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紅色景點 > 金湖縣戶產萬斤糧——江蘇省改革開放“五大成就”之一
金湖縣戶產萬斤糧——江蘇省改革開放“五大成就”之一
作者:姜瑞榮 楊登平 潘菊生 鄭傳寶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1-01-07 瀏覽次數:7826
金湖縣是一個只有30多萬人口的小縣,也是1959年從寶應縣、高郵縣偏僻地區劃出建立的新縣。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蘇北小縣新縣,在40年波瀾壯闊的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也留下了燦爛輝煌的篇章。
金湖縣是一個只有30多萬人口的小縣,也是1959年從寶應縣、高郵縣偏僻地區劃出建立的新縣。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蘇北小縣新縣,在40年波瀾壯闊的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也留下了燦爛輝煌的篇章。
1984年初,為紀念改革開放5周年,新華通訊主辦的《半月談》雜志,在全國范圍內評選各省、市、自治區改革開放的“五大成就”。“金湖縣戶產萬斤糧”就名列江蘇省改革開放“五大成就”之中。
《半月談》雜志1984年第3期是這樣登載的,現實錄如下:“金湖縣糧食總產6.5億斤,向國家提供商品糧3.5億斤,全縣平均每戶生產糧食10500 斤,每人生產糧食2400斤,售糧1300斤,成為江蘇省第一個戶產萬斤糧、人產一噸糧、人售商品糧超千斤的縣。”
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日子里,我們作為當時縣委報道組的人員,親身經歷改革開放給金湖農村帶來的變化,親手撰寫相關新聞稿件,也親眼所見、親耳聆聽“金湖戶產萬斤糧”的報道內容。回想起來,歷歷在目,心潮難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金湖縣地處淮河下游,地勢低洼,三面為湖泊所環抱,可謂頭頂洪澤湖,腳踩高郵湖,腰掛寶應湖、白馬湖,素有“淮水走廊”之稱。特別是橫貫全縣的三河入高郵湖一段,由于河道彎曲,泥沙淤塞,經常泛濫成災。翻開當地史籍,“七月決堤,無分河海”之類的記載連篇累牘,觸目驚心。1938年7月,黃河奪灘,兩水齊下,金湖境內圩倒屋破,一片汪洋,地勢最洼的德興圩一帶就淹死200多人。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毛澤東同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下,1969年來自全省20多萬民工云集金湖,艱苦奮戰兩個冬春,順利完成淮河入江水道主體工程建設。所開挖的土方如果按1米見方連接起來,可以繞地球一圈。雄偉的三河攔河大壩,把淮河舊道攔腰斬斷;由三河閘奔騰而來的滔滔淮水到了大壩下就改道南行,在淮河入江水道大堤的夾護下,直接注入高郵湖進入長江。綿延30多里的大汕子隔堤,宛如一把倚天長劍,把高郵湖一劈兩半,昔日險象環生的寶應湖成了一個平靜的天然水庫。攔河大壩北側的石港翻水站240臺水泵像一條條白龍,吞飲著澇水,渲泄入江。擺脫了水患的金湖人民,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在這片土地上加緊社會主義建設。到70年代,實現了畝產超過800斤,達到了《綱要》指標。金湖人民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感謝共產黨。在實現糧食自給的同時,盡力多交售商品糧,為國家多做貢獻。
1978年11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最貧窮、最落后、最偏僻的農村拉開序幕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民冒著坐牢的危險,簽字畫押悄悄分田到戶搞大包干,猶如一聲春雷在中國廣闊的農村大地傳響,相距不遠的金湖縣也引起很大的震動。
我們清楚地記得,當時縣委、縣政府的四樓會議室,經常燈火通明,就金湖農村要不要實行“大包干”的問題,爭論十分激烈。有人說,大包干只適合邊遠山區、貧困地區,在金湖不適合。也有人說,金湖水利條件好,機械化程度高,產量年年增,可以不搞大包干。但縣委、縣政府領導堅持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動員全縣黨員干部遠看小崗村的新變化,近破“金湖特殊論”;認真排查金湖農村中普遍存在的“ 上工如拉纖(慢),下工如穿箭(快)”,“大呼隆、磨洋工,出勤不出力”的現象;探挖群眾積極性不高,糧食產量、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本質,毅然決然地走改革開放之路,在全縣農村推行“大包干”。
改革的春風在金湖大地上吹拂,金湖農民的積極性在“大包干”中得到迸發,金湖農村糧食產量成倍增長,多種經營全面發展。1981年,全縣糧食總產量超過5億斤,向國家交售糧食1.3億斤,戶均售糧超過1噸。1981年11月25日,《新華日報》破格在頭版頭條用黑體字發布了這一消息。
1983年11月11日,燦爛的陽光撒滿了金湖大地,這是我們永生難忘的日子。上午6:30過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播出了新華社通稿:江蘇省金湖縣按農戶和農業人口計算,今年平均每戶生產糧食達10500斤,平均每人生產糧食2400斤,售糧可達1300斤,成為全省第一個戶產萬斤糧,人產1噸糧,出售商品糧超千斤的縣。當全國各地的報紙送達金湖縣城時,我們看到當日的《人民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以《金湖縣平均戶產萬斤糧》為題,全文刊發了新華社通稿。全國各大報紙也摘要刊登了新華社通稿的主要內容。更讓人可喜的是,1984年《半月談》第3期,“金湖縣戶產萬斤糧”被評為江蘇省改革開放“五大成就”之一。時任縣委副書記劉學東(曾任江蘇省宿遷市市長、淮安市政協主席)還特意賦詩一首:愛家愛國愛軍,人平售糧千斤。誰有如此貢獻,唯我金湖人民。
在改革開放的康莊大道上,金湖縣緊抓糧食生產不放松。1987年3月31日,《人民日報》第3版刊發《金湖縣農民增加投入增產糧食》的新華社專稿,并且配發《政策穩,投入增》的短評。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遵照習近平總書記“我們的飯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應當主要裝中國糧”的要求,金湖縣始終把解決吃飯問題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終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和投入是糧食增產的決定因素,始終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糧食增產的根本保證,始終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是糧食增產的永恒動力。2017年全縣糧食總產量突破10億斤,是1959年建縣時的10倍。我們以此專門寫了一篇題為《金湖縣戶產萬斤糧經久不衰的啟示》一文,獲得了江蘇省“興農之路”有獎征文二等獎。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還作出批示,要求全縣繼續重視糧食生產,更有作為地種好“金湖責任田”。
2018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了“ 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為國基,谷為民本。”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一個重大問題。因此,金湖縣要保持糧食生產優勢,就必須做到堅持改革開放的方向不動搖,堅持質量興農不動搖,堅持綠色發展不動搖,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推動糧食生產高質量發展。具體做到糧食生產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打造高品質,有口皆碑的金湖糧食“金字招牌”,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單位:金湖縣老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