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三代護忠靈 初心日月長
三代護忠靈 初心日月長
作者:俞志華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1-09-08 瀏覽次數:7822
在安徽省鳳臺縣丁集鄉西四公里的幸福溝畔,有個省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板張集革命烈士陵園。陵園內松柏茁壯,花團錦簇,墓、碑、館、亭、橋、廊、門、雕等建筑設施,布于其中,清新幽靜,肅穆莊嚴。
在安徽省鳳臺縣丁集鄉西四公里的幸福溝畔,有個省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板張集革命烈士陵園。陵園內松柏茁壯,花團錦簇,墓、碑、館、亭、橋、廊、門、雕等建筑設施,布于其中,清新幽靜,肅穆莊嚴。每逢節假日,機關、學校、社會團體及周邊群眾都會結隊前來參觀、憑吊、祭掃,在紀念碑前舉行入黨、入團宣誓等活動。特別是在每年烈士紀念日,縣委、縣政府都在這里舉行盛大悼念活動,追憶先輩事跡,學習英烈精神。
烈士陵園內立有一座特殊的碑碣,尤為引人矚目。該碑雖然不是烈士碑,卻挺立于烈士碑群;碑主人雖然不是烈士,卻與烈士息息相關,同樣被人們崇敬和頌揚。碑主就是55年義務守墓人李文傳。
李文傳,丁集鄉郭徐村人,中共黨員,1933年出生于一個貧困家庭。父母早逝,8歲時進廟當了“小和尚”。1948年解放軍途經家鄉,他棄廟還俗,當了兒童團團長,積極協助農會,搞剿匪反霸、減租減息等運動。共產黨領導勞苦大眾翻身求解放和解放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的風范,他歷歷在目,深深烙在心底。
1948年10月,為解放鳳臺城而犧牲的李振海等14名烈士遺體運到板張集后,李文傳和鄉親們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含淚掩埋了眾位英雄。但李文傳的心情卻久久難以平靜,英雄的事跡常常縈繞耳邊,烈士的遺容時時浮現眼前。次年,16歲的李文傳義無反顧地做出了一個決定:終身為烈士護靈守墓!
李文傳就住在離烈士墳墓不遠的地方。白天,他在墳地四周栽林木,種花草,培土、澆灌;夜晚,入睡前他總要到烈士墳墓四周轉上幾圈。為使花木生長肥料充足,他到40里外的鳳臺縣城拉糞,清晨雞鳴上路,晚上夜幕降臨到家,一天累下來,渾身象散了架。但他卻不覺得苦。在李文傳的精心管理下,原本荒草萋萋的墳地,日漸彰顯出勃勃生機。
伴隨著新中國成立,李文傳長大成人,結婚生子。日子一天天地好起來,但李文傳守墓的心一直都沒有動搖松懈過。為了看管好烈士墳墓,來墓地放牛放羊的被攆走了,想在烈士墳邊開點荒地的被拒絕了,要在通往烈士墳的路上做場打麥的被說服了。為此,難免會“得罪”一些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對他認真執著的精神,慢慢地理解了,并對他敬重起來。烈士墳墓地勢比較低洼,雨季容易積水,他就在墳墓旁挖了排水溝,讓水繞過墳墓;墳墓周圍的稻田需要灌水,他怕淹了墳地,便帶領全家及早筑起了攔水堤。為便于人們掃墓,他用架子車從1公里遠的自家承包地里取土,修起了一條長40米、寬2.5米的土路。
寒來暑往,年復一年。每年清明節,李文傳都要帶領全家拜謁烈士,即使家里經濟再困難,他也要買上一盤鞭炮,到墳上燃放,寄托哀思,并諄諄教導子女,不忘英烈,牢記歷史。
2001年清明節前夕,李文傳為了配合學校通過祭掃烈士墓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二兒子李學成一起逐村逐校聯系掃墓之事。4月2日,父子倆連續跑了瓦崗、丁集、許廟等學校返回時,70高齡的李文傳不幸被一輛手扶拖拉機碰倒,腿部受了傷。第二天清晨,李文傳考慮到宋塘、劉莊、炮樓等學校還要聯系,不顧老伴勸阻,又一瘸一拐地和兒子李學成上了路。由于李文傳父子的宣傳到位,清明節那天,丁集鄉12所中小學,14個行政村部分干群近萬人參加了掃墓活動,使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2004年初,鳳臺縣委、縣政府研究決定,興建板張集烈士陵園。李文傳聽到這個喜訊后,十分高興。然而,遺憾的是,他沒有看到烈士陵園建成便溘然去世。在彌留之際,他拉著與他共同守墓20 多年的二兒子李學成的手,反復叮囑:“我不行了,以后守墓的責任就落在你的肩上了,這些烈士都是我們的親人,一定要好好地守著、護著,每年清明節上墳,別忘了代我給烈士們磕個頭!”二兒子李學成含淚答應了父親,并下定決心要像父親那樣,用畢生的精力為烈士守靈護墓,為烈士陵園貢獻自己的力量。
2004年10月,板張集烈士陵園建設正式開工。李學成帶領全家上陣,和鳳臺縣新四軍研究會的老同志一起,投入了建設陵園的緊張戰斗。他白天幫助施工人員搬運材料,晚上負責看管。個別村里人想要一點建筑材料,被他一一拒絕。村里人被他的愛心感動,工地上很少丟失材料。陵園里建筑用的幾千塊石料,需要一塊塊的搬卸,一件件組裝,李學成一直配合、協助技術工人,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陵園里栽植了各類林木花卉2000多棵,棵棵都浸透著李學成的汗水,從運輸樹苗到打穴、栽植,他每個環節沒少參加。他發動妻兒一起上陣,就連70 多歲的老母親也忙著送茶送水。特別是給2000多棵林木花卉除草、澆水、施肥和噴藥,是件工作量大、經常性的體力活,他拖著扭傷的腰,一干就是一天,累得連飯都不想吃。他說:“也真奇怪,每到這時,想起父親的話,到烈士墓地走一走,也就不感到太累了。”
2007年陵園擴大面積,需要征用陵園四周的土地,李學成二話沒說,拿出自己2 畝承包的好地,同鄰地進行調換,保證了按時開工。有人說:李學成吃虧了。李學成說:“吃虧不吃虧,自己最清楚。我這樣做,一算是對父親盡了點孝;二算是對烈士報了點恩,比起父親來,我差得還遠。”
2007年4月份,解放戰爭時期在鳳臺做地下工作被敵人殺害的胡之光(女)烈士的遺骸,移葬板張集烈士陵園。李學成聽說烈士生前愛花,他懷著敬重的心情,在烈士墓周圍栽滿了菊花、月季、蘭花等多種花卉。烈士的外孫女林小玎女士從日本回來給外婆掃墓,見到外婆躺在鮮花叢中,十分感動,一再表示感謝。李學成說:“要感謝的是先烈們,沒有他們,哪有我們今天!”
伴隨著板張集烈士陵園的幾經擴建與完善,陵園相繼被評為淮南市、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共青團安徽省委和少先隊安徽省工作委員會聯合命名為“民族精神代代傳”少先隊體驗教育基地,被共青團淮南市委命名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鳳臺縣國防教育基地”。每年的春節和清明節,李學成都要延續父親的慣例,把全家人帶到陵園里,行禮拜祭,教育子女要像爺爺那樣,尊敬烈士、愛護陵園。如今,在烈士陵園接待服務人員中,又多了一位年輕人的身影,他便是李學成的兒子李杰。他說,一定要學習爺爺奉獻大愛的守靈護墓精神,隨時接好父親的班,管好陵園,守護英烈。
今天,當人們在緬懷先烈、學習先烈革命精神的同時,忘不了55年義務守墓的李文傳和繼承父親遺志,為建設烈士陵園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李學成,以及協助父親管理陵園的李杰,是他們祖孫三代人,用真心和大愛譜寫了一首感人肺腑的樂章,受到了人們尊敬和贊揚。2017年,李文傳、李學成、李杰祖孫三代被評為全國好人,上了國家級“好人榜”。
(作者系安徽省鳳臺縣新四軍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