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鐵軍精神在青少年紅色教育中的意義
鐵軍精神在青少年紅色教育中的意義
作者:黨亞惠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1-05-17 瀏覽次數:7843
新四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初期的十年征程中,縱橫馳騁,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為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勛,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戰斗史詩,鑄就了偉大的鐵軍精神。
新四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初期的十年征程中,縱橫馳騁,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為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勛,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戰斗史詩,鑄就了偉大的鐵軍精神。
新四軍鐵軍精神是新四軍在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錘煉而成的意志品質和優良作風,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雖然時代在變化,但鐵軍精神如同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在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鐵軍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即鐵的信念、鐵的意志、鐵的紀律、鐵的作風和鐵的團結。繼承和弘揚鐵軍精神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探討傳承鐵軍精神對青少年開展紅色教育的重要意義。
革命傳統教育必不可少
我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革命戰爭史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一頁。今天,我們處在和平年代,人們安居樂業。但我們不能忘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千千萬萬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我們不應該忘本,尤其是青少年,應當了解國家的歷史。
成長于這個時代的青少年,他們中有很大一部分對于黨和國家的革命歷程、英雄先輩、革命傳統等知之甚少。有的學生還錯誤地認為,革命傳統已經過時了,憶苦思甜已經不需要了。近年來,社會上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和各種負面效應對青少年造成了惡劣影響。因此,加強革命傳統教育,讓青少年了解黨史、國史、軍史,是引領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凈化思想靈魂、造就“四有”新人的有效途徑,而缺失革命歷史和革命傳統教育,意味著潛在的危險。
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革命傳統教育必不可少。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革命老區安徽金寨調研時說:“革命傳統教育從娃娃抓起,既要注重知識灌輸,又要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國革命戰爭史是一部奮斗史,反映了黨領導人民的光輝奮斗歷程,它是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習總書記強調,我們的學校特別是中小學校,要多講傳統文化,不能最后教出一批數典忘祖的人,這方面的教育工作要繼續加強。他指出,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是一個不斷創造奇跡的過程,不僅要讓后代牢記,我們自己也不能迷失。數理化之外,愛國主義教育要加強,要讓孩子們知道自己是從哪里來的,紅色基因是要驗證的。
鐵軍精神對青少年的指引作用
青少年作為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踐行者,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關乎祖國的未來。縱觀現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存在著消極的一面。重物質、盲目攀比,追求個人享樂,校園霸凌、青少年犯罪等諸多不好的現象依然存在。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和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
青少年思想活躍,樂于接受各種新事物。但是,由于他們思想還不夠成熟,對社會現實了解不深,對是非的判斷能力還不夠強,因此,各種非主流的,甚至不良的思潮都對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對于這些,我們如果不能及時對青少年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他們的思想很可能會偏離正確的方向。
我們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中心內容,強化對青少年的主流價值觀教育。鐵軍精神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文化,對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具有積極作用。
(一)有助于青少年樹立堅定遠大的理想信念。聽黨指揮,忠于人民,堅貞不渝的鐵的信念是鐵軍精神的本質內涵。有了正確信念就能使人堅如鋼,硬如鐵,并沿著這種信念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新四軍之所以能夠戰勝日本侵略者,打敗國民黨頑固派,正是靠這種堅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革命精神的核心問題和革命動力的精神源泉。
紅軍主力長征后,項英、陳毅率領紅軍游擊隊在南方開展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面對國民黨封鎖、燒山、屠殺等手段的瘋狂圍剿,紅軍游擊隊的生存環境異常艱苦。陳毅在一次下山時被叛徒出賣,躲進粵北山區梅嶺20多天,一個人無吃無喝,風吹雨打,蟲咬蚊叮,敵人燒山搜查。在這種生存絕望的情況下,陳毅革命意志堅定,寫下《梅嶺三章》絕筆詩,藏在衣袋里明志。“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當前,隨著國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絕大多數的青少年有理想、有信念。但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一些青少年還是受到一些錯誤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理想信念出現了一些偏頗。一是理想信念呈現空想化。有些青少年的理想更多的是停留在口頭上,并不愿采取實際的行動,不愿為了理想而付諸努力,幻想著以最少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報。二是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較明顯的個人主義功利化傾向,他們更注重自己的前途、名譽、家庭幸福等。這些觀念雖然合情合理,但也比較容易使青少年滋生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甚至導致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三是理想信念的易變性。當青少年明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后,在最初的階段也會信心滿滿地去努力、去奮斗,但當遇到現實中的各種障礙時,便選擇了中途放棄或者另立其他目標。
因此,通過在青少年中傳承鐵軍精神,講述新四軍的光輝歷史,幫助青少年樹立遠大的理想,堅定理想信念,激發愛國主義情感,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
(二)有助于培養青少年不畏困難百折不撓的鋼鐵意志。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百折不撓的鐵的意志是鐵軍精神的特質內涵。新四軍的鋼鐵意志,是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不為所動;是沖鋒陷陣,不怕犧牲的英勇頑強;是能拼能打,永不言敗的浴血奮戰。淮安市淮陰區劉老莊鄉82烈士抗擊日軍之事就充分顯示了新四軍的鋼鐵意志。1943年3月16日,日軍第十七師團3000余人,分11路進攻淮陰縣六塘河沿岸一帶的中共淮海抗日根據地黨政領導機關。駐守劉老莊的新四軍第三師七旅十九團二營四連的82位壯士,與日軍1000余人展開激戰,打退敵人5次進攻,斃敵200余人,傷敵300余人,最后因彈盡糧絕,連長白恩才、指導員李云鵬等82人全部壯烈犧牲。
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是一個人寶貴的精神和素質。只有意志堅強,才能經受考驗,才能戰勝人生中的挫折坎坷。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導致了部分青少年安于享受,在困難面前容易退縮,這些都是意志力不夠堅強的表現。一是獨立性差,缺少獨自解決困難的能力。一些家長過分嬌縱孩子,導致孩子只會享福,不愿吃苦,過分依賴家長。二是缺少明確目標。不少青少年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每天生活得渾渾噩噩,沒有前進的動力,更不會采取任何有意義的行動。三是抵御外界誘惑能力差。青少年吸毒是一大社會毒瘤,誤入歧途的青少年并不是不了解吸毒的危害,關鍵在于不具備抵制這種誘惑的意志力。另外,網絡中的糟粕對青少年的誘惑和危害也不容忽視,在不少網吧里經常可以看見沉醉在網絡游戲中的青少年,像吸食毒品似地癡迷于其中。四是抗挫能力差。不少青少年遇到一些困難,就意志消沉沮喪,不想解決途徑,自怨自艾,放棄或逃避困難,心理承受力極低。
堅強的意志力并非與生俱來,它是在后天實踐活動中慢慢培養起來的。因此,對青少年意志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辦到的事,要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讓青少年在實踐中得到鍛煉,讓青少年到革命圣地參觀學習,培養青少年在艱苦的環境下克服困難的意志和品格,磨練心性,提高意志力。
(三)有助于培養青少年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廉潔奉公是鐵軍精神的脊質內涵。在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里,艱苦奮斗的精神成為新四軍沖破千難萬險、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成為團結和動員民眾,鑄就鋼鐵長城的力量源泉。今天,雖然我們的國家正在走向富強,人民正在逐漸富裕,但離現代化的目標道路仍然漫長,我們仍然需要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雖然現在物質條件好了,生活富裕了,但在青少年中也滋生了一些不好的現象。如生活上重物質,比吃穿、盲目攀比,鋪張浪費,不懂得勤儉節約;又如學習上怕吃苦,貪圖享樂,坐享其成慣了,遇到點挫折坎坷就要放棄和逃避。
俗話說,“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青少年階段是成才的起點,如果離開了自己的艱苦奮斗、努力進取,青少年就難以成才。艱苦奮斗,是青少年成長的必由之路,是磨練意志的重要途徑。
新四軍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不會因時代的變化而過時,而是具有永恒意義的精神財富。在物質匱乏、環境艱苦的條件下,它能使人保持不畏艱難、銳意進取的意志,去戰勝困難,達到理想的目標;在物質豐富、生活富裕、條件優越時,它能使人保持勤勞節儉之風,不沉醉于物質享受,不奢侈腐化,從而繼續奮發向上,開拓進取。提倡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是要人們恢復過去的生活方式,而是用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精神推動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發展。因此,發揚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作風,用新四軍中艱苦奮斗的故事激勵廣大青少年,培養青少年在生活上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學習上刻苦鉆研、勤學苦練,努力學好本領。
傳承鐵軍精神永遠在路上
新四軍鐵軍精神雖然是革命戰爭年代的產物,但在今天依然有其寶貴的文化價值。優秀的文化要靠傳承。各地新四軍研究會、關工委、新四軍紀念場館、《鐵軍》《大江南北》等紅色刊物在傳承鐵軍精神,宣傳新四軍歷史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是各地新四軍研究會作為公益性的社會組織,會員多是些離退休老干部和紅二代、三代及史學界熱愛新四軍研究的同志。尤其是一些老同志,對新四軍懷著濃厚的感情,退而不休,無私奉獻,不計報酬,投入到新四軍歷史的研究和宣傳中去,給下一代講述我黨的革命奮斗歷程,將老一輩革命家的革命傳統傳承給下一代。他們把傳承作為一種晚年的生活態度,一種人生責任,一種幸福追求。各地新四軍研究會廣泛開展鐵軍精神傳承的活動,用紅色文化助力青少年成長。如上海浦東新四軍研究會創新“聯系點+”模式,以各分支機構為基本骨干,確定“一組一點”布點目標,先后與區內19所中小學建立“革命傳統教育聯系點”共建關系,發揮宣講團和“鐵軍講壇”作用,送革命歷史進校園,送優良傳統進校園,以說服力、影響力和真情實感,震撼、激勵、鞭策廣大學生心靈,陶冶情操。
二是各地關工委注重就地取材,深挖本土紅色資源,講好身邊紅色故事,以革命史跡搭建“兩史”教育平臺,用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把紅色文化植入青少年的心田。如江蘇泰州市姜堰區關工委充分發揮“五老”優勢,在青少年中開展黨史、軍史、國史教育,成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中一道亮麗的風景。通過體驗式、浸潤式的紅色教育,讓青少年理解革命戰爭年代的悲壯和艱辛,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三是各地新四軍紀念場館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弘揚民族精神,以加強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如鹽城新四軍紀念館充分發揮教育陣地的作用,組織開展鐵軍精神“五進”活動(進機關、進企業、進軍營、進校園和進社區),首創“鐵軍精神大講堂”,邀請著名專家學者多角度、多層面解讀鐵軍精神,宣傳鐵軍文化。同時,其他各地的新四軍紀念場館也不斷創新形式,同當地文明辦、關工委、教育局聯合舉辦開展“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鐵軍精神,爭做時代新人”的主題教育活動,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讓凝聚著中國共產黨先進特質、偉大精神、崇高追求的紅色基因,融化在青少年血液中,厚植于青少年的心里。
四是《鐵軍》《大江南北》等紅色刊物,在宣傳新四軍歷史,傳承鐵軍精神方面,做出了應有的貢獻。《鐵軍》雜志充分發揮輿論導向的作用,宣傳先進典型、弘揚社會正氣、凝聚發展正能量,用鐵軍文化助力青少年成長。
新四軍鐵軍精神發軔于北伐時期,在三年紅軍游擊戰爭時期得以錘煉,抗日戰爭時期得到升華發展。時代在變化,但鐵軍精神不朽,讓鐵軍精神在青少年紅色教育中落地生根,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