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別閱讀 > 《岳陽樓記》賞析
《岳陽樓記》賞析
作者:葉舟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0-05-29 瀏覽次數:7829
《岳陽樓記》先寫洞庭湖景物,用一陰一晴、一悲一喜、互為對照,然后由景入情,寫出憂國憂民的情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zhǔ)(1)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2)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3);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4);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5),山岳潛(6)形;商旅不行,檣(qiáng)(7)傾楫(jí)摧;薄暮冥冥(8),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9),錦鱗游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10);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yú)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zāi)?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12);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13)。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釋
(1)屬:同“囑”,囑托。(2)銜,銜接。吞,吞納。浩浩湯湯(shāng):水勢浩大的樣子。(3)橫無際涯:寬闊無邊。(4)開:放晴。(5)日星隱曜: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6)潛,潛藏。形,形跡。(7)檣(qiáng)傾楫摧:桅桿倒下,船槳折斷。(8)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9)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集,棲止,鳥停息在樹上。(10)靜影沉璧:湖水平靜時,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塊玉壁。(1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1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在朝中做官擔憂百姓。(13)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處在僻遠的地方做官則為君主擔憂。
解析
本文作者為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文章的大意是:慶歷四年(1044年)春天,滕子京降職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很多長年荒廢的事業又重新興辦起來了,還重新修建了岳陽樓,擴大它舊有的規模,在上面刻上唐代賢人和當代人的詩賦,滕子京囑咐我寫一篇文章用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麗的景色,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連接著遠處的群山,吞吐長江的江水,水波浩蕩,寬闊無邊。一天里時陰時晴,景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前人對它的描述已經很詳盡了。然而,因為這里往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水、湘水,被降職遠調的官吏和南來北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他們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如果遇上陰雨連綿繁密,有時整月沒有晴天,寒風怒吼,濁浪沖天,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光輝,山岳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無法通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哀啼。此時登上岳陽樓,就會產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批評指責的感覺,滿眼是蕭條的景象,感慨悲傷到極點啊。
至于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風平浪靜,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在湖中游來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草木茂盛。而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閃耀著金光;無風時靜靜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一唱一和,這樣的樂趣哪有窮盡!此時登上岳陽樓,就會有心胸開闊,精神愉悅,忘卻榮辱得失,舉起酒杯面對和風,喜氣洋洋的感覺!
唉!我曾經探求過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這是為什么呢?他們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個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作官的人為君王擔憂。這樣在朝為官也擔憂,在野為民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后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于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
感言
范仲淹出身貧苦,青年時常常吃不飽飯,仍然堅持晝夜苦讀,五年間未曾脫衣睡覺。做官以后多次向皇帝上書,提出許多革除弊政的建議,遭到保守勢力的打擊一再貶官,被迫離開朝廷。《岳陽樓記》的著名,在于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孟子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范仲淹被貶官時期本來可以采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閑快樂。可他仍然以天下為己任,這是難能可貴的。
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時,好友滕子京正被貶官,范仲淹對其充滿同情與理解,于是想借機對滕有所勸勉,同時向世人表達自己的處世情懷。《岳陽樓記》先寫洞庭湖景物,用一陰一晴、一悲一喜、互為對照,然后由景入情,寫出憂國憂民的情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說的是為人的態度,不應為外物所左右,不應計較一己得失,必須堅守自己的信仰和操守。“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說的是從政的態度。當在朝廷做官時,應該為人民憂慮,關心國家安危興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說的是人生在世對家國的責任擔當。人皆有憂樂,為何而憂,為何為樂,何時當憂,何時當樂,體現出不同的政治品格和人生追求。范仲淹提出的這些觀點,并非一時的感慨,而是他一生的追求,他為后人樹立了一個高尚的人生典范。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流傳千古的名句。它抒發了有志之士為祖國、人民而奮斗的慷慨感情,激勵了無數人為國捐軀。歷史上這樣的人太多了,岳飛、文天祥、夏完淳、袁崇煥、鄧世昌、張自忠……他們的英名將永遠刻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他們的共同點是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只有從內心里、從靈魂深處飽含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愛,才能先憂國憂民,后考慮自己,甚至不考慮自己。假如沒有這種愛國愛民之心,很可能走向人民的對立面。歷史上禍國殃民者也是不乏其例的,像宋代的秦檜、明代的吳三桂、清代的和珅等。他們賣國求榮,殘害忠良,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背道而馳,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這兩句話在和平年代依舊有教育意義。春秋史學家左丘明曾說過:“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系著國家民族的前途,也關系到每一個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黨的十九大開幕式上,這句滾燙的宣告從習近平同志口中發出,被中國共產黨寫在旗幟上。毋庸置疑,共產黨員要獲得真正的幸福,就要投身到為人民服務、建設和保衛祖國的洪流中去,在“大我”中實現“小我”。如果每個黨員干部都把全部精力傾注到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中去,勤勤懇懇,沖鋒在前,則中國夢的實現,成功在望。而如果大家都沉醉于和平安寧生活之中,也有可能存在隱憂。現在有些人對“幸福”的理解,只囿于一己之利,絲毫也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打算,這種人最后只會到處碰壁,其“幸福”是渺茫的,對社會不能有所裨益,甚至成為社會的蛀蟲。我們應賦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新時代的思想內容,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為人民、為祖國奉獻畢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