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新時代橫坎頭鄉村振興再出發
新時代橫坎頭鄉村振興再出發
作者:黨亞惠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0-09-25 瀏覽次數:7874
梁弄鎮位于浙江省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區,該鎮橫坎頭村是浙東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所在地。2003年春節前夕,剛剛擔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專程到梁弄鎮和橫坎頭村考察調研,提出了建設“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樣板鎮”的殷切期望。
橫坎頭村
梁弄鎮位于浙江省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區,該鎮橫坎頭村是浙東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所在地。2003年春節前夕,剛剛擔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專程到梁弄鎮和橫坎頭村考察調研,提出了建設“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樣板鎮”的殷切期望。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梁弄鎮橫坎頭村全體黨員回信,勉勵他們同鄉親們一道,再接再厲、苦干實干,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
總書記的回信,振奮了這個正在綠色發展道路上奮力迅跑的革命老區,浙江省市縣(鎮)村各級黨員干部紛紛掀起學習習總書記回信精神的熱潮。
陽春三月,百花爭艷,綠草如茵。記者在余姚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和市史志辦同志的陪同下到達橫坎頭村實地采訪,一睹橫坎頭村的嶄新風貌。
中共浙東區委舊址
紅色基因代代傳
記者腳下的這片紅色土地,曾是全國19個抗日根據地之一,新四軍戰士和游擊隊員在此浴血奮戰,被人們稱為“浙東延安”。豐富的紅色資源,鍛造了這片土地,綿延70多年的紅色故事,歷久彌新。
1943年4月23日梁弄從日寇鐵蹄下解放后,以譚啟龍為書記的中共浙東區黨委和以何克希為司令員的三北游擊司令部先后進駐梁弄,從此,梁弄成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而橫坎頭村,正處于根據地的核心位置。在浙東抗日根據地建立和鞏固的過程中,浙東區黨委領導浙東廣大軍民,與日偽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輝煌戰績,部隊從900余人發展壯大到10000余人,為抗日戰爭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粉墻黛瓦,紅廊飛檐。中共浙東區委舊址、浙東行政公署、浙東抗日軍政干校、浙東銀行、浙東報社等紅色舊址便坐落于橫坎頭村。“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財經工作、文教工作、兵工生產等都做出了一定成績。”浙東區委書記譚啟龍曾這么說過。
2003年1月29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視察到訪過中共浙東區委舊址,當時那里是僅有一個主展廳的紀念館。從2004年起,余姚市、梁弄鎮兩級政府先后投入資金對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進行了保護性修繕,通過拆遷,對舊址周邊環境作了改造提升;同時,還新建游客中心、建設配套設施、開展紅色主題教育,紅色旅游產業進一步壯大。2015年,為了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余姚市委、市政府對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進行了新一輪改造提升,對浙東區黨委舊址、浙東行政公署舊址進行了重新布展,新建了浙東抗日根據地總序廳、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軍史陳列館,整個舊址群的展陳更加完善、方式更加多樣。
讓紅色文化“活”起來,是橫坎頭村村民的共識。村里利用舊址群等紅色資源,創建了全市首個紅色村史館;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以“弘揚紅村文化”為主題的村落文化藝術節。村里的“道德講堂”,多次邀請梁弄“紅色之光”宣講團成員為村民作道德講座。
去年11月11日,為了宣傳紅色文化,余姚梁弄紅色電臺正式開播,這是全國第一個紅色電臺,以傳統媒介的懷舊方式,結合新的媒體傳播渠道,每周一期,每期都有不同內容。其中,每周的周三、周五、周六,游客可以來到直播間,朗誦紅色詩歌,分享對紅色文化、紅色記憶的感受。
紅色基因,深植在這片土地的血脈中,為這片土地的振興提供著不竭的動力。
橫坎頭村特色農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橫坎頭村位于梁弄鎮南首兩公里,由原橫坎頭、牛軛丘、大嶺下、半山、紫溪、百丈岙等6 個自然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積7.3平方公里,現有耕地1003 畝,山林6266畝。全村現有871戶,2473人。
本世紀初,橫坎頭村還是一個交通閉塞、房屋破舊、村民收入低的經濟薄弱村。15年來,橫坎頭村黨組織團結帶領鄉親們艱苦奮斗,發展紅色旅游,利用綠色資源,壯大特色農業,把村子建設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文明村,鄉親們的生活不斷得到改善。
橫坎頭村大力發展紅色旅游,余姚市、梁弄鎮先后投入資金1.5 億元對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進行了保護性修繕。村里紅色旅游景點增加了3 倍,游客從以前每年3萬人次增加到現在每年50 萬人次。隨著游客增多,人氣旺了,老百姓收入也提高了。
2003年,橫坎頭村在寧波市農科院的指導幫助下,建起全鎮第一個櫻桃種植基地。“以前單純種水稻,一年忙下來,一畝田只有幾百元收入。”橫坎頭村黨委書記張志燦說,嘗到種櫻桃的“甜頭”后,村民紛紛效仿,目前種植規模已超過800畝。與此同時,該村還利用豐富的山地資源,引導村民種植了150畝茶園和120畝楊梅,通過調整產業結構,逐漸把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探索走出了一條“紅色+綠色+農家”的旅游、農業、經營發展道路,有效加快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步伐。
近年來,橫坎頭村依托生態資源優勢,結合紅色旅游、綠色農業,把發展農家樂作為促進鄉村群眾增收的主要抓手。通過建立農家樂協會、舉辦廚藝培訓、創新餐飲服務,引導農家樂亮點改造、品牌提升,真正把村特色農家樂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橫坎頭村百丈農家老板黃彭勛說:“開農家樂前,我們夫妻月收入2000元左右,家里四口人住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現在家里辦了農家樂,年收入達60余萬元,生活條件好了,很開心。”
15年風雨兼程,橫坎頭村走出了一條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的新路子。如今,該村已經從本世紀初的貧瘠之地,蝶變為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多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位于全國革命老區前列。2017年,橫坎頭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85億元,村級可支配收入260余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68元。
梁讓大溪
譜寫民生福祉新篇章
車子剛拐進橫坎頭村,未見其村,先聞其聲:一條清澈的小溪,流過整個村莊。順著溪流蜿蜒而上,一個安靜、整潔的橫坎頭村,慢慢展現出了她的姿容:粉墻黛瓦的農居、造型奇特的盆景園、蒼翠欲滴的櫻桃園、掩映在竹林里的精品民宿、端莊肅穆的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小橋流水,綠樹紅花,一派田園風光。橫坎頭村黨委書記張志燦說“: 15年前,村里沒有一條水泥路,都還是坑坑洼洼的泥路,環境臟亂差。出行還要翻越高山峻嶺,交通十分不便。”要致富,先修路。2003年下半年,寧波市委、市政府為加快老區脫貧致富奔小康,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了余梁公路。盤山公路變成了平原公路,兩車道變成了四車道,橫坎頭村從此告別了翻山越嶺的時代。
為了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美麗鄉村,提升百姓幸福指數,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了一批民生實事工程。
橫坎頭村投入100萬元對紫溪、半山和大嶺下等幾個自然村的48塊廢棄雜地進行整理,整治面積12200多平方米,硬化10000多平方米,新增綠化3800 平方米,村總綠化面積16000平方米,綠化率達98%;投入480余萬元開展原橫坎頭、牛軛丘、大嶺下、紫溪等4個自然村的村莊提升工程,完成房屋外立面改造43000平方米,新建宣傳文化設施3處,停車場10個,公廁15所,生活用水池8個,垃圾箱50只,更換及新裝節能路燈160盞,亮化率100%;投入450萬完成6個自然村的道路改造,硬化道路面積達47000平方米,道路硬化率100%;投入300萬元開展自來水改造工程,使村民喝上放心水;投入1000萬元完成梁讓大溪內段標準化治理工程等。農村基礎設施因此得到有效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更為便捷。
同時投入225萬元,修繕、拆除無保留價值且影響村容村貌的破房、危房44戶,新建安全、適用、經濟、美觀農房22戶;投入50萬元對村主要區域內的老廠區進行拆建改造,改造面積達1200平方米;推進“四明山區域生態發展項目建設”,完成橋頭堡拆遷面積800平方米,啟動改造面積4500平方米,總投資700萬元;開展彩化美化工程建設等等。經過改造提升,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橫坎頭村文化禮堂
“富了口袋還要富腦袋”,橫坎頭村以“弘揚紅村文化、建設文明新村“為主題,不斷創新載體、拓寬途徑、提升內涵,2017年成功創建為全國文明村。建成村落文化宮、農民公園、道德文化長廊、文化圖書室、老年活動室、文體健身室等文體陣地,著力打造紅村文化陣地。2017年啟動文化禮堂建設,深入挖掘本村特有的歷史文化,建造村民的精神家園。
如今,浙東紅村精氣神正鼓,和諧文明風更濃。正如橫坎頭村群眾所言:“這樣下去,我們生活更加有奔頭啊!”
橫坎頭村黨委書記張志燦說:“2003年,村里農民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現在農民人均年收入近3萬元,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去年,橫坎頭村成功創建為全國文明村,我們就想著向習總書記匯報一下這些年取得的發展成果。今年2月10日,我們以橫坎頭村全體黨員的名義給習總書記寫信匯報了十五年來的發展,沒想到2月28日就收到了總書記的回信。這對我們來說,是鼓勵也是鞭策,下一步,我們要把總書記回信的精神貫徹宣傳好,在紅色精神的引領下,繼續艱苦奮斗,把村黨委建設成堅強堡壘,帶領大家實現鄉村振興。”
巍巍四明,孕育了紅色的種子;青山綠水,閱盡了滄海桑田。新時代的振興,會傳承著這份“紅色”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