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zhàn)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jù)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我與鐵軍 > 王大成回鄉(xiāng)
王大成回鄉(xiāng)
作者:袁啟新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1-11-08 瀏覽次數(shù):7823
媽媽說,王大成原來幾代人居住在小新莊,單門獨姓。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20世紀50年代末家鄉(xiāng)鬧饑荒,才20幾歲的他,為了生活帶著幼小的女兒背井離鄉(xiāng)。
王大成是誰?我媽說是原先的鄰居。可我50出頭了,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
媽媽說,王大成原來幾代人居住在小新莊,單門獨姓。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20世紀50年代末家鄉(xiāng)鬧饑荒,才20幾歲的他,為了生活帶著幼小的女兒背井離鄉(xiāng)。
現(xiàn)在王大成到了人生的垂暮之年,對衣胞之地倦倦思念,總想回到兒時故鄉(xiāng)看上一眼,了卻一樁心愿。這不,他帶著女兒回來了。他腰桿筆直,精神矍爍,只是頭頂禿了一圈,耳朵也不太靈敏,話音中夾著常州腔。游子見老鄉(xiāng),兩眼淚汪汪,演繹了一連串感人的故事。
沒想到摸不著回鄉(xiāng)的路了
故鄉(xiāng)是人類心靈中永久的家園。離開衣胞之地60多年,從青絲到滿頭白發(fā),一種依念始終縈繞在心頭。王大成說退休后患了腦梗,病情稍好,女兒又不放心他獨自回鄉(xiāng),常常為此落淚。這次女兒執(zhí)拗不過他,陪他一起回到朝思暮想的故鄉(xiāng)。
父女倆包車抵達寶應縣城。由于路途不熟,車子在高速路上一不小心遛到了鹽城。折返回魯垛,老農告訴他們,柳堡還在東南角。費盡周折,結果摸到了柳堡村去了。王大成告訴路人,老家是中心大隊的。年輕人聽后直搖頭。經老者指點,原來老地名早已更名為王通河村了。
王通河村部是一排二層的樓房。西邊是占地3畝多的健身廣場,一條10多米寬的大路直抵鎮(zhèn)政府。路南路北全是一排排拔地而起的公司廠房。王大成記憶中的老家靠小新莊的涵子河邊。而涵子河早就填沒了,小新莊更名為火箭組,又合并給陳林組了。老家的變化使他一臉茫然……
沒想到找不著自家的老房子了
王大成到了小新莊,迎面而來的是一個個陌生面孔。他印象中的老家西邊70米有座小木橋,橋北有個大莊子。如今整個莊子不見了,原河南河北大片土地己建成工業(yè)園區(qū)。曾經的草房矮屋早已不復存在,哪兒才是我的家呀?
據(jù)我媽講,我家就住在原老涵子河南岸,王大成緊鄰我家東南角50米的地方。改革開放之后,我家新建房子在原址東西走向的一排居民點了,曾經的農田被征用,建成柳堡鎮(zhèn)工業(yè)園區(qū)了。大成離鄉(xiāng)60年,那河、那橋,那地,那一草一木早已物是人非,如果還能認得過去自家老房子老莊臺的地方,豈不成了怪事?
徬徨的王大成面對日新月異的老家是滿眼驚奇……
沒想到比我大的仍然健在
老媽像對待親戚一般熱情款待王大成,招呼女兒們趕緊去超市買菜。老鄰居們很高興地聚在一起,問這問那,聊個不夠。問及莊上同齡人,雖已作古一半,但不少人仍健在。我媽一口氣數(shù)了20多個同齡老人。
97歲的吳老太雖耳聾背馱,但眼不花。她說,大成呀,我家老頭子生前也是“拉黃包車”的,流落到上海,最后葬回老家。我現(xiàn)在每月拿國家高齡補貼300多元,隊里土地征用補償200多元,老頭子單位撫血金1000多元。托共產黨的福,人老了,錢想花花不掉了。
左爺爺是自幼跟大成光著屁股長大的。他現(xiàn)在鎮(zhèn)上擺個賣百貨的小灘子,一年盈利4萬多元。一家7口人,兒子孫子都外岀做包工頭。去年大孫子換了轎車后,孫媳和二孫子又各買了輛新車。說著臉上寫滿了幸福感。
我陪王大成在莊頭轉悠。他感概地說,想不到呀,過去草房矮屋,如今已是樓上樓下網(wǎng)絡電視;過去到河里擔水吃,如今龍頭一擰水嘩嘩流;過去走親訪友依靠兩條腿,如今家家轎車喇叭響;過去小新莊溝河縱橫,墳塋滿目,如今已變成三縱二橫的10多米寬公路,工廠林立,莊子南頭新劈的潤柳三期住宅花園,13層高樓平地而起……
斗轉星移,改革開放40年來,老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王大成回鄉(xiāng)“三個沒想到”,從一個側面折射岀時代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