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初夏江淮行——《抗日老戰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新四軍課題組在皖訪談
初夏江淮行——《抗日老戰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新四軍課題組在皖訪談
作者:王金鑫 王驊書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1-04-06 瀏覽次數:7841
2015年11月,國家重大社科基金項目《抗日老戰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獲得批準立項。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個由國家正式批準的抗戰老兵口述史項目。該項目由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連紅擔任首席專家,南京師范大學抗日戰爭研究中心、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鹽城師范學院等機構共同參與。
課題組與安徽新四軍研究會交流研究成果
2015年11月,國家重大社科基金項目《抗日老戰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獲得批準立項。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個由國家正式批準的抗戰老兵口述史項目。該項目由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連紅擔任首席專家,南京師范大學抗日戰爭研究中心、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鹽城師范學院等機構共同參與。其中,新四軍子課題由鹽城師范學院新四軍研究所承擔,所長王驊書教授擔任子課題負責人。從2016年3月開始,在各省市相關部門和志愿者的幫助下,抗戰老兵各項目組已分別在江蘇、山東、河南、陜西、湖北、湖南、江西等16個省份98個市縣區,搶救走訪了近千位抗戰老兵。
安徽是抗戰時期新四軍最主要的活動地區之一,也是健在新四軍老戰士的主要居住地,這些年在新四軍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因此,安徽成為了新四軍課題組繼江西之后的首選目的地。2017年8月,安徽省新四軍老領導王光宇的去世,使課題組更覺得訪談工作時不我待。早在2018年初,課題組就已對在皖新四軍老戰士進行了初步調查,了解到安徽全省健在新四軍老戰士共有1715名,其中省會合肥有200余名,并對應宜權、杜宏本、陳發祥、曹廣、孔令科、阮萬鈞、劉云、樊庭好、黃思友、蔣守科等一批老同志相關信息進行了收集。
王亞平、浦惠英夫婦向課題組贈送題詞
2018年春,課題組與安徽省新四軍研究會聯系,得到了會長魏志光、副會長聶皖輝、副秘書長劉以順等同志的積極響應和全力支持。2018年5月1日,課題組抵達合肥。翌日,受到省、市新四軍研究會領導的熱情接待。聶皖輝會長在見面會上介紹了安徽新研會開展的一系列工作和“紀念蔣家河口戰斗80周年討論會”的籌備情況,王驊書教授報告了課題中期工作成果及今后工作的設想。會后,由李維玲理事全程陪同,從5月2日至6日,課題組在合肥共采訪了14位新四軍、八路軍老戰士。
這些老同志包括:曾經潛伏日偽陣營從事地下工作的原安徽省供銷社主任王亞平,1940年參加革命工作的新四軍江南財經辦事處會計浦惠英,曾任皖江區黨委財經委員會通信員的原合肥市電子工業局黨委書記陳發祥,悄然離家投奔新四軍第四師盱鳳嘉獨立團的老戰士姜錫亭,秋收起義參加者、曾任原二十六軍副政委龔杰將軍勤務員的孔令科,親歷棗莊戰斗的新四軍第二師第五旅第十四團老戰士池德超,新四軍軍部報務員吳兆友,在山西中條山地區參加八路軍的太岳軍區老戰士張翻身,曾任八路軍博興縣獨立營衛生員的張華祥,抗大四分校學員曹廣,參加過天目山戰役和高郵戰役的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六旅老戰士袁文明,參加過興化大捷的原合肥金筆總廠副廠長管長根,曾任《新華日報》華中版發行股長的合肥市人大原副主任兼秘書長潘培咸,在鹽阜區長期從事婦女工作的合肥市婦聯原副主席徐靄庭。
在走訪過程中,接待方特地安排了以江蘇籍為主的在皖新四軍老同志接受訪談。老戰士們接到通知,提前準備了個人相關資料,包括檔案、回憶錄、詩集等文獻,以及大量的獎章、照片等實物材料。王亞平、浦惠英夫婦事先泡好了綠茶,擺上了香蕉和蘋果,潘培咸同志及夫人還準備了咖啡和堅果。課題組人未至,老戰士們的子女卻早已在樓下等待。
訪談過程中,老戰士們通過回憶,結合手中的檔案、回憶錄、照片等資料,聲情并茂地為我們講述了一段段刻骨銘心的生命歷程。浦惠英女士的蘇南遇險經歷、陳發祥的傳奇革命家庭、吳兆友緊張刺激的諜報生涯、張翻身回憶日軍掃蕩中條山的感傷、袁文明唱蘇南人民歌頌王必成將軍歌曲時的激動,都給課題組成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珍貴的回憶,金戈鐵馬、蕩氣回腸的史詩,通過老戰士們的講述,猶如戰爭時期的活劇呈現在我們面前。
此次走訪的特點,是課題組見到了除新四軍第五師之外其余六個師和軍部的老戰士。此外,還幸運地尋訪到了王亞平、張翻身、張華祥三位八路軍老戰士。由于目前健在八路軍老戰士數量相對較少,能夠一次尋訪到三位八路軍老戰士,對于總課題的推進十分有益。三位八路軍老戰士中,王亞平和張華祥兩位來自山東,張翻身來自山西。
陳發祥向大家介紹自己的革命家庭
在走訪的11位新四軍老戰士中,孔令科、吳兆友、徐靄庭三位老戰士給課題組留下了很深印象。孔令科是安徽巢湖人,皖南事變后參加了新四軍第七師,擔任營長龔杰的勤務員。龔杰是湖南人,曾經參加過秋收起義,新四軍成立以后任軍政治部總務科科長,新中國成立后任第二十六軍副政委。龔杰在抗戰時期的事跡目前所知甚少,孔老的介紹使我們對龔杰將軍有了更多了解。
吳兆友老人的經歷則較傳奇,雖然吳老堅稱自己最初參加的部隊是新四軍第二師第四旅第十一團,但據吳老參軍的時間和地點,課題組認為吳老參加的部隊應該是十一團的前身,即新四軍第四支隊第九團。1942年,吳老奉調新四軍軍部參加報務培訓班,與題組擬去上海走訪的新四軍著名烈士鄭大芳之弟、原
南京軍區第五局副局長鄭國芳是同班同學。
最后一位采訪的是鹽城籍新四軍女戰士徐靄庭,徐老離鄉到皖已近70年,但仍鄉音未改,令課題組倍感親切。抗戰時期,徐老在鹽阜區長期從事婦女工作,負責動員青年參軍,組織婦女紡紗、做軍鞋,安排群眾交公糧,并曾在鹽城泰山廟見到過新四軍政委胡服(劉少奇)同志。
口述歷史工作的持續進行,一方面得以征集保存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另一方面老戰士的言傳身教,也極具感染力。對于抗日,他們在指出國民黨腐敗無能的同時,也充分肯定了國民黨軍在抗戰中的貢獻。對于當年參軍的目的,他們最初多為“扛槍吃糧”,但走進部隊,感受了黨的領導、嚴格的紀律、科學的軍事體制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完全改變了人生目標。在一次次的戰斗中,逐漸體現出跟黨舉旗的鐵軍精神,“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奉獻精神,“沖鋒在前,撤退在后,重傷不哭,輕傷不下火線”的亮劍精神,以至于耄耋之年繼續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時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