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紅色景點 >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吳江農民思想觀念十大變化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吳江農民思想觀念十大變化
作者:陳仲達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1-01-06 瀏覽次數:7820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筆者根據吳江農村的實際,進行專題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匯集如下: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筆者根據吳江農村的實際,進行專題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匯集如下:
變化之一,從“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轉向“一年幾個樣,季季換新花樣,家家像個小商場”。
隨著農民生活的不斷提高,農民消費觀念發生了新的變化,過去一件新衣穿舊縫縫補補再穿的情況一去不復返了。目前農民穿衣跟城里人沒有什么兩樣,市場流行什么就穿什么。當今社會服裝品牌名目繁多,款式多樣。農民高興地說:“如今服裝款式,一年幾個樣,季季換新花樣,家家像個小商場。”
變化之二,從“胸無大志,滿足現狀”轉向“求知、求樂、求美、求富奔小康”。
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強烈要求提高文化素質,用知識改變人生,用知識增長財富。因此在農村一批先富起來的農民,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到城市重點學校或國外進行教育培養,希望子女成才。為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各地紛紛創辦“文化中心”“科普畫廊”“農家書屋”等,讓琴棋書畫、文體美樂進入農民家庭。不少鎮村還創辦了農民讀書會和運動會,逢年過節搞比賽,男女老少來助威,完全可以和城里人媲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生機勃勃。
變化之三,從“窮家難舍,故土難離”轉向“遠離家門,走出國門”。
在改革開放大潮推動下,廣大農民終于沖破了封閉保守的閘門,以開拓者的形象、經營者的姿態,活躍在市場經濟的舞臺上。有的靠一張地圖一雙腿,一份合同一張嘴,走南闖北做買賣;有的利用網絡做買賣,如松陵鎮橫扇社區農民羊毛衫網店達數百家,年銷售收入數億元;還有的企業家跨出國門到異國他鄉,創辦企業或公司,為國家增創外匯,支援國家四化建設。
變化之四,從“合養一頭牛不如獨養一只狗”轉向“聯合經營優勢互補”。
曾經在農村“合養一頭牛不如獨養一只狗”的狹隘小農經濟思想盛行,多數農民選擇寧肯單槍匹馬做買賣,不愿意與人合作闖市場。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深深懂得,千家萬戶的小生產難以應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提籃小賣抗不住繁華超市的道理。只有走聯合經營之路,才能取得成功。從此在吳江大地各種形式的聯合體和合作社應運而生。有的靠資金和技術組建經營實體,也有的利用品牌和資源創辦股份合作企業,并且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均沾,聯合經營已成為吳江農民奔小康的一個新亮點。
變化之五,從“傳統的家長制”轉向“誰有能力誰當家”。
在農村長輩當家掌權是天經地義的,但是改革開放的大潮無情地沖擊這一傳統的觀念,家長制開始讓位于“誰有能力誰當家”。筆者在農村看到“兒媳掌權”“女兒掛帥”“女婿執政”“兒子當家”的現象非常普遍。有的農民家庭還建起了家庭檔案和明細賬冊,記載每個家庭成員的收支情況,誰有能力,誰會掙錢,誰就有權威,誰就能當家作主。這充分說明黨的富民政策已滲透到農村每個家庭,這種神奇的變化是改革開放所結出的豐碩成果。
變化之六,從“外蕩精養”轉向“科學放養”。
在上世紀80年代初,吳江創造了外蕩精養養殖模式,水產品產量成倍增長,這一做法曾在江蘇省水產會議上作了介紹。時隔30年,水質受到污染,水環境遭到破壞。區委區政府領導進行了反思,深感外蕩精養是利少弊多。俗話說:“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衡取其重。”經過權衡利弊,區委區政府決定拆圍放養,從2008年開始,投資5.14億元,打響了治理太湖攻堅戰,接著又在境內小外蕩拆圍放養,并把這一工作列為各級干部年終考核內容之一。經過幾年的努力,取得了明顯成效,廣大干部群眾高興地說:“河水變清了,生態環境變好了。”
變化之七,從“三水干部”轉向“帶頭致富”。
在上世紀60 年代,干部被人們贊譽為“三水干部”,即早晨一身露水,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應該說,這對防止基層干部脫離群眾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生產關系是吻合的。改革開放以后的農業,已由“單軌型”轉向“雙軌型”,即“農林牧副漁、工商運建服”的大農業。干部既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又要為農民招商引資搭建發展平臺,使農民盡快富起來。俗話說:“農村富不富,關鍵在黨支部。”要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選好黨支部的“一把手”,農民說,能帶頭致富的便是“才”,能帶領群眾一起致富的便是“德”。只有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選好“當家人”,才能帶領廣大農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變化之八,從“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轉向“義利相融,共享共存”。
古人云:“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凡是講利益的就是小人。其實不然,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把富民作為建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實踐告訴人們:親友合伙,合作經營,應當把利益放在首位,這是合作的重要基礎。如果不講利益,這種合作是不可能持久的。聯合經營的原則是,要堅持互惠互利、雙方得益。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義利相融,共享共存的目的。
變化之九,從“一熟稻一熟麥一直種到頭發白”轉向“七種八養九行檔”。
改革開放以來,吳江農民大力發展七種八養九行檔,有的靠本地資源生財,演起了“地方戲”;有的靠傳統技藝致富,演起了“傳統戲”;有的靠科技興家,演起了“現代戲”。據2017年統計,吳江農民人均收入達到3萬元,七種八養九行檔已成為吳江農民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
變化之十,從“隊為基礎,三級所有”轉向“土地分到戶,家家是干部”。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經營體制,堅持以隊為基礎、三級所有。改革開放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土地經營權還給農民,實行“三田制”,即人分口糧田、勞分責任田、家畜分飼料田,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奪得農業連年大豐收。廣大農民高興地說:“土地分到戶,家家是干部。”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區扶貧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