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我與新四軍 > 應勇豈止在當年——記江蘇省紀委離休干部王應勇
應勇豈止在當年——記江蘇省紀委離休干部王應勇
作者:裴義紅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1-06-22 瀏覽次數:7829
在南京市天津新村社區,一位年近九旬清瘦老人的身影,不時映入人們的眼簾:一個本當頤養天年的人,卻像個旋轉的陀螺,忙個不息。他,就是江蘇省紀委離休干部王應勇。
王應勇
在南京市天津新村社區,一位年近九旬清瘦老人的身影,不時映入人們的眼簾:臂戴紅袖標,巡邏小區的有他;幫弱助貧,帶頭募捐的是他;社區老年協會開會學習,發言最積極的數他。有時即使見不到身影,也能看到他的名字,小區的宣傳廣告欄里,歌頌精神文明的反腐敗的詩詞文章,最多的還是他。小區內是這樣,小區外也常傳出他做的好事善事。一個本當頤養天年的人,卻像個旋轉的陀螺,忙個不息。他,就是江蘇省紀委離休干部王應勇。
一生決意反腐敗
王應勇今年90歲,據說他兒時取名公直,父母希望其長大后做個公道正直的人。14歲投身革命隊伍后,正逢抗日戰爭的烽火年代,目睹日軍燒殺搶掠的殘暴罪行,年紀尚幼的他,就懂得作為一個革命戰士,光公道正直不夠,還要英勇殺敵。當宣傳員,他曾夜晚冒險到日軍的據點刷標語,散傳單;當隨軍記者,他經常深入火線采訪,寫出了許多感人的戰地通訊。1950年,王應勇轉到紀檢監察戰線。他深知,這條戰線雖然沒了滾滾硝煙,但同樣也是火藥味十足。應對這種局面,戰場上的那種“英勇”未必用得上,應當發揚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于是,他特意改名王應勇,以此來激勵自己的斗志。
他牢記使命,不畏艱難,鐵拳懲貪,和同志們一起,查辦了許多大案要案,糾正了不少不正之風,處處留下了“應勇”的足跡,交出了一份讓領導和同志們滿意的答卷。
1989年,王應勇離休了。有老友同其開玩笑:“老王啊,你十幾歲就參加革命,艱苦奮斗幾十年,逞勇大半輩子,這回該改成‘王應歇’了,好好休息吧!”
休息?說實在的,王應勇還沒有做好這個思想準備,雖說自己的“日頭”已偏西,但身子骨還結實,“光線”尚充足。他不服老,不想在家“慵閑無一事,時弄小嬌孫”,還想有所作為。自己還可以為黨和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盡一個老共產黨員的責任和義務。
能做些啥呢?王應勇想到自己在紀檢監察戰線摸爬滾打多年,情況了解,業務熟悉,還是干老本行吧,把自己的一生全都交給反腐敗事業。
省紀委有個清理公司辦公室,需要熟悉業務的人,需要王應勇留下來幫忙。王應勇二話沒說,當即答應。自此他和辦公室的同志一道,連續作戰,清理了徐州和揚州兩家知名的嚴重違規違紀公司,得到了中紀委和江蘇省委的充分肯定。數年后清理公司告一段落,辦公室撤銷,按說王應勇該回家養老了,可他還“戀戰”,又當起了不在編的行風監督員,經常與年輕的同志跑市縣,下基層,檢查行風,驅邪糾錯,為國家挽回了不少經濟損失。
冬去春來,花開花落,轉眼間王應勇在省紀委“義務”反腐了10年,已經70高齡,該“掛甲”徹底休息了。然而與腐敗勢不兩立的他,還是歇不下來。他說:“我雖然人老了,腿腳不靈便跑不動了,但嘴說得動,筆拿得動,我要用嘴和筆來口誅筆伐腐敗,只要有一口氣,就把腐敗反到底!”
王應勇家中的書桌上,堆滿了相關書籍及稿紙,他常在燈下漫筆。針對一些單位預算外資金多,“小金庫”充盈的情況,他寫出了“小金庫、大漏洞”的評論文章,刊登在報刊上。新時期黨中央反腐出重拳,提出“老虎蒼蠅一起打”。王應勇欣慰不已,詩誦筆端:“中央反腐決心大,老虎蒼蠅一起打。連查大案成效著,依法治國保天下。關鍵官員權太大,權力失控易腐化。加強監督扎緊籠,懲防并舉綜合抓。”張貼在小區的路邊宣傳欄里。
一根扁擔續傳統
王應勇家里保存著一根桑木扁擔,算起來已近60年了。由于“歲數”大,使用多,扁擔亦“老態龍鐘”,彎成了弓形,顏色也由當初的淡黃色變成了棕色。兒女們覺得這根扁擔擺在家里不合時宜,幾次提出要扔掉。但王應勇就是不答應,像寶貝似的擺在床頭,與其為伴。他為啥對這根扁擔情有獨鐘?
那是1957年,黨中央號召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省里提倡機關干部,尤其是出自“三門”(家門、學校門、機關門)、缺少鍛煉的干部上山下鄉,一方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方面到基層一線經受鍛煉。王應勇歷經戰火考驗,顯然不是“三門”干部,但他仍主動請纓下鄉,終獲批準。他萬分欣喜,到市場買了一根桑木扁擔,挑著行囊,帶著妻子兒女,乘車坐船,回到家鄉泰興縣七圩鄉,安家落戶當農民。
在農村,扁擔使用得多,王應勇從城里帶來的那根扁擔,自然就與其結下了不解之緣,陪伴著他在農村整整5年。扁擔雖無言,但能印證王應勇的不平凡經歷。扁擔映辛勞。挑河治水、積肥挑糧,他不惜汗水,用汗水將扁擔“煮”成了棕色,人也變得更加樸實和結實。鄉親們說:“王應勇不像個官,像咱莊戶人!”扁擔映親民。他為老人擔水,為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挑這挑那,沒半點架子。鄉親們說:“當年的老八路又回來了!”扁擔映清廉。王應勇從省紀委回鄉時,已經是科級干部了,可行囊卻只有一擔挑。省紀委的干部說:“應勇沒變樣,不改清廉風!”
回城以后,扁擔用不上了,但王應勇卻不舍不棄。那些年工作崗位時常變換,忽而到市縣,忽而回省城,但他始終將扁擔帶在身邊。無論是在職還是離休,他都不忘扁擔精神,傳承扁擔傳統,尤其是在離休以后。
在天津新村社區,王應勇總是閑不住,總想為居民們盡些義務,做點好事。居民小組長、社區老年協會副會長,這些能為大家服務的“官”,他樂意當。社區成立“夕陽紅”巡邏隊,他第一個報名參加。
一門心思育新苗
射陽縣大學生村官郭碧玉,經過農村基層的摔打鍛煉,茁壯成長,快速進步。她進村兩年就當了村支書,3年提為副鎮長,4年當團縣委書記,第5年就被選拔為鎮長,一年后任鎮黨委書記,不到兩年又被提拔為阜寧縣副縣長,成為大學生村官中的佼佼者。每當聽到贊揚,她總是說:“不是我有多大的能耐,而是組織上的培養,鄉親們的幫助。我更忘不了省紀委離休老干部王應勇,結對幫扶中,王老一身正氣的行動影響,語重心長的諄諄教誨,持續多次的看望指導,是我扎根基層、潛心鍛煉、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
那是2011年春,省委組織部和省老干部局開展“離退休黨員干部牽手大學生村官實踐活動。時年83歲的王應勇得知,興奮不已。他積極報名,踴躍參加,并主動要求到蘇北沿海貧因地區去。在組織部門的安排下,他牽手射陽縣四明鎮新南村女大學生村官郭碧玉。
郭碧玉時年27歲,南京農業大學畢業,2007年考上村官,分在經濟最薄弱的新南村,兩年后當上村支書,實踐中遇到不少困難,正盼望有人幫助指導。在王應勇的悉心支持幫助下,郭碧玉在新南村干得風生水起,想方設法帶領村民致富。2012年2月,已是副鎮長的郭碧玉在全縣大學生村官中第一個擔任了團縣委書記。王應勇聞知,勉勵其戒驕戒躁,開拓前進,并以自己幾十年的機關經歷,傳授機關工作經驗。2013年1月,射陽縣委重點培養郭碧玉,給其壓重擔,到長蕩鎮當鎮長。王應勇聞知十分高興,看到郭碧玉這棵新苗成了新秀,老人家心里就像吃了蜜,由里往外甜,當即呤詩一首,詩中有贊揚,更有期望和鼓勵。
老牛自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王應勇就是這樣,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默默傳承著英勇的傳統,續寫著應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