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別閱讀 > 懷念是一種痛——抗戰烈士唐堅遺著《隨安居文稿》出版記事
懷念是一種痛——抗戰烈士唐堅遺著《隨安居文稿》出版記事
作者:許仲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03-15 瀏覽次數:7829
2013年,唐正理先生決定把他的父親唐堅烈士的遺著整理出版,當我看到唐堅烈士的遺物——日志、作文、隨感等在眼前一一展現時,內心受到強烈地震動,那些泛黃的紙頁,力透紙背的文字,滿腔熱血的報國情懷,無不深深感動了我,這不僅是唐家的傳家之寶,也是家鄉乃至國家的珍貴文史資料。
2013年,唐正理先生決定把他的父親唐堅烈士的遺著整理出版,當我看到唐堅烈士的遺物——日志、作文、隨感等在眼前一一展現時,內心受到強烈地震動,那些泛黃的紙頁,力透紙背的文字,滿腔熱血的報國情懷,無不深深感動了我,這不僅是唐家的傳家之寶,也是家鄉乃至國家的珍貴文史資料。
唐正理因年歲已高,且患眼疾多年,便安排他的兒子、兒媳、孫子、孫女,全家一起上陣,終于完成了所有文稿的電腦錄入工作。
2014年8月中旬,唐正理之子唐文先生通過電子郵箱給我發來《隨安居文稿》的打包郵件,囑我寫一篇序,當我重新閱讀唐堅烈士的文稿全集時,再次被深深感動,多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落淚。面對曾經的一顆熱切跳動的心,面對烈士濃郁深厚的愛國愛鄉之情,對國破家損的描述,以及誓要把日寇趕出中國的吶喊,我被深深感染,心靈一次次接受洗禮。
“那里的人民整天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真是尋死不得,欲逃無門。我們是國家的一份子,同胞受到這種苦痛,就該設法來挽救才對。各位:前方雖有勇敢的將士,都在槍林彈雨中生活,都抱著視死如歸的決心和倭奴戰斗,但我們在后方也應做幾件支前工作”(《擬一抗戰演說詞》)。無論烈士唐堅在小學、中學讀書,還是到了抗大學習,他始終在思考如何報國,如何為國家作貢獻。“要有犧牲的精神,國家既到這樣的地步,現在已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階段,我們就不能再猶豫了,我們想既是生死關頭,我為國民的,更不應有偷生怕死的心,我們就應把4 萬萬的散沙般的同胞團結起來,拿著槍,持著刀,站在一條線上”(《國家危機中的青年》)。他在對戰事的評論中寫道:“又如這次日軍攻進宿遷,很有向東侵略的形勢,先是八十九軍把守,看看不行,忽然五十七軍開到后,敵人東來的念頭打消,并且退到數十里之外,使我們這里一帶的人民沒有受到危害”(《對于五十七軍的短評》)。
當他親眼看到從前線抬運回來的傷員時,戰爭無時不在刺痛他那顆年輕的心。“看他們的傷勢,真是淚從胸涌,有斷臂折骨的,有貫頰穿胸的,也有白布紗緊裹著頭顱的,繃帶緊綁著斷了的骨節,自然傷是劇烈的疼,從他們的表情、眼神,從他們的呼聲中可以看到、聽到,他們仍喊著雄壯呼號聲”(《游傷兵醫院記》)。他因此在內心埋下了“替你們報仇”的種子,立下了“我只有努力學習,時刻準備上前線”的誓言。“古語道:‘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這兩句話真可以做我們的標準”(《我的救國方法》)。這是唐堅烈士的愛國、救國標準,也是他踐行人生的諾言,他做到了,為了戰友,為了國家,他從容就義,死而無憾。烈士唐堅前輩的家國情懷,在文集中隨處可見。他掛念不能常回來看望的雙親,中秋月圓時節,他望月思親,也想到在前線戰斗的戰士,一個愛國愛家的熱血男兒形象一次次閃現在我們的眼前。“唉!我國東北的同胞和天天站在戰場上和日軍正在肉搏的將士們,他們很快樂的過著中秋節嗎?日軍晚上又來攻殺我們的北京城了,只聽呼喊聲喊殺聲,槍炮聲和饑民之啼哭聲,只殺得血如流水,這種的情景,映在我的腦中,我有多么難過啊!不覺得淚如雨一般的流下”(《中秋節的月夜》)。這是一顆具有何等的愛國心、報國情才能寫下的話語!身處那個時代的學子唐堅,是那么自然地把自己與國家聯系起來。
在唐堅烈士《怎樣應付現在的局勢》《為前方將士捐募寒衣啟》《希望》《社會的寫真》《我起來!……》等等作文、日記中,處處體現他對家國的熱愛、焦慮與掛念,一顆崇高的愛國報國之心躍然紙上。
唐正理校長是唐堅烈士唯一的兒子,唐堅烈士走向抗戰一線的時候,唐校長還在母親懷抱嗷嗷待哺。唐堅英勇就義時,唐校長只有4 歲,對烈士的記憶,除了父親的一張英俊的照片外,唐校長只能靠爺爺、奶奶與母親的回憶,以及后來聽烈士生前的戰友、上級領導的轉述。為了能夠知曉父親的更多消息,唐校長幾乎一輩子都在尋找,哪怕知道一點點不一樣的消息,也是如獲至寶。他先后到烈士父親就讀過的小學、中學以及抗大鹽城分校區,千方百計去父親學習與戰斗過的地方追尋父親當年的足跡,想象著親人曾經于此的矯健身影、音容笑貌,傾訴對親人的懷念與哀思,思親之情讓人動容。唐校長就是用這些碎片來拼湊自己的父親,從而讓自己無比崇敬的父親的形象更為豐滿起來。當我讀到記錄唐堅烈士“為掩護其他戰友撤退,他被日軍逮捕,經嚴刑拷打,只字未供,日軍殘忍地用刺刀割斷了他的喉管,壯烈犧牲,年僅23歲”的文字時,內心瞬間涌起的痛無以言表,那些崢嶸歲月,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唐堅烈士,多么讓人敬仰!
唐堅烈士生前在日記中記錄曾經生活過的家,“家庭住在泗陽第四區,王集鎮北,松張口鄉,村中有我一所茅舍‘隨安居’,北面有砂礓河,河內流水泊泊,村東有馬路一條,交通非常便利,村四周種著許多樹木,空氣很是新鮮”(《我的家庭》)。為繼承遺訓,傳承書香門第的教誨,唐正理校長于2012 年7 月把“隨安居”的匾額懸掛于新建的主屋門庭,成為愛園鎮松張村內一道鄉土文化的風景。2014 年2 月,“隨安居”被縣委宣傳部、縣文明辦、縣文廣局評為“書香家庭”。讓唐校長深感痛心的是,唐堅烈士的文稿曾經收藏在老屋的櫥柜里,因久未挪移,被老鼠啃破損壞,其中一冊幾乎完全被毀,另有一冊也有一半無法辨認,曾經順暢的字句,因被老鼠咬破紙頁,現已無法讀出,多成斷句,文集中存錄的部分被毀文字,經過唐校長仔細辨認與琢磨,根據原文意思重新補缺,即便如此,那些被損毀的文字仍是文集中留下的深深而永久的遺憾。
睹物思人,追憶無限。如今只有前輩的《隨安居文稿》留存于世,記錄著往昔,鞭策著后人。
在泗陽“愛園”烈士陵園里(1949年底,淮泗、泗沭、泗陽合并為泗陽縣,縣政府遷至眾興。為便利各界人士瞻仰先烈,1953年,“愛園”遷至泗陽縣治所在地,李一氓先生重新為愛園題寫園名),那些為國捐軀的烈士名單中,唐堅烈士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斯人遠逝,光照后代。先輩言行,吾輩謹記。
鏈接:唐堅,又名唐大如,唐大儒。江蘇泗陽人,1919年5月21日出生在松張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里。1941年春,經泗沭縣委介紹,到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鹽城分校學習,畢業后,分配在新四軍三師政治部工作。1943年秋,深入日偽盤據的李圩據點,做地下工作。由于叛徒出賣,行動暴露,唐堅為掩護其他6 位戰友安全撤離,被日軍逮捕,遭敵人割喉,壯烈犧牲,年僅2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