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伶官傳序》賞析
《伶官傳序》賞析
作者:葉舟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03-10 瀏覽次數:7830
本文作者是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時值北宋王朝社會矛盾日趨尖銳,政治上的弊端越來越嚴重,歐陽修等人力圖實行政治改革,卻接二連三地遭到當權派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歐陽修憂心忡忡,很擔心五代慘痛的歷史重演。歐陽修寫作此文,總結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諷諫北宋統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原文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1)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2)之將終也,以三矢(3)賜莊宗而告之曰:“梁(4),吾仇也;燕王(5),吾所立;契丹(6)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7)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8)。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9)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10)之。
方其系(11)燕父子以組,函(12)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13),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14)已滅,天下已定,一夫(15)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16)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17)?抑本其成敗之跡(18),而皆自于人歟?
《書》(19)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20)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21)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22),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3),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注釋
(1)伶(líng)官:宮廷中的樂官和授有官職的演戲藝人。原:推究,考查。莊宗:即后唐莊宗李存勖,李克用長子,于后梁龍德三年(公元923 年)稱帝,國號唐。同年滅后梁。同光四年(公元926 年),在兵變中被殺,在位僅三年。(2)晉王:即李存勖的父親李克用。因受唐王朝之召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被封晉王。(3)矢:箭。(4)梁:后梁太祖朱溫,原是黃巢部將,叛變歸唐,后封為梁王。(5)燕王:指盧龍節度使劉仁恭。其子劉守光,后被朱溫封為燕王。此處稱劉仁恭為燕王。(6)契丹:宋時北方的一個部族。(7)與:賜給。乃:你的。(8)廟:指宗廟,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此處專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廟”。(9)從事:原指州郡長官的僚屬,這里泛指一般幕僚隨從。少牢:用一豬一羊祭祀。(10)納之:把箭放好。(11)系:捆綁。組:繩索。(12)函:木匣。此處用作動詞,盛以木匣。(13)先王:指晉王李克用。(14)仇讎(chóu):仇敵。(15)一夫:指莊宗同光四年(公元926 年)發動貝州兵變的軍士皇甫暉。(16)誓天斷發:截發置地,向天發誓。(17)豈:難道。歟(yú):表疑問的語氣助詞。(18)抑:或者。本:考究。跡:事跡,道理。(19)《書》:《尚書》。(20)逸(yì)豫:安逸舒適。忘:亡。(21)舉:全、所有。(22)忽微:形容細小之事。忽是寸的十萬分之一,微是寸的百萬分之一。(23)溺:溺愛。
譯文
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命運,雖然說是天命,難道無關于人事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之國,他們卻都背叛晉國而歸順梁國。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憾。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莊宗接了箭,把它們收藏在祖廟里。此后只要莊宗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出那三支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國君臣的首級,進入祖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的意氣是多么驕盛啊。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個軍士發動兵變,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莊宗倉皇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要到哪里去。以至于莊宗對天發誓,割下頭發,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這又是多么衰頹啊。難道是因為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還是他的成功與失敗,都與人事相關呢?《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導致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
人生中的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中積淀下來的,人的智慧和勇氣常常被自己所溺愛的事物所困,難道只有寵愛伶人才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嗎?
感言
本文作者是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時值北宋王朝社會矛盾日趨尖銳,政治上的弊端越來越嚴重,歐陽修等人力圖實行政治改革,卻接二連三地遭到當權派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歐陽修憂心忡忡,很擔心五代慘痛的歷史重演。歐陽修寫作此文,總結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諷諫北宋統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歷史上的莊宗李存勖英武果斷,打仗時勇謀兼備,后來因寵幸伶人,國家由盛轉衰,歷史教訓十分深刻。作者認識到“人事”的重要性,先從王朝更迭的原因寫起,落筆有力,足警世人。莊宗從臨危受命,到打敗仇敵、志得意滿,再到身死國滅,作者用言簡意賅的文字營造出強烈的反差,這樣的對比給讀者的印象極為深刻。最終,作者道出自己的體會,“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從莊宗的盛衰史中,我們還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莊宗之所以“壯哉”,就是因為敵人的存在,逼迫他發憤努力,完成先王未竟的事業。當敵人被消滅后,天下平定,莊宗就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從此沉溺于聲色之中,最終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國家。早在戰國時期,孟子就曾說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個道理,古人早已知曉,但真正能做到的卻不多,所以在歷史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事件曾多次上演。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這是歐陽修在文章最后的總結。歐陽修寫作此文,并非就史論史,而是具有廣泛而現實的醒世意義。只可惜統治者也沒有吸取歷史教訓,積貧積弱的北宋王朝,最后因為不能自強,也落得個“身死國滅”。歷史就是這樣無情,也是這樣驚人地相似。
這樣的歷史教訓首先警示我們,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必須要有憂患意識。即便像莊宗這樣有智慧有勇氣的人,也會被自己沉迷的對象所困惑,所以為人須時時奮進,始終給自己留有壓力和動力,在生活中要力戒腐化享樂。尤其是在中國處在高速發展的今天,領導干部更要保持清醒頭腦,切不可在一片贊美中迷失方向。
其次,在新時代更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絕不能貪圖安逸,不思進取。艱苦奮斗是我黨的優良傳統。時代在前進,條件在改善,艱苦奮斗的精神永遠不會過時。只有自強不息,開拓創新,堅持辦事情要勤儉,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永葆黨員干部的政治本色,不重蹈歷史的覆轍。
再次,任何質變都是在量變到了一定階段才出現的。頑強的斗志和勤勉都曾使莊宗成功過,他最后卻死在自己寵幸的伶人手里。它警示后人,打倒自己的,往往就是自己本身的放縱。這些因素由小積大,由少積多,導致“最后一根稻草壓垮了一只牛”。因此,防微杜漸十分重要。只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