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用鐵軍精神打開奇跡之門——朱林帶領劉老莊村三年走上致富路
用鐵軍精神打開奇跡之門——朱林帶領劉老莊村三年走上致富路
作者:竇娟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2年第5期 日期:2013-11-01 瀏覽次數:7834
紅色家園
住房共有、口糧免費、環境優美、養老保險由村集體交、物管水電費全免,聽起來,這像是烏托邦生活,但在紅色老區劉老莊村,這種生活卻奇跡般地實現了。
1943年3月18日,新四軍三師七旅二營四連82位勇士為保護根據地黨政機關和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在淮陰劉老莊與千余日偽軍浴血奮戰,全部壯烈犧牲。烈士的鮮血讓這個普通的小村莊不再默默無聞,劉老莊成為了一片受人敬仰的紅色沃土。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鐵軍精神也在老區人民心中生了根。解放后,由于種種原因,貧窮落后卻一直伴隨著劉老莊村。到2005年,農民人均年收入僅22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欠債近8萬元,是江蘇省1011個經濟薄弱村之一。直到2009年,一個人的出現喚醒了老區的活力,他用鐵軍精神叩開了發展的奇跡之門,這個人就是劉老莊鄉劉老莊村黨總支書記朱林。
清晨4點鐘,為了不打擾熟睡的妻子,朱林起床的動作盡量輕,簡單洗漱,輕輕開門,因為住的是工地上的簡易工棚,門發出“吱呀”的響聲。天還很黑,春寒料峭,他裹了裹棉襖,踏出了工棚。
“每天一大早,我要到村子里轉一遍,要在早上7點鐘之前,把一整天、甚至整個月的工作思考好,以便在每天早上的例會上把工作安排好。”朱林說道。
今年57歲的朱林,就出生在劉老莊村。1999年,淳樸的朱林走出家鄉,到泰州做起了工程機械生意。性格穩重、有勇有謀的朱林很快在這一行干出了名堂,創業11年,他平均每年收入70萬元。除了經濟收入,朱林還收獲了另一份寶貴的財富,他的眼界得到了開拓,看到了我國在新農村建設之路上的前進步伐,認識到了農民也可以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境遇,農村城市化、農民企業化的觀念就在朱林的大腦中產生了。
不當老板當支書
2009年的朱林,事業蒸蒸日上,正在考慮怎樣拓寬路子、壯大企業的他,卻迎來了人生中不尋常的一個5月。在這個月里,當時的劉老莊鄉黨委成員三顧茅廬請他回家當村書記。“5月4日、17日、28日,鄉黨委領導三次找我談心,每次談心都超過兩個小時,那種執著,讓我非常感動。”
朱林(中)在工程現場
在外出創業前,朱林就在鄉里當過兩個貧困村的書記,兩個村在他的帶領下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群眾滿意度非常高,他被鄉里公認為“救火隊長”。當時,鄉黨委并不知道這位“高人”,到群眾中調研時,群眾強烈要求讓朱林回村當書記。帶著好奇和敬意,他們找到朱林,先后三次推心置腹地與之談心。八十二烈士的大無畏精神、淳樸鄉親的貧苦現狀、革命老區的鐵軍魂都深深地打動著這個硬漢的柔腸,朱林最終放棄了自己如日中天的事業,決定走上帶領家鄉群眾脫貧致富的奮斗征途。
放棄每年幾十萬元的收入,扔下舒適的別墅、私家車,回到一窮二白的村子從頭做起,不但收入沒了,還得自己掏腰包,在別人看來,朱林一定是瘋了。聽了他的決定,家人個個搖頭,就連一向支持他的妻子也拋下一句話:“要去,你自己去吧!”面對家人的反對,他沒有辯駁,更沒有發脾氣,而是決心讓時間和事實來說服大家。他收拾了簡單的行囊,獨自上路了……
堅定不移走市場
回到家鄉任村書記,朱林沒有跟鄉領導提什么要求,只提出村委班子要重新配備。在他看來,村委班子成員要具備兩個重要條件:第一要有“財”,就是具備經濟頭腦,自家要富裕。“自己的小家都搞不好,怎么能把村子搞好?自己都富不起來,怎么能帶領大家一起富?”因此,新組建的村委班子成員絕大多數都是村里富裕的人。第二要有德。“有財不一定是合格的干部,合格的干部必須要甘于奉獻,多做實事,幫助群眾快速走向小康社會。”事實證明,新班子的組建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窮二白怎樣搞發展?這是擺在朱林面前的一道難題。外面村莊走向城市化的過程給了他啟發:“市場化,搞村級集體經濟,這是劉老莊村脫貧致富的必經之路!”朱林對村委班子成員斬釘截鐵地說。
為了穩操勝券,搞了十幾年工程機械的朱林決定從老本行著手。但機械設備價格昂貴,動輒幾十萬,投資從哪里來?朱林對由他提名當選的村干部說:“我帶頭借資50萬元,你們要盡力而為。”在朱林的表率和鼓勵下,村主任、副主任等干部以及部分村民共借資60萬。朱林用這110萬元注冊了江蘇天源建設有限公司淮陰劉老莊分公司,陸續購置8臺大型機械,承攬市政、綠化等工程。經過兩年多的滾動發展,現在村里不僅還清了債務,企業固定資產已達405萬元,2011年村集體收入達300萬元,員工人均年收入3萬多元。
朱林上任以來,憑借自身的市場經驗以及政府的支持,開公司做工程,流轉土地搞高效農業,興建紅色家園小區,依托劉老莊紅色資源開發鄉村旅游,在保障群眾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樁樁件件都緊密圍繞市場經濟規律運作,堅定不移地走市場路線,這就是他能讓村級集體經濟很快突破瓶頸,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發展秘訣。“2012年,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要突破350萬。”朱林躊躇滿志地說。
一諾千金不食言
在新任班子大會上,面對全體村民,朱林莊嚴承諾:不籌群眾一分錢,將劉老莊村建設為環境城市化、住房商品化、農民職業化、家園旅游化的小康家園。然而當時的群眾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朱林在吹牛!在群眾的質疑聲中,朱林帶著一班人開始了建設劉老莊的步伐。
“我每天4點鐘就醒了,睡不著,我對大家的承諾,要一一兌現啊。”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實現新“四化”并不容易,需要一套科學的規劃。為此,上任沒多久,朱林就把村子翻了個底朝天,他還帶著班子成員,尋訪各類專家,到先進地區吸取經驗,請來專家學者對土壤、地形開展分析研究……
很快,劉老莊發生了變化,主干道都裝上了下水管道,實施了亮化工程。為了提高土地效益,劉老莊村走上了土地流轉的路子,共流轉土地3000多畝,利用這些土地,村里先后建起了千畝葡萄園、食用菌生產基地等高效農業企業,并結合發展農家樂餐飲、垂釣、歌舞旅游業。拆除56個老莊臺,填平68處廢溝塘,村里平地起高樓,建起了淮安農村第一個嶄新的智能化農民小區。即將搬進新居的群眾很開心,指著整齊的五層樓房說:“這里叫紅色家園,我們馬上就要搬進去了!”
這么大的發展步伐,會不會影響群眾的切身利益呢?朱林笑著說:“我們搞土地流轉有三大原則:農民舍地不舍糧,舍地不舍利,舍地不舍權。”村里的400畝口糧田由村集體出資50萬元耕種,具體勞作由村里54名黨員組成的“義耕隊”承擔,村民不出工不出力,每人每天可免費分得一斤口糧。給農民按畝產850斤雜交水稻的市價計算流轉金,價格按照當年3月1日市價定價。因為通常3月1日的糧價最高,可以保障農民的收益最大化。土地雖然承包給了別人,但土地的使用權仍然屬于農民自己。堅持了這三大原則,農民不僅沒有損失,反而大幅增收,何樂而不為呢!劉老莊村群眾逐漸走進了“四化”新生活。
以身作則父母官
時間回到2010年3月18日清晨,在劉老莊八十二烈士紀念碑前,朱林正帶著全村54名黨員莊嚴宣誓。他們發誓要吃苦在前,做出表率,帶領全村群眾脫貧致富。每年3月18日、7月1日,朱林和全體黨員都要來憑吊烈士,但這年有些特別,因為宣誓過后,朱林給全體黨員上了一節動員課:“當年八十二烈士為了保衛家鄉,生命都舍棄了。今天,我們過上了好日子,如果只圖享受,不想奉獻,那就是給烈士臉上抹灰,給劉老莊丟臉!不配做一名共產黨員!”原來,朱林規定村里400畝口糧田由包括自己在內的54名黨員義務耕種,有的黨員因為年齡大、家里勞動人手少等原因想推脫。朱林借宣誓契機,動員大家積極行動,爭做表率先鋒。這次動員會非常成功,從此,黨員義務耕種成為了一項制度在劉老莊村延續下來。現在,很多年輕的預備黨員也積極加入到“義耕隊”中。朱林笑了:“黨員嘛,這時候不上什么時候上!”
“我就出生在劉老莊,以后我死了,也要埋在劉老莊村的土地上。”朱林對劉老莊村有著深深的眷戀之情,他把全村父老鄉親都當成了親人,這是他能做到不住別墅住工棚,放棄富足生活艱苦拼搏的根本原因。村里三戶困難戶沒有經濟來源,買不起新房,他帶頭捐五平方,并要求村干部人人捐獻。村里有人生重病了,他一定會帶著慰問金到病人床頭去看望。村里有人意外死亡,他二話不說,帶上錢就去幫著料理喪事。土地流轉前,村民蘇培友因患腦溢血住院,等他出院回家時,卻看到4800多斤小麥全部歸倉,堆成了小山。原來朱林帶村干部到醫院探望他后,便找到了農機手,要求收割機第一個給老蘇家收割,并帶頭捐資,為他湊了近7000塊錢捧到了蘇培友的病床前。
朱林為大家做的每一件事群眾都看在了眼里,信任和愛戴逐漸積累了起來。全村482戶群眾拆遷,先后兩批一個半月就順利完成,其間沒有發生一起上訪和矛盾事件。“如果沒有群眾的支持,我們什么事也干不成!”這是朱林做村書記以來最大的感觸。
朱林回鄉近三年,劉老莊村大變樣,2011年被評為江蘇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江蘇省和諧示范村。這里的每個人都能說出一串關于朱林的故事,都能講出他跟時間賽跑創造的奇跡。各地商人都到劉老莊投資創業,其中也包括當初反對他回鄉做支書的兒子和女兒。談到自己的成績朱林卻說:“八十二烈士犧牲了,但他們的鐵軍精神卻流淌在劉老莊人的血液中,如果要說奇跡,那是鐵軍精神創造了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