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感懷新四軍 > 蕩氣回腸抗日山
蕩氣回腸抗日山
作者:傅寧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01-12 瀏覽次數:7831
綠意初萌的早春時節,我和朋友來到連云港贛榆縣境內的抗日山。抬眼可見山頂上的紀念碑高聳入云,鋼槍、刺刀、炮彈、手榴彈的造型質樸威嚴。
綠意初萌的早春時節,我和朋友來到連云港贛榆縣境內的抗日山。抬眼可見山頂上的紀念碑高聳入云,鋼槍、刺刀、炮彈、手榴彈的造型質樸威嚴。之所以尤為珍貴,是因為它設計與鍛造在抗戰最艱難的歲月里,由這一帶的軍民一邊打仗一邊完成的。紀念館記載:抗日山始建于1941年7月,次年8月2日竣工,此后多次擴建與修繕。陵園墓區有751座烈士墓,安葬著800余位烈士忠骨,塔碑銘刻著3576位烈士的英名,既有新四軍、八路軍等中共抗日將士,又有參加中國抗戰的國際友人與國民黨愛國將領。
“捍國不惜身,偉名諸同志;寰宇播英名,千古傳青史。”朱德總司令悼詩鐫刻其間。聽黨史專家介紹:抗日山竣工日,贛榆全縣舉行民祭,四面八方百姓扶老攜幼潮水般涌來,給抗戰英靈送行,紀念碑前戰將云集,羅榮桓、黎玉、陳光、肖華、陳士榘等含淚祭陵。濱海區黨委書記兼政委符竹庭主祭。祭畢,符竹庭握著肖華的手囑托:“抗日山有我三千將士,我死請葬我于側。”
此后不到一年,符竹庭就又在此送別親愛的戰友。1943年春天,新四軍三師黨委遵照中央指示,派一批團以上干部組成干部隊到延安學習深造。赴延安學習的干部隊一行50余人,新四軍三師參謀長彭雄、旅長田守堯分別擔任正副隊長。3月17日,彭雄、田守堯率領干部隊,化裝乘船輾轉去延安。船行至連云港附近小沙東海域,突然遭遇日軍巡邏艇。彭雄等急中生智,誘敵上船檢查,把日本兵推到水中。雙方在海上血戰,從上午7時戰至晚上7時,一條木船抗擊三艘快艇,短槍手榴彈抗擊步槍機關槍,敵我各傷亡數十。危急時刻,傷員并排匍匐船頭,仍不放下手中的武器。日軍巡邏艇上時時傳來勸降聲,彭雄堅定地對干部隊的戰友說:“哪怕只剩一個人,也要打下去!”田守堯下令將攜帶的文件銷毀。大家互相鼓勵,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他們且行且打,船夫中彈犧牲。黃昏時分,日軍巡邏艇敗退。干部隊得以脫險,改在小沙東登岸。此時潮水猛漲,田守堯率眾人涉水上岸,不幸被海水吞沒。彭雄因傷勢嚴重,也壯烈犧牲。
年輕的共產黨員在抗日山祭奠烈士英靈
驚濤拍岸,大海嗚咽。彭雄是江西永新人,1929年在井岡山投奔中國工農紅軍,參加過兩萬五千里長征;1937年初,任紅四軍參謀長,后曾任紅一軍團七師師長,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六團參謀長,參加過平型關大戰。1938年1月,任八路軍路東支隊司令員,率部開辟魯南、魯西、魯西南抗日根據地。田守堯是安徽六安人,1931年參加新安集暴動,隨軍參加紅二十五軍西進陜甘“千里長征”,曾任第二二三團政委和第七十五師、第七師師長,參加了鄂豫皖反“圍剿”斗爭,在平型關大戰中身負重傷。皖南事變發生后,黃克誠所率八路軍第五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1941年2月,彭雄任新四軍第三師參謀長兼蘇北軍區參謀長。田守堯任新四軍第三師八旅旅長兼蘇北鹽阜軍分區司令員。他們是屢建戰功的著名抗日名將,年齡相近,犧牲時剛滿29歲。
舉行烈士紀念碑落成典禮前,新四軍三師師長黃克誠和副師長張愛萍寫了挽詞,高度評價彭雄、田守堯烈士的功績和品格。黃克誠的題詞是“: 彭雄、田守堯兩同志為我軍優秀的高級指揮員,對黨忠誠,作戰堅決勇敢,戰爭與工作經驗均極豐富。此次海上遇敵,奮勇指揮作戰壯烈犧牲,真是重大損失。……彭、田及遇難指戰員英勇果敢、頑強作戰的精神,永垂青史,作為后死者之模范。”張愛萍的題詞是“: 追悼彭、田同志,就要學習彭雄同志作戰的勇猛精神!就要學習田守堯同志為革命斗爭十余年的堅決精神!”
浙江省德清縣東風小學學用《鐵軍》
仍然是由符竹庭主祭。也許戰爭的嚴酷,早已讓他們錘煉了舍生忘死的意志。符竹庭15歲時就告別家人當了紅小鬼。隊伍開拔那天,雙目失明的奶奶拄著竹杖送出村口。穿上軍裝起始,符竹庭就發誓,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不惜犧牲。他曾跋涉兩萬五千里,也曾在平型關戰役中擔任主攻,身經百戰,有勇有謀。擔任濱海區政治主官后,符竹庭與軍區司令員陳士榘并肩與日偽軍作戰,在危難中壯大了濱海抗日根據地。他和陳士榘親率突擊隊攻堅,占領了日偽軍“蠶食”濱海區的前哨陣地贛榆城,生俘偽旅長以下官兵2000余人。延安《解放日報》重點報道“贛榆大捷”,稱為新四軍以極小代價換取極大勝利的成功范例。1943年11月26日,日偽軍慘敗后惱羞成怒,派兵偷襲濱海軍區機關駐地贛榆黑林鄉馬旦頭村。在與日軍援兵遭遇戰中,符竹庭身負重傷,流盡最后一滴血,犧牲時年僅31歲。
依據符竹庭生前的遺愿,他的遺骨安葬于抗日山上,與昔日戰友為鄰。山東軍區司令員羅榮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肖華為符竹庭題《挽詞》:“十六年的革命生活,未曾有一日放下殺敵武器,歷盡險山惡水,萬里長征,艱苦奮戰,堅持敵后,其忠于人民革命事業,彌久愈堅;果敢頑強,英勇壯烈;確是我黃帝子孫,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
一年半前符竹庭的鏗鏘誓言,猶在肖華的耳畔轟響,沒想到卻是一言成讖。符竹庭犧牲后,時任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的肖華千里奔喪,站在抗日山上熱淚奔涌,他為身先士卒為國捐軀的老戰友致悼詞:“紀念烈士,我們任務有三,第一報仇!第二報仇!第三報仇!”將軍的哀痛聲音令在場的軍民動容,山上山下激起了一片怒吼:“報仇!報仇!報仇!”
我默念著一個又一個英雄的名字。彭雄、田守堯、符竹庭……這些新四軍將領,這些前赴后繼、舍身取義的不朽英靈,犧牲時何等年輕,雖身經百戰,名揚八方,卻只有29歲、31歲,他們用鮮血與生命,譜寫了一曲蕩氣回腸的青春之歌!我在抗日山肅立,仿佛整齊響亮的吶喊仍在耳際繚繞,如地火噴涌,如波濤翻卷,至今能聽到那鏗鏘有力的歷史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