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情書報國志 誓忠民族魂——讀新四軍女英烈孫曉梅家書有感
情書報國志 誓忠民族魂——讀新四軍女英烈孫曉梅家書有感
作者:聶紅琴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1-11-25 瀏覽次數:7831
孫曉梅,浙江富陽人,1913年生。11歲進入高等小學讀書。后自學初中各門課程。曾在海寧、杭州等地做小學教員。1938年帶領同族四名進步青年,一起步行到皖南涇縣參加新四軍,在新四軍政治部農村經濟調查研究組工作。
孫曉梅,浙江富陽人,1913年生。11歲進入高等小學讀書。后自學初中各門課程。曾在海寧、杭州等地做小學教員。1938年帶領同族四名進步青年,一起步行到皖南涇縣參加新四軍,在新四軍政治部農村經濟調查研究組工作。1940年初夏,奔赴蘇南敵后抗日根據地,在江陰夏港一帶做民運工作。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1月任中共鎮丹縣委婦女部部長,9月任中共武進縣委婦女部部長。1943年調中共長江工委任政治交通。5月,在南京龍潭被日本憲兵隊逮捕,壯烈犧牲。
近讀新四軍女英烈孫曉梅多封給母親、姨母的信函,深為感動,其中給其姨母的一封,最令我動容,情不自禁,淚濕雙頰,全文如下:
姨母大人:
“人非木石,孰能無情?”“羊跪食乳,尚識天性之恩”,何況人乎!來信讀后,心肺實存難言之痛!然時代迫使如此,曾望深諒是幸!
所言各節,全為頑固分子之謠言,現在梅等全以舌耕糊口,何曾在軍隊服務?正因米珠薪桂,所入不敷所出,故有要求家庭津貼之意見(見諸前信);要是服務四軍,談四軍的艱苦奮斗之部隊,所有人員決不愿向人訴苦,即使是家庭,他們亦無若何企求。由此已可證明梅等之目前生活情形及行蹤,望可對外人言之,加以聲明和解釋,莫將來弄成誤會。
大江南北盡第四軍足蹤。所謂解散四軍,原為一般投降頑固派自己心里想的事,過去10 年都消滅不掉,今天談何容易?在抗戰過程中,據云,四軍力量已擴大到12 萬人。以前聽人家說,在事變初期,由贛湘等省集中時,僅數千人,現在所謂被解散的不過其中軍部的一部分。據當地老百姓告訴我們,他們的主力全集中在蘇北。在江南,也有他們一部分,離這里很遠,我們時有所聞,在江南北經常有四軍的勝利消息。在此地的民眾,非常敬佩,并稱他們為神兵。不過都與我們無涉,我們只吃我們的粉筆屑,過我們的冷板凳生活。
我身體很壞,時常生病。幸寄父母侍服我,心里非常過意不去。在上次信中,曾經信母親,要她老人家寄幾斤茶葉來給我,現在仍請轉告,能早些寄來給我以便我送給他們老人家,聊表我的謝意!我想,母親一定會答應我的要求,姨母你想怎么樣?
家事無人料理,確常在我的意料之中,不過梅等亦出于無奈。欲歸無力,欲動無能,惟有懇轉姨母代為料理,并能督促煦弟,有以助母親一臂,來日事平之后,梅等決不忘大恩大德。母親年事日長,有望莫操勞過度,一切看破一點。反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謂赤裸裸的來到這世界,轉眼間又將赤手空拳的回去,所不能平的,不能白白的來世走一遭。梅等正有鑒于斯,愿奔走他鄉,自謀而生,不愿茍安偷生,將生易輕若鴻毛,這點望能深諒梅等之苦衷,俟后莫再煩言□梅等之行動,實為萬幸!
大人等幼讀四書,文墨知其一二種,義識其大端。岳飛之能留芳千古,實其母造就大半。若當年其母不鼓勵他盡忠報國,令其為國效勞,何來今天之岳墳、岳廟昭名千古?孟子、徐庶等要皆有賢母,有望母親能以古之賢母之精神來教誨子女。
國不保,家何能存?在此民族生死關頭,望母親能以國家為主、民族至上,莫以區區兒女情,而埋沒子孫的前途。梅等雖非岳飛以及其他人可比擬,且亦無岳飛之時機、境遇,然古人之精神,堪為梅等學習,想姨母及母親亦必同情也。
“誰無父母,提幼〔攜〕奉〔捧〕負?誰無夫婦,如賓如友?誰無兄弟,如足如手?生也何恩,死也何咎!”正因為人類不應殘殺,然人已殘殺我,而我能不自衛乎?想三四年來,多少人妻離子散?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尸骨分飛?多少人戰死沙場?想人生不免一死,不過死得其時而得所值乎?!望姨母勸慰母親,一切從遠著想,莫聽無稽之談,而效井底之蛙語,一手不能掩盡天下人耳目,公理最后終能得勝利。
梅等不敏,然不愿做時代之落伍人;雖無能,亦必勉力追隨歷史之輪。如今天生活雖云清苦,愿自勉!決不做民族罪人。
所有親戚友好,望能代梅問候致安!如有機緣,當返里親候慈顏。閱報章,寧波吃緊,不知影響家鄉否?現在草紙價值若干,海口被封,銷路當大受影響,全村人民,當受凍餓之憂矣!
時交夏令,寒暖不勻,望能保養玉體,并努力加餐是幸。臨風寄意,不盡所懷。
耑此敬請
金安!
并頌闔府康泰!
甥陳云
五一 燈下
茶葉望能早日寄來!
昨日延醫診治,曾打一針,身體想不日可疾健,望勿念!又囑。
這封家書是孫曉梅1941年5月1日在蘇南寫給姨母的回信。此時,孫曉梅已經離開家鄉三年多,先是在新四軍軍部教導總隊,后到軍政治部做農村經濟調查。1940年4月,隨先遣團抵達澄西,分配在民運科,開展民運工作。1941年1月底,孫曉梅由澄西縣委民運部奉調路北,就任中共鎮江縣委婦女部部長。不久,縣委決定,由婦女部部長兼管大港區委工作。
1941年春,孫曉梅在蘇南從事黨的秘密抗日工作時,接到了姨母來信。在這之前孫曉梅就接到過母親的來信。當時正值皖南事變后不久,國民黨頑固派極力叫囂要取消新四軍番號,身在浙江富陽龍門的母親陸琰得知消息,日夜寢食難安。為此,母親給女兒孫曉梅寫了一封長信,希望女兒回到家來,過一個女人該過的日子。孫曉梅給母親回了一封信,信中寫道:“我所要名利,是大眾所需要的名利,我不稀罕個人的名利。”“我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只有犧牲自己的幸福。我相信,只要在全人類得到解放之后,我也一定會被解放的。我也可以保證,我已立誓,我要為我的理想奮斗到底,憑我現在的估計,我已有自立的能力,我可以不依靠誰來單獨進行我的事業。”孫曉梅的母親收到女兒的回信,正如孫曉梅信中所說,氣得發昏但又無可奈何。最后她請自己的妹妹給孫曉梅去信相勸。時隔半月,孫曉梅收到其姨母的來信。姨母在信中對孫曉梅的安危深表關切,望其能念及母女之情,及時回家侍奉老母。孫曉梅接信后,以一個革命者的口吻給姨母回信。
“‘羊跪食乳,尚識天性之恩’,何況人乎!”孫曉梅對不能在母親膝下盡孝“心肺實存難言之痛”,但“國不保,家何能存”,誓言“梅等不敏,然不愿做時代之落伍人;雖無能,亦必勉力追隨歷史之輪。如今天生活雖云清苦,愿自勉,決不做民族罪人”,希望母親“能以國家為主、民族至上,莫以區區兒女情,而埋沒子孫的前途”。孫曉梅的選擇看似“絕情”,但她看重的是對祖國、對民族的大愛,希望姨母和母親能夠理解,并請她們向岳飛、孟子、徐庶等人的母親學習,做“賢母”,支持自己為革命理想而奮斗的偉大志向。“想人生不免一死,不過死得其時而得所值乎?!”正是憑著這種高尚的人生態度,孫曉梅走上了抗日救國的革命道路,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信中孫曉梅提到她的寄父母指的是鎮江縣大港區五峰村陳家壩陳維新老人家。皖南事變后,新四軍供給一度陷入困境,生活無保障,吃住全部依靠當地百姓相助。孫曉梅那時是鎮江縣委婦女部部長兼大港區區長,幾個月的時間,孫曉梅走遍了大港區的17個鄉鎮、近千個村莊,組織大家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她白天黑夜奔走在鄉間,根本沒有正常的休息,加上飲食不規律,經常饑一頓飽一頓,身體每況愈下。1941年4月,孫曉梅重點做好大路鄉工作,她與幾位女同志就寄宿在陳家壩陳維新老人家。白天走村串戶,晚上挑燈夜讀,繁重的工作,艱苦的生活,嚴重摧殘了孫曉梅的身體,她經常失眠,持續低燒,房東大媽看著心疼,常常熬小米粥讓孫曉梅喝。時間久了,大媽慢慢地從同情孫曉梅轉變為敬佩孫曉梅。當她知道孫曉梅的病是因為經期淋雨淌河導致,便四處問醫抓藥,買來紅糖生姜,熬了湯讓孫曉梅喝。房東大媽無微不至的關懷,讓背井離鄉的孫曉梅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溫暖,深感房東大媽是她的再生父母。孫曉梅信中要母親寄幾斤茶葉送給老人家,聊表謝意。這里的寄父母其實就是新四軍駐地群眾的代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新四軍與駐地老百姓的魚水情。
信的落款為陳云,即孫曉梅,當時因工作需要改名換姓。
今日捧讀大函,深深為新四軍巾幗英烈孫曉梅的深明大義,衛國為民,備嘗辛勞,氣清神定,不以情變,不為險阻,安然應對,強基固旨的崇高精神和深邃境界所折服、敬仰、崇拜,尊為模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