地制宜積極壯大產業謀求脫貧致富路。姚王鎮以遠大家俬為龍頭,在18個村居設立創業富民基地,吸納190個低收入農戶開展戶外家俬編藤加工,人均年收入過萬元。該鎮整鎮推進促增收強村富民奔小康經驗,作為全省基層富民工作典型案例在省委全會上推介。
分界鎮七賢綠花菜專業合作社面積有上萬畝,吸納本地低收入農戶96人長期用工,每人每天可獲得80~100元的打工收入。
黃橋鎮、濱江鎮建立扶貧基金籌集機制,積極開展捐贈活動,幫助扶貧對象發展增收項目,促進低收入農戶獲得穩定收入。
滄海橫流,方顯泰興兒女的英雄本色!張育林表示,泰興市將進一步審時度勢,科學決策,在下足“繡花功”、打好“組合拳”、啃下“硬骨頭”,決勝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