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一個塵封了70年的故事
一個塵封了70年的故事
作者:吳鳳英 劉育剡 責任編輯:李贊庭 來源:《鐵軍》2012年第4期 日期:2014-01-13 瀏覽次數:7830
1942年4月26日,機組和護送人員在嵊縣合影。
中為機組組長胡佛,右二為米勒,左二為縣長方志超,右三為翻譯劉同生。
2011年9月24日下午,嵊州市新四軍研究會接到了寧波市外事辦的一個來電,告知有一位美國記者蘇珊娜女士要來嵊州訪問,要求予以安排接待。事后我們才知道蘇珊娜女士是為了實現叔叔70年前的遺愿,才不遠萬里到嵊州的。于是,一個塵封了70年的真實故事展現在我們面前。
抗日戰爭期間,美國為打擊日本軍國主義,擬定了一個絕密的轟炸日本東京計劃。為此,美國的“大黃蜂”號航母甲板上,載著16架最先進的B-25遠程轟炸機,秘密地進入到日本東面800海里外的太平洋上。1942年4月18日,美國哈爾西將軍宣布總部命令:執行轟炸東京的任務。因為這種新型轟炸機只能在艦上起飛,不能在艦上降落,故決定轟炸結束后,飛機全部轉飛到中國衢州、南昌兩個機場著落,然后編入美國在中國的陳納德飛虎隊,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
當時蘇珊娜的叔叔米勒(少尉投彈員),編在特拉維斯·胡佛(中尉機械師)任組長的二號機組。機組共五人,其他三人分別是:副機械師茲次修少尉、領航員瓦德爾中尉、機械員勒德納軍士。在起飛前他們站在航空母艦甲板上,在B-25轟炸機前合影留念。
“大黃蜂”號航母在秘密行駛到距日本650海里時,意外地和日本船只相遇暴露了目標。B-25轟炸機只好提前250海里起飛,飛臨東京上空后僅用30秒時間,就將64枚重磅炸彈丟了下去。瞬間90棟建筑物被摧毀,日本軍國主義者吹噓的“日本國本土不可靠近”的狂言被徹底打破。這是二戰期間震驚世界的一次壯舉。
然而,由于當時氣候條件惡劣和飛行員對航線的陌生,16架返程的B-25轟炸機中有一架竟飛錯航線至海參崴著陸,其他飛機也因提前起飛和偏離航線,造成機上燃油不足,無法在既定機場著陸,機組人員只好相繼在浙江和江西省上空跳傘,飛機也隨之墜毀。
胡佛的二號機組在飛經寧波鄞縣上空時發現汽油將耗盡,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他們果斷采用機身著陸的辦法,將飛機迫降在鄞縣大松附近的一塊水稻田里。飛機著陸的瞬間雖然險象環生,慶幸的是五位機組人員無人受傷。美國空軍規定:如果飛機不能在中國的機場著陸,為防止飛機和密碼落入日軍手中,須將飛機燒毀。為此在每架飛機上都配有一支大型燃燒筒。
米勒他們迅速取出燃燒筒放在飛機的油箱上點燃。不知什么原因,剛燃燒的火卻即刻熄滅了。他們只好取出機上的應急斧頭,欲把機翼上的油箱砍破后再點燃。誰知費了好大勁兒,機翼上只留下淺淺的斧痕。他們急中生智,把發動機的油箱打開,殘存的汽油在地面轉眼間就流淌了一大片。他們劃根火柴扔進油里,熊熊火焰立即吞沒了飛機。
當年沿途護送美機組人員的轎子和保安游擊隊
美國記者蘇珊娜女士和嵊州新四軍研究會的同志在城隍廟合影
1942年的鄞縣,屬日本占領軍和國民黨勢力的交錯區,雙方誰都沒有對該區域的絕對控制權。國民黨盡管已沒有了公開的縣政府,但依然有一支穿軍裝的游擊隊在這片區域活動。緊急迫降的美國機組人員,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人地生疏,為防止意外,他們本能地迅速鉆進附近的群山中。當地有關部門看見有飛機迫降,迅速組織游擊隊搜尋。趕到事發地后,只見燒毀的飛機殘骸,卻未見機組人員蹤影。在當地老百姓的指點下,游擊隊員終于在山林中找到了他們。
在當地軍民的護送下,機組人員夜渡象山港,在寧海縣強蛟鎮薛岙碼頭登陸,被轉送到寧海馬岙龍宮大庵的寧奉游擊隊指揮部。因語言不通無法交流,游擊隊員們找到了住在鎮旅館的西南聯大學生劉同生,請他當翻譯后,才知道機組人員的目標是去衢州機場。因許多公路和橋梁均被炸毀,車輛無法通行,營救人員只好組織民工用轎子抬著機組人員迅速轉移。為保衛機組人員的安全,又配備了武裝游擊隊員8人組成了護送隊。當他們翻山越嶺穿越了寧海、奉化、新昌的山間小路,艱難地到嵊縣城關已是4月26日。當時嵊縣尚未淪陷,縣政府十分熱情地接待了他們,縣長方志超在縣政府召開了歡迎會,把他們安排在當時最好的鹿山旅社住宿。
第二天,機組人員在縣長方志超和有關人員的護送下出城關西門,然后再經過東陽、義烏、金華,數天后終于到達衢州機場的汪村防空洞招待所。事后他們在那里又和其他機組的人員陸續匯合在一起,還在防空洞口留下了一張具有歷史意義的集體照片。在那里休整幾天后,國民政府派飛機將他們經武漢轉送到重慶,最后順利地返回美國。
蘇珊娜女士的叔叔米勒在回部隊后,特將這一段經歷清晰地記錄在日記中,在日記里他深切地表述了對嵊縣人民熱情接待的感激之情,并決心在戰爭結束后,一定要再來中國,再到嵊縣向人民表示感謝!后來他又多次被派往歐洲反法西斯戰場執行轟炸任務。令人遺憾的是:1943年1月22日清晨,米勒在轟炸北非一個德軍設施的空戰中不幸陣亡。
蘇珊娜女士從米勒的日記中得悉叔叔未能實現的遺愿,立志在退休后,要沿著叔叔的足跡,代他實現生前的遺愿。現年67歲的蘇珊娜帶著攝像機、照相機,在我們的陪同下,滿懷深情地追尋了嵊縣的老縣府和鹿山旅社舊址,參觀了城隍廟和古城墻。尋訪中蘇珊娜女士不時地流露出對我們感激、滿意和友好的微笑,并高興地和新四軍研究會的同志在城隍廟古建筑群前合影留念。
在蘇珊娜等離嵊時,天已黃昏,我們深情地目送著她們的汽車漸漸遠去……當我們再回首時,驀然感到:英烈們雖然已經離去,歷史也已經遠去,但中美人民在反法西斯的共同戰斗中用鮮血凝成的友誼卻是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