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別閱讀 > 《游褒禪山記》(節選)賞析
《游褒禪山記》(節選)賞析
作者:云溪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0-06-22 瀏覽次數:7827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1)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2)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3)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4)愈奇。有怠(5)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
原文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1)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2)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3)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4)愈奇。有怠(5)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6),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7)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8)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9)也。夫夷(10)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11),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12)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xiàng)(13)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14)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注釋
(1)窈(yǎo)然:深遠幽暗的樣子。(2)窮:窮盡。(3)擁火:拿著火把。(4)見:見到的景象。(5)怠:懈怠。(6)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7)至:到達的人。加:更,更加。(8)或:有人。咎(jiù):責怪。(9)以:因為。無不在:無所不在。(10)夷:平坦。(11)觀:景象,景觀。(12)隨:跟隨(別人)。(13)至于:抵達、到達。相(xiàng):幫助,輔助。(14)其:難道。孰:誰。
解析
褒禪山,在今天的安徽含山北。本文作者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節選的大意是:經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幽深的洞穴,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聽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后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懶于前進而想退出的伙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游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照明。我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來,而未能享盡游洞的樂趣。
因此我便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大都能有所收獲,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問題深遠而廣泛全面。道路平坦距離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道路艱險而又偏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沒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輔助,也不能到達。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還有誰能譏笑他嗎?這就是我得到的收獲了。
感言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 年),王安石從舒州通判任上此職,歸家途中游覽褒禪山,寫下此文。四年后,王安石上萬言書,主張改革,繼而在神宗年間不遺余力地推行新法,此文或可依稀看到他不畏艱險、推行改革的氣度與氣魄。
《游褒禪山記》通過對王安石等人游賞山洞的敘述,表達了“不得極夫游之樂”的遺憾,并借游覽之道論述勇于探索、堅忍不拔的精神對實現理想、成就人生的重要意義。若以游記來論,《游褒禪山記》在寫景抒情方面并非出色。然而,它敘議轉換,不著痕跡,義理精深,無論從思想高度還是從寫作技巧上看,都堪稱佳作。
王安石提出“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的觀點,暗喻美好的理想盡管無比瑰麗,卻往往難以實現。他認為,想要觀賞到世間險怪瑰麗之景色,必須要“有志與力”,且“不隨以怠”。人生亦當如此,只有通過堅強的意志、卓越的能力以及毫不懈怠、堅持到底的精神,才能實現最終理想。盡管在這一過程中,若“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但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是內在的心志。正所謂“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這其中所透露出的開拓意識、探索精神以及“雖萬千人吾往矣”的堅忍與果敢,在王安石后來推行的變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激勵后世無數胸懷遠大理想的人們竭盡所能地追求真理,勇敢前行。
王安石提出的“盡志”是指在通向成功之路上的所必備的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作者慨嘆:“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由此可見,志向、意志為登高涉險、步入成功勝境的要素。游山如此,做人為政亦然。王安石兩度為相,竭力推行新法,由于觸及保守勢力的利益,屢次罷相,屢次起用,但他始終不變初衷,百折不回地實行改革的精神,甚為令人敬佩。“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體現了感人至深的執著。志當存高遠,然而作者指出“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力”亦即智力、能力。“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經歷磨難,承受磨難,直至戰勝磨難,才能成為千古英雄。王安石強調“志”,又重視“力”和“物”,閃爍著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他認為,對待事業成敗的態度,在“力”與“物”難以強求時,只有“盡吾志”,才能做到于人無譏,于己無悔。
王安石變法是北宋神宗時期的一次改革。雖然這次改革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并不能抹殺它的內在意義。歷史長河流淌千年之后,現在的中國,改革不可避免,但新的方案總不完美,各個方面的意見反對聲音此起彼伏,這和王安石時期幾乎完全一樣。我們應該做些什么?毋庸置疑的是,只有改革才有出路,而觸及核心利益改革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就要以排除萬難的精神克服阻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于2016 年歲末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言簡意賅地勾勒出過去一年全面深化改革持續強勁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充分肯定了改革取得的成果。全面深化改革,不僅需要勇氣,同時也需要毅力和耐力。面對困難,要勇于擔當,把時不我待的干勁與靜水流深的穩勁結合起來,才能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為千里。隨著十九大的勝利閉幕,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已涌現了一大批改革成果,這是繼續深化改革的堅實基礎和有利條件。我們相信,雖然改革的擔子越挑越重,但我們黨必將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不忘初心,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