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兩軍齊輝 壯麗海安——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舊址所在地之海安巡禮
兩軍齊輝 壯麗海安——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舊址所在地之海安巡禮
作者:姚云炤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0-06-17 瀏覽次數:7837
提起新四軍,大家的印象是縱橫在江淮之間的河網湖汊;說到八路軍,人們的感覺是馳騁在華北平原、晉冀魯豫的高山峽谷。在中國的抗戰歷史上,在江蘇海安卻有過一段兩軍并存,統一指揮,共同戰斗的歷史。
提起新四軍,大家的印象是縱橫在江淮之間的河網湖汊;說到八路軍,人們的感覺是馳騁在華北平原、晉冀魯豫的高山峽谷。在中國的抗戰歷史上,在江蘇海安卻有過一段兩軍并存,統一指揮,共同戰斗的歷史。
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在海安成立
隨著新四軍原有四個支隊的日益發展,根據六屆六中全會發展華中的指示,八路軍一部也南下華中地區,華中地區共產黨領導的部隊更多了,但這些部隊各有自己的指揮系統,相互行動難以協調。面對日偽軍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加劇反共的嚴峻形勢,華中部隊建立統一的指揮機構問題顯得更為迫切了。
1940年11月10日,為解決華中敵后抗日武裝的統一指揮問題,劉少奇致電中共中央:“提議由中央任命陳毅同志為八路軍新四軍華中各部之總指揮,并加入中原局為委員。如葉希夷同志到華中,即由葉任總指揮,陳毅副之。”兩天后,中共中央書記處復電:“同意在葉挺過江后,以葉挺為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陳毅為副總指揮。在葉挺未過江前,由陳毅代理總指揮。并決定,以胡服為政委,葉、陳、胡統一指揮所有隴海路以南之新四軍與八路軍。”1940年11月17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在蘇中海安召開成立大會。總指揮部機關主要由中共中央中原局機關、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機關、江北指揮部機關部分人員組成。參謀長賴傳珠,政治部主任鄧子恢(未到職)、副主任鐘期光。司令部秘書處處長劉彬,參謀處處長鄭重,軍需處處長羅湘濤,副官處處長俞炳輝,軍醫處處長崔義田,軍法處處長周林。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劉文學,宣傳部部長張崇文,保衛部部長周林兼,敵工部部長丘東平,民運部部長彭冰山。轄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江北指揮部、八路軍第四縱隊、第五縱隊、豫鄂挺進縱隊。11月24日,華中總指揮部移駐蘇北鹽城。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中共中央于1941年1月20日決定重建新四軍軍部,華中總指揮部撤銷。
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成立的時間雖然只有兩個月,但在新四軍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其一,總指揮部的成立,使共產黨在華中的抗日武裝形成一個整體。中共中央規定總指揮部的指揮范圍,跟中原局的指揮范圍不同,去掉了“長江以北”的限制,也就是包括對江南部隊的指揮。這就便于從戰略上統一指揮、統一意志、統一策略,有利于避免因分散不集中而遭日偽頑各個擊破的危險。
其二,總指揮部的成立,使共產黨在華中的抗日武裝指揮中心脫離了國民黨統治區,擺脫了國民黨的監視和控制。實現了中共中央早就提出的關于新四軍“領導中心”北移的要求,有利于獨立自主地發揮指揮職能。
其三,總指揮部的成立,調整了共產黨在華中的主要領導人。劉少奇出任總指揮部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要“項英同志在皖南部隊移動事宜就緒,經重慶來延安參加七大”。這有利于中共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華中地區的順利貫徹落實。
其四,總指揮部的成立,為后來新軍部的成立作了組織上的準備。當皖南軍部在突然事變中遭滅頂之災的嚴重情況下,新四軍并未因此而失去指揮中心,并能在很短時間內重建軍部,全因有總指揮部這個機構。
江海文明的發源地
海安隸屬于江蘇省南通市,位于南通、鹽城、泰州三市交界處,東臨黃海,南望長江,靠江靠海靠上海,是蘇中水陸交通要沖。這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全縣總面積1180平方公里,總人口96萬。
海安是全國著名的教育之鄉、裝備制造之鄉、建筑之鄉、繭絲綢之鄉、河豚之鄉、紡織之鄉。先后獲得國家生態縣、全國科技進步示范縣、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綠化模范縣、江蘇省文明城市、江蘇省金融生態示范縣等數十項國家級、省級榮譽稱號。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海安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海安是學界公認的江海文明發源地。海安境內的青墩遺址將江淮平原的歷史追溯到6000年前。經考古界專家學者實地論證,青墩遺址代表了新石器時代江淮東部先進水平。春秋時期魯哀公十二年(前483年),吳侯會衛侯于鄖(今立發橋),建發繇亭以示紀念。漢代開上官運鹽河過縣境。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始設縣。此后,縣治幾度興廢。唐代淮南節度使李承實沿海筑捍海堰,北宋范仲淹倡導修筑海堤數百里,過境40多里。明朝海防兵備副使劉景韶、副將邱升率兵民抗倭,斬敵數千人,保證了百姓的安寧。
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明,讓海安鐘靈毓秀、人杰地靈,這里走出了魏建功、楊冰等一代名家,留下了劉少奇、陳毅、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足跡、蘇中七戰七捷的不朽史章和角斜紅旗民兵團的革命薪火。
海安是公眾認可的生態宜居城市。海安圍繞現代中等城市定位和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加快大美海安建設步伐。社會事業發達,是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蘇中唯一的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高考高分段人數連續多年雄居全省榜首,素有“全國教育看江蘇、江蘇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看海安”之美譽。海安社會和諧穩定,在全國率先實施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寫進了十八屆四中全會報告,連續12年榮膺省“平安縣”稱號,社會公眾安全感全市第一、全省領先,政法隊伍滿意率、法治建設滿意率全市領先。
“十三五”發展開局良好
2016年是海安全面實施“十三五”規劃的起步之年,也是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成果豐碩的一年。一年來,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海安認真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和縣委工作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統籌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實現了“十三五”發展的良好開局。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榜、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榜排名繼續前移,分別列第30位、第9位。在全國縣域經濟最具創新力50強排名中,列第5位。
“十二五”期間,海安全力以赴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實現高位增長、提速翻番。五年間,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增加319億元,年均遞增1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加33.6億元,年均遞增1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加320億元,年均遞增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加116億元,年均遞增1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1年末分別增長59.5%、65.9%。工業應稅銷售增長1.7倍,服務業應稅銷售增長2.7倍,建筑業總產值增長1.9倍。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4倍,進出口總額增長1.4倍。實現全市重點經濟工作綜合考核“四連冠”。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榜、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榜排名分別前移6位和5位。
“十二五”期間,海安推進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活力充分激發。大力開展創新創業系列活動,加快要素集聚,加速形成新的發展動能,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0%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升0.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提升9.8個百分點。新增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2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家、省級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654個,新引進成果轉化項目92個,支付合作經費3.5億元。人才綜合競爭力全省第十,連續兩輪獲評省人才工作先進縣。被評為全省首批知識產權強省建設區域示范縣,獲批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被確定為江蘇省科技創新體制綜合改革兩個試點城市之一。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海安將堅持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統領,積極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樞紐海安、物流天下”戰略取向,立足“區域性樞紐城市”的戰略追求,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全力打造長三角北翼最具競爭力的新型工業化基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領先,譜寫好中國夢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