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六安紅色歷史的三個鮮明特征
六安紅色歷史的三個鮮明特征
作者:周芷帆 周邵年 韓建平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1-10-19 瀏覽次數:7840
六安地處大別山腹地、安徽省西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區。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六安市金寨縣時指出,這里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這是對六安老區在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六安地處大別山腹地、安徽省西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區。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六安市金寨縣時指出,這里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這是對六安老區在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總書記為什么會對六安有這樣高的評價呢?
六安歷史紅的時間早
六安歷史紅的時間早,是指馬克思主義在六安的傳播時間早。早在20世紀初,這里就涌現了一批進步的知識分子,革命的種子就在這里開始萌芽。1905年2月,陳獨秀和壽縣人柏文蔚等創立的岳王會,是近代史上安徽省最早一個帶有政治性的革命組織,它比中國同盟會創立的時間還早6個月。
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這里就開辦了“六安三農”,宣傳新文化新思想。1915年,當陳獨秀高舉五四新文化運動大旗之時,六安人高語罕、劉希平、沈子修紛紛響應。
1920年10月,徐狩西在金寨燕溪小學成立了“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1922年,在李梯云、漆德瑋牽頭組織下,筆架山農校成立了“青年讀書會”。1923年5月,曹蘊真、薛卓漢、方運熾等發起組建了“馬克思學術研究會”;同年6月,楊溥泉等成立了“馬氏研究會”。1924年冬,陳紹禹回鄉組建了“豫皖青年學會”,團結豫皖邊區的100多名進步知識分子,后來很多會員都成為革命骨干,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鄂豫皖的傳播。在一個地處偏遠的大別山區,那么早就出現這么多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組織,在全國是非常少見的。
六安歷史紅的歷程長
六安歷史紅的歷程長,也就是持續時間長。在黨的領導下,六安歷經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各個時期,從1929年立夏節起義算起,21年革命武裝斗爭持續不斷;從1920年“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算起,30年革命紅旗不倒。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里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紅軍隊伍的重要發源地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大別山區一共爆發了三次大的革命武裝起義。第一次是黃麻起義,發生在湖北。第二次是立夏節起義。1929年5月6日農歷立夏節這一天,金寨西部地區十幾個點同時爆發武裝起義。當時的金寨西部地區屬于河南省商城縣管轄,所以歷史上又把這次起義稱為商南起義。立夏節起義是鄂豫皖邊區最成功的一次起義,起義勝利后,立即組建了紅軍隊伍并創建了革命根據地。
在立夏節起義勝利的鼓舞下,中共六安中心縣委又先后成功地發動了大大小小的武裝暴動10多起,史稱六霍起義,它是鄂豫皖邊區規模最大、范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武裝起義,也是大別山區爆發的第三次大的武裝起義。從時間節點來看,它從1929年的5月開始,一直延續到第二年4月,持續12個月;從地域范圍來看,它是以六安、霍山為主要區域的。
六安地區兩次武裝起義成功后,先后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二師和第三十三師,創建了豫東南革命根據地和皖西革命根據地,后來與鄂豫邊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發展為統一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這塊根據地一直堅持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長達10年之久,在全國六大革命根據地中位居第二。
全國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國共兩黨合作領導抗日的指揮中心
全國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安徽省政府先是遷到安慶,再遷到六安,最后遷到金家寨。盧溝橋事變后,金家寨就成了國共兩黨領導安徽乃至大別山區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在此期間,堅持在皖西進行三年游擊戰爭的紅二十八軍改編成新四軍第四支隊,在新四軍的序列里裝備最好、人數最多。1938年5月12日,四支隊在巢縣蔣家河口打響了新四軍敵后抗日第一槍。
全國解放戰爭時期,這里是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實施戰略反攻的重要戰場
全國解放戰爭時期,這里發生了兩大歷史事件:皮旅中原突圍和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在這里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戰斗——張家店戰役,取得殲敵一個旅的重大勝利,為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站住腳跟”奠定了基礎。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先后建立了33個縣級民主政府,牽制了國民黨軍近乎一半的兵力,就像一把尖刀插在敵人的心臟上,直接威脅著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
六安歷史紅的程度深
六安歷史紅的程度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紅色宣傳深入人心
1920年1月,高語罕主編的《白話書信》是安徽省最早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一本教材。金寨人編寫的《豫皖青年學會會歌》《婦女趕快要覺醒》《八月桂花遍地開》《勸郎當紅軍》等大量文藝作品,以及報刊《火花報》《鮮花報》《紅旗報》等,都廣泛地宣傳了黨的方針政策,成為人民和革命軍隊的重要精神食糧,有力地推動了蘇維埃政權建設。金寨湯家匯當年不僅有紅日劇團、紅日報社和紅日印刷廠,還較早地創辦了鄂豫皖蘇區列寧小學。
2.黨團組織廣泛建立
六安地區較早地建立了中共黨團組織。1922年,曹蘊真、徐夢周和魯平階組織成立了“二三同志的黨組織”,1923年他們又成立了中共壽縣小甸集特別支部,這是安徽省最早的農村黨支部,受中央直接領導。后來還成立了中共六安特支、中共皖豫特支等等。1924年10月,詹谷堂、袁漢銘在湯家匯成立了筆架山農校黨小組,這是金寨境內建立的第一個黨組織。不久,擴大為黨支部,它將革命的火種撒向鄂豫皖三省的城市和農村。
大革命期間,皖西籍黨員先后在金寨、商城、羅田、固始等地建立了黨團組織,培養了一批有獻身精神的革命骨干,掀起了思想解放運動和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高潮。
3.革命力量發展壯大
主要表現在“四多”:
一是黨員干部人數多。據統計,截止1924年底,全國的共產黨員僅有994人,安徽省40多人,而六安籍的就有30多人。到1928年底,全國的共產黨員發展到4萬人,安徽省黨員數1323人,其中六安籍的767人;1928年9月《中共安徽干部一覽表》中顯示,當時全省有干部87人,其中51人是六安籍(不含原商南地區的黨員干部)。
為了培養軍事和農民運動骨干,黨組織先后派周維炯、漆德瑋等一大批共產黨員到廣州黃埔軍校和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據不完全統計,黨的初創和大革命期間,六安有13人進入毛澤東主辦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六期學習,136人進入黃埔軍校1—4期學習,30多人進上海大學學習,還有20多人到蘇聯留學, 這在安徽乃至在全國都是少有的。這些外出求學的青年人,后來都成了安徽乃至全國革命的骨干。
二是參軍擁軍人數多。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六安人民積極支援前線,他們不僅捐物資、救傷員、送情報,還把兒女送去參軍作戰,送子當紅軍、送郎去參軍的事跡不斷涌現,正所謂“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制軍裝,最后的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去上戰場。”六安是人民軍隊的組建之源、發展之源、血脈之源,為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是誕生的紅軍隊伍多。在六安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先后組建了15支主力紅軍隊伍,僅金寨一個縣就組建了12支成建制的主力紅軍隊伍,居全國第一,被譽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縣”。全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3支重要的革命武裝力量在這里茁壯成長……
2017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新的軍改,陸軍序列由18個集團軍減少到13個集團軍,其中6個集團軍與當年的六安紅軍部隊有淵源、血脈關系,他們的源頭在六安。
四是造就的軍隊將才多。從六安地區走出了全國36位軍事家之一的許繼慎。上將洪學智,中將徐立清、林維先、陳先瑞、皮定均等,知名紅軍女戰士林月琴、汪榮華、周東屏等。這里一共走出了108位開國將軍,占全省130位的85%,占全國1614位將帥的6.7%,其中,上將1名,中將11名,少將96名。
在全國十個將軍縣中,六安地區就有2個,一個是金寨縣,擁有開國將軍59人,是中國第二將軍縣;另一個是原六安縣,擁有開國將軍34人。六安也因此被稱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