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別閱讀 > 《諫太宗十思疏》賞析
《諫太宗十思疏》賞析
作者:禾一 責任編輯: 來源: 日期:2021-04-23 瀏覽次數:7837
魏征的這篇《諫太宗十思疏》,寫于中國封建時代的鼎盛期,雖歷經1300多年時光淘洗,依然具有生命力。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1)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3)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4),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5)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6),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7);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8),簡(9)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10)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11),不言而化。
注釋
(1)浚(jùn):疏通,挖深。(2)休:美。這里指政權的平和美好。(3)董:督責。(4)載舟覆舟:這里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治。(5)三驅:據說古代圣賢之君在打獵布網時只攔住三面而有意網開一面,從而體現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種解釋為田獵活動一年三次,不要過度。(6)慮壅(yōng)蔽:擔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7)正身以黜(chù)惡: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黜,排斥,罷免。(8)宏茲九德:弘揚九種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9)簡:選拔。(10)效:獻出。(11)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輕易的天下就實現大治了。
譯文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基不牢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樣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位置重要,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侈,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想要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一樣不切實際啊。
古代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為國家深切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國君的品德就開始衰微了。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難道是因為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嗎?過去打天下時力量有余,現在守天下卻力量不足,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就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已經成功,就放縱自己的性情傲視別人。竭盡誠心,仇敵也能結成一家,傲視別人,親人也會成為陌路。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臣民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會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內心卻不服氣。百姓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當深切謹慎的。又比如駕駛疾馳的馬車卻用腐爛的繩索,這怎么可以呢?
做國君的人,如果能夠做到一見到自己喜好的東西就想到用知足來克制,將要大興土木就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要謙虛并加強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處于眾多河流的下游,喜愛狩獵就想到網開一面,擔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慎始慎終,擔心言路不通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出現奸佞就想到使自身端正、罷黜奸邪,施加恩澤要考慮到不因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要想到不因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全面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弘揚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爭先恐后前來效力,國君和大臣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游的快樂,頤養天年,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說什么,天下人就已經都有教化了。
感言
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大臣魏征給唐太宗李世民上了這篇著名奏疏。魏征認為,要使國家長治久安,君王必須戒奢從簡,提高修養,任賢選能,厲行“十思”。作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開明皇帝,唐太宗對這篇奏疏極為重視。而魏征所提出的治國良策,對于當下的社會改革,也具有重要意義。
它告誡我們要戒奢從簡。“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如果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貪得無厭,致使勞民傷財。人民安居樂業,國家自然富強昌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戒奢從簡”也是防治腐敗的有效手段。過去的某一段時間里,少數領導干部奢侈無度、貪得無厭,最終導致了腐敗問題,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被黨和人民所唾棄。十八大以來,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從嚴治黨,反對奢靡之風,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態勢,得到了人民群眾的一致點贊。戒奢從簡,既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治國理政的經驗。
它告誡我們要提高自我修養。國君注重自我修養,人民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遭受禍殃。唐太宗曾對大臣們說:“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古代明君尚且知道要加強自我修養,今天的黨員干部就更應該重視這一問題了。比如,在這篇文章中,魏征提及“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革命戰爭年代,謙虛謹慎、不驕不躁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早在1939年,劉少奇同志就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文中指出,“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須參加革命的實踐,絕不能離開革命的實踐;同時,也離不開自己在實踐中的主觀努力,離不開在實踐中的自我修養和學習。”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提高黨員干部修養十分重要。現在有少數黨員干部搞一言堂,不聽群眾意見,處處擺“官架子”,脫離了群眾,這種現象值得警惕。須知,唯有繼續保持黨的優良傳統,提高自身修養,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
它告誡我們要任賢選能。魏征提出,“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仁者播其毀,信者效其忠”,即選拔有才能的人并任用他,選取正確的意見并落實,那么,聰明的人就會貢獻出智慧,勇敢的人會拿出力量,仁德的人會廣施恩惠。任賢選能,對一個執政黨來講十分重要。如果沒有強大的干部隊伍,社會主義事業將寸步難行。我們黨歷來的干部政策是任人唯賢,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指出,“要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事業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標準落到實處”,這在黨內外、在全國上下已經形成了廣泛的高度認同與擁護。令人遺憾的是,有個別地方、部門在任用干部時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有的論資排輩,在選用干部時過多注重資歷的深淺和原來職務的高低,而忽視德才標準;有的求全責備,不注重發掘干部的長處,而是揪住人家的一點短處不放,致使人不能盡其才;有的任人唯親,搞裙帶關系,甚至從個人好惡、恩怨出發,安排干部職務。這些行為極大妨礙了干部隊伍建設,需要引以為戒。
魏征的這篇《諫太宗十思疏》,寫于中國封建時代的鼎盛期,雖歷經1300多年時光淘洗,依然具有生命力。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應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治國理政的經驗,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