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云嶺漫步
云嶺漫步
作者:趙建峰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2年第5期 日期:2013-10-29 瀏覽次數:7835
皖南涇縣西北部,有處依山傍水、風景如畫的好地方——云嶺。云嶺山、四顧山兩相對峙,夾著這片狹長的土地。飄帶般的葉子河繞云嶺而過,將兩山間的十多個村寨連在一起。云嶺,這座云中霧里的山峰,見證了當年新四軍艱苦抗戰的每一個日日夜夜,見證了一個又一個魚水情深的故事,人稱“新四軍搖籃”。
司令部舊址——種墨園、大夫第
從涇縣縣城驅車西行20多公里,就抵達了云嶺鎮。今天的云嶺,早已遠離了烽火硝煙,一切都是那樣安寧祥和,靜靜地守護著新四軍將士沉睡的英靈。抬頭遠眺,我豁然明白,新四軍軍部移駐于此的地理原因再明顯不過:這里是典型的兩山夾一洼的丘陵半山區,地形復雜,落差懸殊較大,絕對是易守難攻。當年,新四軍軍部司令部及參謀處、秘書處分別設在羅里村的“種墨園”、“大夫第”兩幢地主宅院。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也分別在這兩幢宅院居住、辦公。
“種墨園”原是陳冠群的宅院,建于清末,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為什么會叫“種墨園”呢?據該院后人介紹,陳冠群的祖輩曾是一名清朝秀才,他希望子孫們一個個都能夠成為有作為的文化人,本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原理,故名“種墨園”。宅院由三進47個房間和一座小花園組成,整體呈船形,一條小溪終年不息地從東側流過,使這座宅院酷似一艘順流而下的巨輪。1938年8月2日,身為章渡區區長的陳冠群,主動讓出自家宅院并帶領地方紳士、老百姓在鑼鼓聲中歡迎新四軍。葉挺軍長即遷此居住、辦公,直至1941年1月4日新四軍奉命北移,才離開此地。1939年二三月間,周恩來到云嶺新四軍軍部視察工作,曾下榻在葉挺軍長的辦公室。副參謀長周子昆、美國記者史沫特萊、作曲家任光夫婦等都曾在此居住、辦公。
“大夫第”建于清末,系云嶺羅里村地主陳福驥的宅院,它的名字也很有意思。據說,清朝后期腐敗,買官賣官比較盛行,陳福驥的祖上是一個大商人,南京、蕪湖、杭州等地都有商鋪。過去有一種“刑不上大夫”之說,于是他就花錢捐了一個“大夫”的官名,所以他的宅院就命名為“大夫第”。當年,項英副軍長即在此屋左側樓房底層居住、辦公,參謀處設在此屋廳堂。1939年下半年參謀處遷至“種墨園”,秘書處遂搬此辦公。軍部秘書長兼秘書處負責人李一氓亦遷此屋左側廂房居住。此廳堂還曾作過機要科成員宿舍,辦過機要員培訓班及作過軍部閱覽室。
“種墨園”和“大夫第”之間原本還有一處宅院。為了保證參觀司令部舊址的連貫性,讓“種墨園”和“大夫第”連起來,1997年新四軍組建60周年之際,于此建筑了“云嶺碑園”。園內鑲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等三代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新四軍將士、社會知名人士、國際友人為新四軍及紀念館題詞碑刻60塊,還有楊尚昆、喬石、李瑞環、宋平、粟裕、姬鵬飛、遲浩田、張震等領導人及外國友好代表團的參觀留影。
軍部修械所舊址——關圣殿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第二站到達新四軍軍部修械所舊址。這座參天翠柏掩映中的古建筑,原本是興建于明代萬歷年間的關圣殿,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關圣殿坐東南朝西北,正門朝向正對著云嶺陳氏村落入口處。
傳說很久以前,對面的云嶺山頭上壓著一個魔蛟,每當發水之時整個村莊都淹沒于洪水之中,村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后來有一位老神仙路過這里,告訴村民只有在村口修建一座廟宇方能鎮住此蛟龍。在他的指點下,村民建造了這座關圣殿,從此云嶺陳氏村落再也沒發過洪水。
走進關圣殿,回首便看到一座花戲樓,木雕彩繪琳瑯滿目。每當陳氏家族修譜、過社、過節時就在這里演出。戲臺兩側的墻壁上還保存著歷代修殿宇的義助碑,石碑上日漸剝落的文字折射出關圣殿悠久的歷史。穿過天井就是關圣殿的大廳,中間為神龕,有關公像,兩邊有小神龕。1939年至1940年,新四軍小河口兵工廠的分支機構修械所設于此處,負責修理皖南新四軍的槍支器械。那些修理槍支彈藥的簡陋設備至今仍擺放在關圣殿的后廳,墻壁上當年新四軍宣傳抗日的多處標語依稀可見。
突然,一張吳運鐸的合影映入了我的眼簾。被譽為中國“保爾·柯察金”的吳運鐸曾在此工作。時任新四軍司令部修械所車間主任的他,帶領職工因陋就簡,自制土設備,擴大槍彈生產,主持設計了當時很有名的馬尾子手榴彈、槍榴彈等。“兩彈”的誕生,在槍支彈藥極其匱乏的抗戰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皖南幾次敵眾我寡的戰斗中,如汀潭戰斗、涇縣保衛戰、繁昌保衛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撰寫的自傳——《把一切獻給黨》,教育了好幾代人。仔細回想,吳運鐸應該算是我知道的第一位新四軍戰士了。早在上小學的時候,懵懂中的我就學過他寫的《勞動的開端》一文,那時總覺得有個瘦弱的挑煤小孩的身影不時浮現在腦海中,從此我才明白什么是艱辛,也學著他敢于面對困難,面對挑戰。
軍部大會堂舊址——陳氏宗祠
離開關帝廟,我們到達軍部大會堂舊址。這座典型的徽派建筑原本是云嶺的陳氏祠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間,道光、光緒年間重修,建筑面積3200多平方米,是涇縣最大的祠堂之一,1961年被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祠堂分為前、中、后三進,建筑宏偉壯觀。新四軍軍部在云嶺期間,這里是召開各種大型會議和進行文化娛樂活動的主要場所。大門的石鼓上還留有新四軍書寫的“抗戰到底”的抗日標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對此處進行了復原陳列。
走進祠堂,第一進門廳里是一座新四軍當年修建的木質舞臺,這是根據粟裕大將的回憶復原的。第二進的享堂中部豎立著一座周恩來振臂高呼的雕像。1939年初,時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周恩來來云嶺視察,在這里作過《目前形勢與新四軍任務》的重要報告。當時,葉挺軍長為周恩來拍攝了一張振臂高呼的照片,雕像正是根據這張照片制作的。
兩側墻磚上清晰的花紋吸引了我,用手輕輕撫摸,竟然發現這座清朝建筑的墻磚上一塵不染。驚奇之中詢問講解員得知,這是涇縣當地特有的水磨花磚,青墨色的花紋有的成塊,有的成線,有粗有細,有曲有直,斷續有別,各不相同。用它砌的墻更是號稱“千年不沾灰”,真是讓人愛不釋手。
繞過享堂到了后進,一座寢樓豎立眼前,這里1985年被辟為陳列館(老館)。寢樓下方正中懸掛著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葉飛題寫的“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匾額。陳列館內布置的是《新四軍在皖南》專題展,運用文物、圖片、模型、雕塑等多種表現形式,展示了新四軍的光輝歷程和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的悲壯歷史。《新四軍在皖南》專題展還獲得了2000年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獎。
政治部舊址
從羅里村往西行駛2.5公里到達湯村,這里有幢三間兩廂雙進的民宅,它就是新四軍政治部所在地,主要負責當年新四軍的思想政治工作。軍政治部舊址分為前后兩進,前進建于清末,后進建于民國。兩側廂房為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秘書長黃誠及其他警衛人員的辦公室及臥室。政治部下設組織部、宣傳部、民運部、敵工部、保衛部、《抗敵報》編委會等機構,均分布在湯村內的幾戶民宅之中。
政治部在注重政治思想建設的同時,還廣泛發動和武裝群眾,積極開展抗日宣傳工作。政治部曾在此幫助地方分別建立“農抗會”、“工抗會”、“婦抗會”、“商抗會”、兒童團、民兵等各類群眾抗日團體,開展抗日宣傳、瓦解敵軍和減租減息活動。
1938年10月,著名的《抗敵報》在湯村的湯氏支祠內創辦,宣傳國內外形勢,堅持團結抗戰,報道新四軍抗戰業績。周恩來視察云嶺時,還為《抗敵報》題寫了報頭。此外,政治部宣傳部還主辦了《抗敵》雜志,總結交流建軍、作戰等方面的經驗教訓,為軍隊干部和熱心于抗戰的人士提供有關資料。這一報一刊積極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和新四軍的抗日方針,團結教育了廣大將士和各階層人士,成為新四軍初創時期東南地區有力的宣傳工具。
新四軍史料陳列館(新館)
新四軍史料陳列館(新館)位于葉子河南面山地,依山而建,入口設在山北。這項國家紅色旅游國債扶持項目、安徽省“861”重點工程,總投資達8600余萬元,建筑面積8300平方米,陳列展覽面積達6300平方米。
整個陳列館呈臺階型,它與山體緊密有機結合,既像“梯田”,又像一座巨大豐碑。陳列館主體布置在兩座山丘之間的中軸線上,面向新四軍軍部舊址方向,外墻沒有窗戶,全部為實墻,這與新四軍軍部舊址建筑風格相呼應,反映了當地民居的特色,傳達出濃郁的徽派建筑氣息。
走進序廳,迎面豎立著四位新四軍將領——葉挺、項英、陳毅、劉少奇的銅像,頭頂一顆巨大的紅五星在自然采集的日光下分外鮮艷,描繪新四軍十年征戰史的玻璃鋼浮雕覆蓋著整個背景墻,氣勢恢宏。陳列館共有四層,利用豐富的文物史料,運用新穎的場景設計、沙盤模型、人物雕像和幻影成像等聲光電、多媒體高科技手段,全面、立體、直觀地向觀眾展現新四軍從1937年組建到1947年番號撤銷,波瀾壯闊的十年中,為中國革命和民族解放而做出的突出貢獻。參觀完之后,筆者依山而下,面對舊址,不禁思緒萬千。
新四軍史料陳列館于2011年1月紀念皖南事變新四軍將士遇難70周年之際正式對外免費開放。陳列館開放以來,共接待全國各地觀眾達26萬人次,其中青少年觀眾達15.8萬人次,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政治影響。
葉挺橋——軍民橋
從新館參觀完畢回到鐵軍廣場,天空灑起了點點細雨。講解員指著不遠處的一座橋告訴筆者,那就是葉挺橋。別看葉子河平日里細流涓涓,清澈安詳,與起伏的青山共同構成一幅如畫的風景,當雨季來臨時,一些簡易的小橋,根本無法抵御狂瀉的急流。暴漲的河水就會使兩岸隔絕。
于是,1939年4月初葉挺與軍部領導人商議后,決定在被洪水沖走的木板橋原址重修一座橋。葉挺軍長親自設計好了橋樣,由副官處具體負責建造工作。聽說要修橋,云嶺的老百姓都高興得不得了,有的進山砍樹,有的到河邊搬石打橋墩。修橋期間,葉挺軍長盡管軍務繁忙,但仍一有空就來工地上走走看看,不時地叮囑大家注意安全。到了第七天,一座長八米、寬兩米的木質結構橋完工了,兩側還有扶手欄桿。
葉挺軍長興致勃勃地在橋上題了“軍民合作,抗戰到底”八個大字。當地群眾高興地贊頌新四軍是人民的子弟兵,稱這座橋為“軍民橋”。新中國成立后,云嶺人民懷著對葉挺軍長的無限敬愛,把這座“軍民橋”改稱為“葉挺橋”。
如今,70多年過去了,葉挺橋歷經風雨,古貌依然。它見證了新四軍同云嶺人民的魚水深情,也寄托著云嶺人民對葉挺將軍的無限敬愛。
前進中的云嶺
行駛在云嶺的公路上,城鎮新貌盡收眼底。一排排嶄新的瓦房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顯示出云嶺人民正前進在奔小康的致富道路上。改革開放以來,老區人民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發揚鐵軍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使這片紅色的土地煥發出了新的光彩。
云嶺鎮是著名的藥材種植基地,有近千種植物類藥材,且產量大。其中,丹皮以丹峰含量高而最為各地廠家青睞。充足的原料,便利的交通,加上合理的“公司加農戶”發展模式,為云嶺建立中藥材生產加工基地,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云嶺鎮境內擁有大量的礦石資源,尤以大理石“涇川白玉”享譽華東地區。豐富的資源優勢,培育了以礦產品加工為主的產業群,其中碳酸鈣產業集群發展速度最快,吸引了眾多大型知名企業前來投資。全鎮現有碳酸鈣相關企業一百余家,建立了北貢、南山兩個工業園區,全力發展以碳酸鈣生產和加工為主導的產業。
云嶺鎮正以“旅游名鎮、工業立鎮、產業強鎮”的新思路不斷發展,全力打造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唱響新四軍品牌;全力籌備組建涇縣云嶺經濟開發區,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使旅游與工業迅速騰飛。新時代的舞臺上,云嶺鎮將以經濟繁榮、文明富裕的嶄新面貌,迎接四方來客。
采訪結束,雨越下越大,噼里啪啦的雨滴聲,打破了這片紅色土地的寧靜。烽火硝煙消散,軍號聲聲遠去,未曾遠去的是新四軍在云嶺留下的精神財富,他們的光輝形象永駐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