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傳承紅色圣火造福老區人民——記隨州市九口堰新四軍第五師紀念館館長顧世國
傳承紅色圣火造福老區人民——記隨州市九口堰新四軍第五師紀念館館長顧世國
作者:黨亞惠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02-23 瀏覽次數:7832
他曾是一位基層農村干部,用30年的時間將一個貧窮落后的村莊打造成了全國文明村;他是一位紅色文化的傳承者,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個共產黨員的職責;他心系群眾、無私奉獻,用真情實干收獲了群眾的信任和厚愛;他先后榮獲“中國好人”“湖北省荊楚楷模”等榮譽稱號。他就是現任隨州市九口堰新四軍第五師紀念館館長顧世國。
顧世國在李先念銅像廣場前留影
新四軍五師九口堰紀念館
他曾是一位基層農村干部,用30年的時間將一個貧窮落后的村莊打造成了全國文明村;他是一位紅色文化的傳承者,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個共產黨員的職責;他心系群眾、無私奉獻,用真情實干收獲了群眾的信任和厚愛;他先后榮獲“中國好人”“湖北省荊楚楷模”等榮譽稱號。他就是現任隨州市九口堰新四軍第五師紀念館館長顧世國。
巍巍白兆山,悠悠桃源河,在湖北隨州市隨南白兆山與桃源河水庫之間,坐落一個古老而文明的小鎮洛陽鎮。在洛陽鎮西南不到5公里處有一個曾為歷史留下濃墨重彩的小山村——九口堰村。新四軍第五師在此組建、壯大和發展。
1939年,李先念、陳少敏、任質斌、劉少卿等老一輩革命家率領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進駐九口堰地區。1941年2月,鄂豫挺進縱隊被改編為新四軍第五師,李先念為五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劉少卿為參謀長,任質斌為政治部主任。4月5日,五師整編工作就緒,李先念率新四軍第五師全體官兵在九口堰向全國通電就職。新四軍五師孤懸敵后,以九口堰為中心,披荊斬棘、浴血奮戰,創建了白兆山抗日根據地,為全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心系群眾贏民心
顧世國,1964年1月出生在離九口堰村不遠的龔店村,自幼家庭貧寒,父母雙目失明,兄弟姊妹5人,他排行老大。艱難的生活磨練了他不怕吃苦、勤勞、仗義公正的品性。讀書以后,他就刻苦學習,掌握知識,立志為老百姓服務。1981年顧世國中學畢業以后,選擇在洛陽鎮龔店村當農技員,帶領群眾種植雜交水稻,解決了農民吃飽肚子的問題。而后他相繼擔任了龔店村副主任、主任。他吃苦耐勞、不怕艱辛,他的辛勤付出,大伙看在眼里,記在心頭。2005年,顧世國當選為龔店村黨支部書記。作為一名基層農村干部,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帶領群眾共同致富,改變家鄉貧困落后的面貌。
顧世國頭腦靈活,愛學習,善于做群眾工作。2006年,顧世國提出“靠山活山,養山興山”的工作思路,在山上建“富民銀行”,在山下開“富民工廠”,在山里做“富民文章”,促進了集體增收、村民致富。龔店村依托重晶石礦資源,集體每年創收40余萬元。顧世國組織村民開挖山場8000余畝,辦起4個林場,種植板栗樹4萬余株,興建銀杏基地3個、茶園1個,又成立了綠茶專業合作社和銀杏葉銷售合作社,承包戶每年可收益120余萬元。2007年龔店村成功申辦“湖北省科普助力示范村”項目,促使食用菌產業全面開花,涌現出一批種植大戶。村里還成立采礦隊、汽車隊,就業的200余人年均收入近4萬元。村里的經濟活了,村民富了,顧世國繼續在“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上做文章,形成人人講文明、戶戶講和諧的良好局面。提起顧世國,龔店村的群眾無一不豎起大拇指,夸他是個“好人、能人,上哪找這樣的好書記啊!”
顧世國當基層農村干部,一干就是30年,他把青春和熱血都獻給了當地的老百姓,把心用在當地的發展上,把情留給了老百姓,一身清風正氣,從不沾集體任何便宜,他正是靠誠心、用愛心打動了當地的老百姓。在他的帶領下,龔店村從一個貧窮落后的村莊變成了“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顧世國出色的成績引起了上級領導的重視,2015年,市有關部門準備讓他擔任新四軍五師九口堰紀念館館長。從一個農村基層干部,化身為一個紅色紀念館的館長,這對他來說是人生的一大轉折。是去,還是留?顧世國心里矛盾,糾結。離開他傾心付出多年的龔店村,他有諸多不舍。但顧世國覺得,作為一個共產黨員,要胸懷高遠,要心裝全局,任何時候都要把黨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2015年12月5日,顧世國走馬上任了,他有了新的頭銜——隨州市新四軍五師九口堰紀念館館長。
九口堰紀念館外景
紅色文化傳承人
新四軍五師九口堰紀念館坐落于九口堰村,成立于1982年,是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政治部舊址。外部呈黑灰色,色調和諧淡雅,富有古韻。整個建筑為三進兩院,房屋共56間,土木結構,呈左右對稱格局。它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是一處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紀念館四周群山環抱,樹木郁郁蔥蔥。紀念館前方廣場上,立有一座李先念銅像。2016年在此基礎上擴建了新四軍五師紀念園,大大豐富了陳展內容,重點打造了廉政教育展廳,以生動的圖片和案例對黨員干部加強警示教育。
九口堰紀念館現已形成一館一園一烈士紀念碑及12處革命舊址群的綜合模式,占地面積200畝,目前已經成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及隨州市九口堰廉政教育基地。如今的九口堰紀念館呈現了一片紅紅火火的景象,在紀念館旁邊還辦起了名曰“新四軍五師食堂”的農家樂,將紅色文化和民宿文化有機結合,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打破了這個小山村的寧靜。
顧世國說:“2010年以來,九口堰紀念館由于受管理體制的制約房屋年久失修,內部損壞嚴重,門口環境破爛不堪。隨州市退休老干部、副市長李克申撿起了這個爛攤子,他四方求人、八方籌錢,在他的努力下總算保護住了九口堰紀念館主體,并準備規劃擴建新的設施,無奈老市長長期奔波,積勞成疾。我臨危受命,接過這一棒,來到紀念館擔任館長。老市長的精神感動了我,雖然面臨的困難很多,但我下決心一定要把紀念館扶持起來,把紅色文化傳承下去,讓當地的老百姓致富。”
顧世國上任以后,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籌劃紀念館的發展:
一是從頭學習,鉆研業務知識。他開著私家車,行程數萬里,走遍了豫、鄂、皖三省大部分的紅色紀念館、博物館,學習筆記達20萬字。
二是認真規劃,籌措經費,修繕場館,完善布展。他多次到政府、文物局層層匯報,八方求援,要求對紀念館進行修繕。2016年,他的誠意感動了曾都區區長,區政府撥款98萬元把李先念銅像廣場一步步建起來,后又得到省文物局的支持,撥款100萬元進行紀念館修繕。而后又籌措經費200多萬元,完成了紀念園的尾期工程。為了征集文物,他自駕車奔波于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等地,一共收集整理省級以上保護文物1300多件,使一個破舊的紀念館得以重煥生機。館內存放大量歷史圖片和文物,布展獨特,雕塑逼真,采用聲光電現代多媒體表現手法,生動記錄著新四軍五師的抗戰歷程,再現了當年的生活戰斗場景。顧世國上任3年來,共爭取資金達1000萬元,完善了新建園的建設布展工程,完成了老紀念館的修繕、布展、安防、消防工程,廣場建設工程五師兵工廠、被服廠、野戰醫院、邊區建設銀行、抗大十分校等12處革命舊址的恢復與保護工程。近來,為了挖掘新四軍的文化,顧世國帶領工人忙于修復開發羅什寺這個抗戰遺址。夏天指揮挖掘,一干就是20多天,皮膚曬得黝黑,有時中午就吃點方便面,喝點涼水,把胃也搞壞了。
三是靈活施教。顧世國采取請進館來學習和走出去教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現場教學、課堂教學、送教下鄉三種模式進行。現場教學由參觀者自己看,講解員陪同講解,每年接待參觀者將近60萬人。課堂教學由顧世國親自授課,講紅色的歷史文化,講我黨那段悲壯的戰斗歷程,來啟發黨員干部、軍人、學生愛國愛家愛生活。顧世國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特別愛學習,他講的內容通俗易懂,很接地氣,大家都愛聽,每年講課近150多場次。顧世國從小生活在農村,懂得農民的心聲,他善于用農民喜愛的語言進行教學,他說,“我把十九大精神,從嚴治黨等內容,都編成隨南順口溜的形式到全市各地區去演唱,這種接地氣的講法老百姓很愛聽。我自己開車,奔波在隨州大地上,三年間走遍了隨州所有市縣和大部分鄉鎮。一次下大雪,車翻倒在溝里,好在人沒有大礙。”
真情惠民助脫貧
不管走到哪,都要為老百姓做事,這是顧世國一貫的作風,敬業、奉獻已經在他心里深深扎下了根。他認為建館布展是為了傳承紅色文化,傳承紅色文化的最終目的是要提高老百姓的素質,帶動老區的經濟發展。
上任之初,紀念館門前破爛不堪,污水橫流,生活垃圾到處都是。要想富,首先要改變環境,才能吸引來游客。他挨家挨戶跟村民做思想工作,讓他們把紀念館前種的菜、搭的棚子,還有孫家大灣里已經圍了十多年的圍墻拆掉,把灣子里的房子重新裝修,統一顏色,并為灣子里配了一輛垃圾車,村民門前砌了花壇,徹底改變了紀念館門前的衛生環境,才有了今天整潔寬敞的銅像廣場。
2017年,顧世國又爭取到了80萬消防資金,利用紀念館建設消防工程的機會,實施了飲用水工程,為130多戶村民免費安裝了自來水,解決了老百姓吃水難的問題。
這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實施,從交通、水利、房屋、門前花壇、河流治理、農田調整,讓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實惠,改變了老區的面貌。
顧世國說,“近3年,九口堰的村民像換了個思想,自覺執行黨的方針政策,維護紀念館的各項建設,各項規章制度。紀念館門前干干凈凈的,沒有垃圾,老區人民的素質也有了很大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了,晚上,人們在銅像廣場前唱歌跳舞,精氣神提起來了,這讓老百姓真正意義上享受到了紅色老區的文化盛宴,心貼得更緊了。”環境好了,這里開農家樂的有20多戶。顧世國讓貧困的村民到館里當保潔員,讓有文化有素質的村民來館里當講解員。講解員孫麗平為人熱情開朗,她原本在外地工作,后來在顧館長的勸說下,放棄大城市的生活,回到村里工作,為傳承紅色文化做貢獻。她說,顧館長特別為員工著想,不僅為員工提供休息的地方,住所安裝了空調,還有人專門負責他們的飲食。
顧世國同時還兼任洛陽鎮鄉村振興辦主任,既要主持農村工作,又要傳承紅色文化,基本上沒有休息時間。用他的話說,傳承紅色文化的最終目的是紅色引領,綠色發展,真正意義上造福老區人民。只有認真、細心,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顧世國就是這樣的,對待任何工作都是全身心地付出,做到極致。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在中國大地上還有很多像他這樣默默無聞把心血奉獻給群眾、奉獻給社會的人,他們的行動不僅在造福一方,其道德風尚也在感染著周圍的人。從顧世國身上,我感受到了淳樸的人情,對故鄉的眷戀和熱愛,以及為傳承紅色文化奮斗不渝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