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zhàn)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jù)地 今日新農(nóng)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別閱讀 > 《養(yǎng)晦堂記》賞析
《養(yǎng)晦堂記》賞析
作者:云溪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1-01-08 瀏覽次數(shù):7835
本文作者曾國藩是晚清名臣,素來重視修身齊家,留心化育天下人才。本文是受朋友之托而為其書齋作記的文字。
原文
凡民有血氣之性,則翹然(1)而思有以(2)上人。惡卑而就高,惡貧而覬富,惡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恒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終身幽默,暗然退藏。彼豈與人異性?誠見乎其大,而知眾人所爭者之不足深較也。
蓋《論語》載,齊景公有馬千駟,曾不得與首陽餓莩挈論短長矣。自秦漢以來,迄于今日,達官貴人,何可勝數(shù)?當其高據(jù)勢要,雍容進止,自以為材智加人萬萬。及夫身沒觀之,彼與當日之廝役賤卒、污行賈豎(3)營營而生,草草(4)而死者,無以異也。而其間又功業(yè)文學獵取浮名者,自以為材智加人萬萬。及夫身沒觀之,彼與當日之廝役賤卒,污行賈豎,營營而生,草草而死者,亦無以甚異也。然則今日之處高位而獲浮名者,自謂辭晦而居顯,泰然自處于高明。曾不知其與眼前之廝役賤卒,污行賈豎之營營者行將同歸于澌盡,而毫毛無以少異。豈不哀哉!
吾友劉君孟容,湛默而嚴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壯歲則已泊然而外富貴矣。既而察物觀變,又能外乎名譽,于是名其所居曰養(yǎng)晦堂,而以書抵國藩為之記。
昔周之末世,莊生閔(5)天下之士湛于勢利,汩于毀譽(6),故為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稱董梧、宜僚、壺子之倫,三致意焉。而揚雄亦稱:“炎炎者滅,隆隆者絕。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君子之道,自得于中,而外無所求。饑凍不足于事畜(7)而無怨;舉世不見知而無悶。自以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若夫奔命于烜赫之途,一旦事盡意索(8),求如尋常窮約之人而不可得,烏睹可謂焜耀者哉?予為備陳所以,蓋堅孟容之志;后之君子,亦觀省焉。
注釋
(1)翹然:意氣飽滿的樣子。(2)有以:有所作為。(3)廝役賤卒、污行賈豎:四個古代常用的名詞,現(xiàn)稱奴仆、差役、貪官、奸商。(4)草草:憂慮勞神的樣子。(5)閔:憐念,亦作“憫”。(6)汩于毀譽:沉沒于毀譽聲中。(7)事畜:對上侍奉父母,對下養(yǎng)育妻兒。(8)索:盡,完結(jié)。
譯文
平凡且血氣方剛的人,會想有所作為并超過他人。厭惡身份低微的人想升高,厭惡貧困的人希望富裕,厭惡默默無聞的人想變得赫赫有名。這是世人的常情。然而平凡人中有的為人清廉,他們大都一生不顯山不露水,暗暗地隱藏自己。難道是他們的本心和其他人不同嗎?其實不然。這些君子見多識廣,知道一般人所爭的事情其實不值得過多計較。
《論語》記載齊景公雖然有四千匹駿馬,還是比不上在首陽山餓死的伯夷、叔齊。從秦漢到現(xiàn)在,達官貴人多得數(shù)也數(shù)不清。當他們占據(jù)高位時,自以為資質(zhì)和智慧遠遠超過別人。等到他們死后再看,他們與追名逐利而生、憂思勞神而死的奴仆、差役、貪官、奸商等,沒有什么不同。而這些達官貴人中又有用功業(yè)、文學獲取虛名的,也自以為資質(zhì)和智慧遠遠超過別人。等到他們死后再看,他們與奴仆、差役、貪官、奸商等,也沒有什么不同。既然這樣,如今正處于高位并獲取虛名的人,自稱要遠離沉靜而多多表現(xiàn),心安理得處于高位。他們竟不知道最終自己和蠅營狗茍的奴仆、差役、貪官、奸商一樣。難道不可悲嗎?
我的朋友劉孟容,深沉靜默而嚴肅謙遜,喜愛道學而淡泊少欲,從壯年時就已經(jīng)恬淡無欲而把富貴置之度外,隨后,體察外物觀察世事變故,又能把名譽置之度外。他把居所命名為“養(yǎng)晦堂”,讓我給它作一篇記。
周朝末年,莊子憐恤天下士人深陷于勢力之爭,被毀謗和榮譽所擾亂,所以告誡人們隱晦、沉默,如他所稱許的董梧、宜僚、壺子這些人,多次表達過這個意思。而揚雄也說道:“旺盛的火必滅,隆隆雷聲終究消失。富貴的人,鬼神窺探他的盛衰。”君子的原則是,在心里自得,而對外物沒有什么要求,對上照顧父母,對下養(yǎng)育妻兒,即使衣食不足也沒有怨言,不被世人了解卻不愁悶,認為晦暗才是世上最光亮的。像那些在光芒四射的人生中疲于奔命的人,有朝一日事情了結(jié)、意興闌珊,想要追求尋常生活卻不能得到,哪里能稱得上高明呢?我在這篇文章里為我的朋友劉孟容詳備地陳述“養(yǎng)晦”的原因,希望他志向堅定,也希望后世的君子能從中觀察世相、反省自己。
感言
本文作者曾國藩是晚清名臣,素來重視修身齊家,留心化育天下人才。本文是受朋友之托而為其書齋作記的文字。文章強調(diào)養(yǎng)晦之難能可貴,認為從古至今那些“高據(jù)勢要”“而其間又功業(yè)文學獵取浮名者”與“營營而生,草草而死者”無異。末段進而闡明“晦”與“顯”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表明了一時之榮不若永恒之名的旨意。文章深入淺出,誠意正心,滋潤當今。
曾國藩從三個角度肯定了“遵養(yǎng)時晦”的做法:
第一,他認為舍其顯赫、取其晦昧的人,具有更高的道德追求。如《論語》中記載,沒有德行的齊景公雖然富有,但死后很快被人遺忘,而守義餓死的伯夷、叔齊卻得到后人的稱頌。由此推開來說,不僅是乏善寡德的人,即使是已經(jīng)建功立業(yè)或者著作等身的人,如果沒有了道德的支撐,死后也和販夫走卒沒有什么區(qū)別。
第二,懂得韜光養(yǎng)晦的人,是因為懂得“察物觀變”,因此更能把握時機。所謂“自以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在世道黑暗的時候,退藏自守,致力于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這反而是最光明的事;在最沒有機會的時候,順勢退守,可能又會迎來最好的機會。
第三,“養(yǎng)晦”還是一種人生哲學與政治經(jīng)驗。文章的結(jié)尾說,奔命于煊赫之途的人,一旦失勢,會比一般人更悲慘,這時要是想再過平常人的生活,也已經(jīng)不可能。在歷史與現(xiàn)實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曾國藩所主張的“養(yǎng)晦”,亦非一味深退。“養(yǎng)晦”是等待時機,積蓄力量,即使后來身居高位,曾國藩依然注意“遵養(yǎng)時晦”,不僅其修養(yǎng)值得稱道,在為人處世方面也的確有大智慧。
“養(yǎng)晦”不僅有利于個人的修身,對于一個國家來講,在適當?shù)臅r機“養(yǎng)晦”,也大有裨益。20 世紀80 年代,鄧小平同志提出了“韜光養(yǎng)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戰(zhàn)略,其要義是在國際關系中保持低調(diào),尊重對方,不鋒芒畢露、頤指氣使,盡可能避免樹敵、招風、扛旗,同時積極作為。
今天的中國時刻處于國際聚光燈下,如同一頭大象不可能隱身于小樹之后。中國現(xiàn)在所處的國際環(huán)境、政策目標以及行為方式已經(jīng)發(fā)生顯著變化,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不意味著告別韜光養(yǎng)晦。十九大報告指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但沒有改變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因為上述兩個不變,韜光養(yǎng)晦在今天依舊不過時。
“養(yǎng)晦”不意味著不作為,相反,“養(yǎng)晦”到一定境界就會達到真正的輝煌,即有所作為。從新形勢發(fā)展看,國際社會對國力不斷躍升的中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期待,希望中國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2017 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開幕式上強調(diào),“中國無論發(fā)展到什么程度,都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我們倡議世界各國政黨同我們一道,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堅持不擴張、不稱霸,堅持相互尊重、合作,這是韜光養(yǎng)晦的體現(xiàn)。如今,“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的錚錚之音再次向國際社會顯示了中國作為大國的自信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