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別閱讀 > 《鄭和傳》(節選)賞析
《鄭和傳》(節選)賞析
作者:葉舟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0-09-30 瀏覽次數:7845
本文出自《明史》,記載了鄭和出使西洋的事跡。鄭和是明代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永樂三年(1045年),明成祖朱棣為搜尋建文帝下落,宣揚國威,派遣鄭和、王景弘等出使西洋。鄭和七下西洋,先后到達30多個國家,成為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原文
鄭和,云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
六年九月,再往錫蘭山(1)。國王亞烈苦柰兒誘和至國中,索金幣,發兵劫和舟。和覘(2)賊大眾既出,國內虛,率所統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亞烈苦柰兒及其妻子官屬。劫和舟者聞之,還自救,官軍復大破之。九年六月獻俘于朝。帝赦不誅,釋歸國(3)。是時,交趾(4)已破滅,郡縣其地,諸邦益震詟,來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復命和等往使,至蘇門答剌。其前偽王子蘇干刺者,方謀弒主自立,怒和賜不及己,率兵邀擊官軍。和力戰,追擒之喃渤利(5),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還朝。帝大喜,賚(6)諸將士有差。
和經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歷凡三十余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7)。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將命海表(8)者,莫不盛稱和以夸外番(9),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云。
注釋
(1)錫蘭山:今斯里蘭卡。(2)覘:偵察。(3)釋歸國:明成祖赦免錫蘭國國王,讓他回國。(4)交趾:今越南北部。(5)喃渤利:今蘇門答臘島北部班達齊亞。(6)賚:獎賞。(7)不貲:耗費很多,無從計算。(8)海表:海外。(9)以夸外番:鄭和向海外諸國展示了明朝的強大。
譯文
鄭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說的三保太監。永樂三年6月,明成祖命令鄭和與王景弘等出使西洋。鄭和帶領士卒27800多人,攜帶了很多金銀財物,建造了大船,長44丈、寬18丈的船有62艘。他們從蘇州劉家河渡海到福建,又從福建五虎門揚帆出發,首先到達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國),依次走遍了各國。
永樂六年9月,鄭海再次出使錫蘭山(今斯里蘭卡)。錫蘭山國王亞烈苦柰兒引誘鄭和到國內,索要金銀財物,并發兵劫持鄭和的船。鄭和窺探到敵人大部分都出動了,國內空虛,就率領2000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們的都城,生擒了亞烈苦柰兒及其妻子、兒女、官員。搶劫鄭和船的敵人聽說后,回來救援,鄭和的官軍又打敗了他們。永樂九年6月,鄭和把俘虜獻給朝廷。明成祖赦免了他們,釋放他們回國了。這時,交趾(今越南北部)已經滅亡,明朝把這個地區作為自己的郡縣,各國來朝拜的日漸增多。
永樂十年11月,明成祖又派鄭和出使,到了蘇門答剌國。該國的前偽王子蘇干剌剛謀劃殺掉了國王自立為王,怨恨鄭和不賞賜自己,率兵抄擊鄭和的官軍。鄭和奮力作戰,追到喃渤利(今蘇門答臘島北部班達齊亞)捉住了蘇干剌,并俘虜了他的妻子兒子,于永樂十三年7月回國。明成祖非常高興,不同程度地獎賞了將士們。
鄭和歷經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經歷的國家共有30多個,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寶物不計其數,而朝廷耗費的財物也不可勝計。從宣德年間以來,遠方各國不時也有來中原的,但終究不能與永樂時期相比,而鄭和也快老死了。自鄭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沒有誰不極力稱贊鄭和來向外國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監下西洋傳為明朝初年的盛事。
感言
本文出自《明史》,記載了鄭和出使西洋的事跡。鄭和是明代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永樂三年(1045年),明成祖朱棣為搜尋建文帝下落,宣揚國威,派遣鄭和、王景弘等出使西洋。鄭和七下西洋,先后到達30多個國家,成為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雖然明成祖命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擴大明朝的政治影響和開展海外貿易,但在客觀上也宣揚了明王朝前期國力的強盛,密切了海外各國同明王朝的外交關系和經濟聯系。同時,鄭和下西洋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外友好往來的紐帶,是中外科技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開辟于漢代,魏晉唐五代時持續發展,宋元時期伴隨著中國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達到空前繁榮。其時,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及至非洲大陸航路的紛紛開通與延伸,海上絲綢之路終于替代了陸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當時往外輸出的商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四大宗,往國內運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宮廷賞玩的奇珍異寶。明代海上絲綢之路由盛轉衰,清代則趨于停滯和逐漸衰落。鄭和下西洋是由朝廷組織的遠航,正值海上絲綢之路由盛轉衰的時期,雖然達到了空前的規模,但是由于明王朝施行海禁,在鄭和以后的中國古代社會,乃至近代史上再也沒有過這樣的盛況,這條曾為東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貢獻的海上絲綢之路近乎消亡。
歷史在向前發展,新的時代賦予了我們新的使命。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東盟國家時,提出建設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目的在于進一步深化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構建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倡議的提出不是復興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而是超越近代海洋型全球化。它提出的背景在于服務海洋強國戰略,推動中華文明轉型,同時打造包容性全球化。本質上,中華文明是內陸文明,海洋文明發育不充分,這也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比較內斂、追求自我完善、倫理至上的農耕文化形態。反觀當下,海洋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高科技競爭的新熱點,誰擁有海洋誰就擁有未來。可以說,21世紀,人類將進入海洋工業文明新紀元。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也推動了中華文明從傳統內陸文明向陸海文明的轉型。
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歐洲開辟,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于西方,陸地從屬于海洋等一系列效應。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可謂古絲綢之路的中國化、時代化,體現了中國的擔當。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所代表的互聯互通,是塑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本。推動實現真正的“包容性全球化”,讓全球化普惠而均衡,不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徑,也是開創21 世紀地區與國際合作新模式。
“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財富取之海洋,危險亦來自海上”。明代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這句話提示我們,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也有利于中國海權的拓展和海洋權益的維護。可以說,與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相比,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貴在“21世紀”:中國將一貫堅持古已有之的歷史傳統,走和平發展的外交道路,不走西方列強的擴張、殖民、與海洋霸權的老路,而是主動創造合作、和平、和諧的對外合作環境,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謀福祉。如今,這一合作藍圖從提出到建設已近五載。五年的苦心孤詣、五年的扎實推進,為世界提供了一項充滿中國智慧的共同繁榮發展的方案,對于中國與世界更深層次的互動,無疑具有深刻的啟迪和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