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史林新葉 > 三次對中央軍委“斗膽直呈”
三次對中央軍委“斗膽直呈”
作者:顏東岳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01-10 瀏覽次數:7839
將“向南北擴展”改為“內線殲敵”、將“外線出擊”改為“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將“渡江南進”改為“暫緩渡江”。
將“向南北擴展”改為“內線殲敵”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軍委要求新四軍“必須將占領地段向南北擴展,創造出有利于打運動戰的戰場”,“將創造戰場的任務當作戰略任務”。
12月11日,新四軍代軍長陳毅根據中央軍委新的指示作出津浦路作戰部署,指令粟裕部隊投入津浦南段進行大的戰略破擊。
但粟裕從戰略全局及其發展趨勢考慮,提出在南北兩線各組織一個戰役:在南線組織高郵邵伯戰役,攻克并控制高郵、邵伯、泰州一線,創造未來自衛反擊作戰的戰場;在北線組織隴海路東段戰役,使華中與山東兩大戰略區連成一片,創造華東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在戰略上配合作戰的廣闊戰場。這個符合全局利益、華東戰場實際的戰略構想,得到了中央軍委同意。
粟裕在兵力不占優勢情況下,運用“轉三闕一”的戰法,順利攻占邵伯,經過一夜一天激戰勝利攻克高郵,迫使駐扎的日偽軍宣布投降,打破了蔣軍“開鎖進門,長驅直入,直搗兩淮”的企圖,大大改善了華中南線戰略態勢,為蘇中戰役創造了良好的戰場條件。隴海路東段戰役于1946年1月11日晚發起,經過3晝夜激戰,新四軍又控制了隴海東段鐵路線300余里,使華中和山東兩大戰略區連成了一片。
將“外線出擊”改為“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
1946年夏,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指揮大部隊進攻解放區。中共中央軍委、毛澤東提出以山東、晉冀魯豫和華中三支野戰軍進入國民黨統治區作戰,實行外線出擊的方針,并指示華野主力兵出淮南,與山東野戰軍配合作戰。
接到命令后,粟裕從敵我實際出發,深入分析后認為,各主要作戰方向應充分利用內線殲敵的有利條件,哪里好消滅敵人就在哪里打仗。并指出蘇中與淮南作戰相比,蘇中之敵較弱,向中央軍委建議在蘇中先打一仗再西移。中央軍委接受了粟裕的建議,對原定戰略計劃進行了重要調整。
粟裕以蘇中解放區為依托,乘敵人正在實施戰略展開之際,以殲滅敵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首戰宣泰、再勝如南、三戰海安。
7月27、28日,陳毅兩次電示要求粟裕逐漸向西轉移。但粟裕認為華野主力使用方向關系全局,建議到蘇中參戰,集中兵力大量殲敵,并使用了“斗膽直呈”的措辭。
中央軍委復電接受粟裕建議。新四軍于8月10日成功發起李堡戰斗,隨后取得攻黃救邵勝利,徹底打破了蔣介石三個星期解決蘇中問題的美夢。
將“渡江南進”改為“暫緩渡江”
1947年底,蔣介石為改變戰略上的被動地位,調整部署,調集重兵于中原戰場,國共兩軍在中原地區形成拉鋸狀態。
1948年1月27日,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粟裕渡江南進。粟裕則認為應當暫緩渡江。毛澤東接到粟裕電報,經與陳毅研究,仍堅持渡江南進的主張。
粟裕依據軍委的要求在加緊組織準備南進的同時,經過深思熟慮,放下個人顧慮,于4月18日以個人名義致電中央軍委和華東局,報告主力暫不渡江南進而留在中原作戰的構想。理由為:一是中原地區地勢和交通既便于敵人互相支援,也有利于我軍實施機動作戰;二是中原黃淮地區的新解放區已有初步基礎,且背靠老解放區,可以及時得到人力物力支援,而渡江南進既無根據地依托,連續作戰將遇到很大困難,減員必大又無法得到補充。粟裕表示:“以上是職個人不成熟的意見,加以對政局方面情況了解太少,斗膽直呈,是否正確尚祈指示。”
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專門研究粟裕的電報后,一致同意粟裕的建議,并決定由粟裕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和代政治委員,從而拉開了中原會戰的序幕,并改變了中原戰局,對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