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回憶征途歲月 共敘巨大變化——宜興市新四軍研究會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座談會側記
回憶征途歲月 共敘巨大變化——宜興市新四軍研究會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座談會側記
作者:張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1-04-21 瀏覽次數:7838
近日,宜興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在市老干部活動中心會議室召開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座談會。圍繞“改革開放40周年以來暢談切身感受共敘巨大變化”這個中心議題,與會者暢所欲言,聆聽者感慨良多。
近日,宜興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在市老干部活動中心會議室召開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座談會。圍繞“改革開放40周年以來暢談切身感受共敘巨大變化”這個中心議題,與會者暢所欲言,聆聽者感慨良多。
參加座談會的有市四套班子原老領導金紹堯、周錫明、沈根福,以及市級機關其他各部門、各單位離退休的老領導和老同志、研究會的部分同志和“老戰士宣講團”代表等20多人。這些人中有不少是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等戰火的洗禮,有的參加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蘇南剿匪和土地改革等政治運動的鍛煉和考驗,還有些同志是農工商或科技、文教、衛生、宣傳等行業中的骨干。他們不僅對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懷有極高的政治熱情,對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情況熟悉,而且自己就是改革開放中的實踐者、見證者、記錄者。他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從國家、家鄉、家庭等三個層面,從不同角度以豐富詳實的素材,講述改革開放后祖國、家鄉宜興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參加座談會的人員大多生活在農村,對農村的情況非常了解,對上世紀80年代初期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情況記憶猶新。當時,一些農村干部對這項政策不很理解,存在著“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牢騷怪話。可是這種責任制在宜興從點到面廣泛推行以后,由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高漲,糧食生產連年豐收,1982年11月召開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期間召開的省委書記座談會上,宜興的做法被認定為經濟發達地區可推廣的經驗。特別可喜的是實行這種責任制以后,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改革開放初到1987年時,全市有24.78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工、商、運、建、服等行業,其中有18.05萬人從事鄉村工業。工農業總產值從10年前的3.7億元上升到33.24億元。宜興在發展鄉鎮工業中作為“蘇南模式”中的主要成員,對農村工作的改革,特別是改變農村單一經濟結構的感受尤其深刻。座談會上大家一致認為,鄉鎮工業在蘇南異軍突起,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為縣城經濟的發展,為農村經濟的繁榮,為廣大農民的增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這是農村改革取得的偉大成果之一。
長期從事宣傳工作的離休干部楊孟椿,先后參加了縣委和市委組織的三次(1983年、1988年、1997年)農村調查,第一次調查了銅峰、川埠、南新等地,內容是改革開放5周年的農村變化,發現并樹立了南新農民姚立根承包土地和漁塘養魚、養鴨、養豬年收入達3萬元的致富典型;第二次調查了屺亭改革10周年的變化,通過100個變化的實例及其數據,以《農村改革好不好,請到我家瞧一瞧》和前亭村錢三大父子倆前后任村書記的不同變化為實例,圖片以《兩代書記話改革》的形式,舉辦了《屺亭改革10年之最》的百例展覽;第三次是到新莊調查農村勞動力務工情況。對1191戶的調查中有905戶務工人員,基本實現了改革開放前農村青年向往的“三轉一響”(指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和收音機)美好生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撥正了黨的思想路線,為改革開放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大家認為,從毛澤東領導人民鬧革命建立新中國帶領人民群眾站起來、到改革開放實現人民富起來、再到國家強起來的巨大變化,都是在正確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的指導下,不斷解放思想、不斷創新發展,堅持開放戰略的結果。來自農業、外貿和文教行業的同志在會上談起了各自經歷的那段難忘歲月。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末的30多年時間里,宜興經歷了全方位、深層次的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村開始,逐步擴展到城鎮,從農業又擴大到工業、流通等領域,農村通過土地確權發證、流轉管理、承包合同管理和適度規模經營等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理順了土地承包關系,初步形成了農產品規模經營格局。鄉鎮工業企業在探索多種形式的經營模式后,在全省率先實行產權制度改革,并逐步推行到市屬工業和流通企業,政府管理經濟的方式由微觀向宏觀調控轉變。與此同時,干部人事制度以及住房、養老、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制度也在探索中不斷完善,政府的管理職能從干預型向服務型、法制型轉變。在改革中,既有利益沖突時的“陣痛”和焦慮,也有改革帶給大家的實惠和歡樂。在座談中大家都從自己家庭穿、吃、住、行等方面算了改革前后的細帳,臉上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宜興市的一位退休老教師說:“我現在的退休工資有8000多元,沒有改革的紅利那是不可能的”。確如這位老師所說,改革是千百萬家庭的幸福之路,也是國家的復興之路,更是地方的繁榮之路。宜興在前30多年中的改革,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封閉半封閉到全開放,從溫飽型到全面小康型的歷史性轉變。通過改革,創新了工作機制,增強了發展活力,經濟更加發達,社會更為和諧。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加大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從頂層設計了國家深化改革的方案。座談會上大家感受最深刻的是:中央從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出臺了八項規定,嚴厲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中央從嚴治黨的決心,堅決反對特權的強有力措施,使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煥然一新。為鞏固這一成果,又先后出臺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紀律處分條例、問責條例、黨內監督條例等一系列文件,反腐斗爭已形成了“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的壓倒性態勢。廣大人民群眾看到了中央從嚴治黨的魄力和決心,從而重塑了黨在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參加座談會的徐炳根、蔣海根、張仁達等抗戰老兵從軍多年,對軍隊懷有特殊的情感,對軍隊建設十分關心,他們對近幾年來中央對軍隊工作出臺的多項改革舉措十分擁護,認為沿著“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的路徑必將把人民軍隊建設成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裝力量體系。
研究會會長、市人大原老領導金紹堯是新中國成立初就來宜興工作的渡江老干部。改革開放初期他在交通局當局長,那時宜興公交車也沒有幾輛,現在實現了村村通公交,而且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與大城市聯網,又正在啟動航空產業和民航機場建設。他翻開自己的筆記本說,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宜興的地區生產總值僅有3.724億元,財政收入為6543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20元。去年的生產總值已上升至1558多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1.15億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萬元。
通過對一個個數據的對比,大家對改革開放有了新的認識。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大潮,已書寫出宜興地方發展史上的壯麗史詩。目前已榮獲的國字號榮譽稱呼有中國人居環境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生態示范區、國家園林城、優秀旅游城市、美麗鄉村示范縣、2015中國縣域綜合競爭力百強排行榜第五位、全國文明城市等30多個殊榮,生動詮釋了百萬宜興人民在改革中的偉大實踐。
回顧總結往事,座談會上大家對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和期望。與會者都高興地談到,黨的十九大召開以后,中央從“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總體布局及戰略布局考慮,在經濟建設改革層面上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為中心,深化創新驅動,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各項工作。在黨和政府工作的層面上,中央作出了《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這是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提出的新要求,這是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解決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改革道路上的硬仗。大家認為,這個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統領的決定,體現了人民的意愿。百萬陶都人民也將在市委提出的建設“強富美高新宜興”的進程中闊步向前,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