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紅色景點 > 美麗鄉村建設絕非“胡亂折騰”
美麗鄉村建設絕非“胡亂折騰”
作者:劉良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0-07-08 瀏覽次數:7829
高樓紛起,以種種理由“逼迫”農民入住,再順勢將延續了幾十、上百年的老屋拆除,使鄉村舊貌換新顏,與城鎮相類似;又或者統一顏色,將房前屋后一律粉飾一新,美其名曰“新村建設”。
高樓紛起,以種種理由“逼迫”農民入住,再順勢將延續了幾十、上百年的老屋拆除,使鄉村舊貌換新顏,與城鎮相類似;又或者統一顏色,將房前屋后一律粉飾一新,美其名曰“新村建設”。
基層調研,上述情形在各地農村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的確折射出鄉村振興的一種內在沖動與創造熱情。只是如此折騰過后,鄉村是否美麗,尤其有否達標中央提出鄉村振興二十字方針之一的“生態宜居”?答案顯而易見。畢竟黨中央提出的美麗鄉村建設,并不是要使傳統意義上的鄉村蕩然無存,銷聲匿跡。
習近平同志強調,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換言之,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洼地,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可謂下了一場及時雨,要求迅速補齊美麗鄉村建設這一必修課,使鄉村生態宜居,讓農民群眾安居樂業,鄉村社會和諧靜美。
美麗鄉村重在生態。要看到鄉村并非孤立的鄉村,而是在長期的農耕文明中,鄉村已經與農村生態系統融為一體,成為支撐、推動農村生態系統周而復始循環運轉的有機構成和重要元素。某種程度上,鄉村本身就是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其在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物種多樣性、調節區域氣候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美麗鄉村建設務必注重生態第一,將生態納入鄉村美麗與否的首要考量。
譬如,鄉村建設如何規劃好地表與地下、陸地與空中、資源利用與垃圾處理、人類發展與動物生存等的關系,做到新村建設只能更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能焚林而獵、竭澤而漁,甚至寅吃卯糧,只顧眼前不顧未來,以及子孫后代繁衍生息的必備物質資源需要。又如,一味地將農村城鎮化,以樓房取代平房,以群居替代散居,乃至四面八方全都硬化、亮化,孤立地看誠然是美麗,只是與遠處的山水田林對照起來,便顯得“鶴立雞群”,格格不入。不僅如此,農村城鎮化更是人為隔斷了鄉村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能量相互作用、相互補給、相互貫通,容易使周邊環境迅速惡化,反而不利于人居。
美麗鄉村重在宜居。毋庸置疑,將農民群眾集體趕上樓,有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提升農村居民生活品質、加速城鄉一體化的積極施政理念蘊含其中。但正如古人云,橘生淮南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畢竟農民群眾與土地打交道日久,一天腳不沾泥,就難免心氣不順、心情不爽。一個明顯的例證即是,以往農戶的房前屋后,大都有幾塊菜地,主屋邊夾雜有豬圈、牛棚、雞籠等附屬房屋。由此自給自足、豐衣足食的菜園生活不僅讓農民群眾心安理得,也能讓市民朋友在鄉村真正感受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逍遙。事實也是如此,不少上了樓的農民群眾直言不諱,每天只能在不太寬暢的房間里踱步,有鳥兒關進籠子的感覺。
因此,以宜居的全新視角考察,要求美麗鄉村建設修新如舊、以新補舊,在近乎絲毫不改變鄉村原貌的基礎上,通過“內科手術”實現原有鄉村的“內骨子革命”。譬如,推動房屋加固、保持房屋原有外觀的同時,通過改廁、改水、改灶等生活主要設施建設,讓農房的“里子”翻新,使農民群眾過上與城里居民同等水平的日常生活。又如,即便是讓農民群眾上了樓,也適時在樓宇前后辟出空地、拓展閑置地,或供其繼續種植菜蔬、從事小規模養殖,或用來放置農業生產器具等。如此,農耕文明、鄉村文化、農村習俗得到創造性繼承、創新性發展,農民群眾也就“樂不思蜀”,愿意廝守、終老鄉村。
一言以蔽之,“生態”要求原汁原味,“宜居”強調應享盡享。唯有鄉村建設既保持鄉村姓“鄉”的本質本色、內在底蘊,又讓農民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之果,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與日俱增,這樣的鄉村才是不折不扣的美麗鄉村。反之,罔顧客觀規律,動不動就推倒重來、另起爐灶、任性作為,只能讓鄉村黯然失色,這決不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