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老兵風采 > 綠樹植紅山 根脈永相連
綠樹植紅山 根脈永相連
作者:淮南市新四軍研究會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04-11 瀏覽次數:7835
淮南市與新四軍,是血脈相連的關系。淮南新四軍紀念林用青山、綠樹、紅碑,將血脈相連的關系生動固化,成為精神的高地,追思的平臺,紀念的載體,讓人看得見,觸得著,走得近,感得深。
淮南市與新四軍,是血脈相連的關系。淮南新四軍紀念林用青山、綠樹、紅碑,將血脈相連的關系生動固化,成為精神的高地,追思的平臺,紀念的載體,讓人看得見,觸得著,走得近,感得深。
16年來,淮南新四軍紀念林的規模越來越大,人氣越來越旺,知名度越來越廣,成為安徽省、淮南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領導干部黨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社會科學知識普及教育基地”,被國家林業局、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中國生態文化協會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還是安徽省紅色旅游景區之一。
有數十位新四軍老首長、老將軍不顧年老體弱,揮毫為淮南新四軍紀念林題詞。他們中有原國務委員張勁夫,原昆明軍區司令員張铚秀,原成都軍區政委萬海峰,原總后政委、時任中國新四軍研究會會長周克玉,原南京軍區政委傅奎清,原副總參謀長胡煒,原北京軍區司令員周衣冰,安徽省人大原主任王光宇等。
自2009年以來先后有張云逸、鄧子恢、譚震林、羅炳輝、高敬亭等新四軍將領的二代以及安徽省級領導黃巖、李世農、王光宇、鄭抱真、楊效椿的子女到淮南新四軍紀念林,為父輩的紀念樹培土、澆水,鞠躬致敬,拍照留念。
正是因為有新四軍紀念林,才讓新四軍老戰士以及他們的后代記住了淮南市;也正是因為成為以新四軍為主題的紅色紀念地,才讓淮南市的名片上多了一抹紅色,讓四面八方的人因為新四軍情緣而認識這座城市。
幾十年的奮戰和奮斗是“因”,新四軍紀念林是“果”,有因才有緣,有因才有果。
抗日的血流曾在這里奔涌
今天的淮南市以及周邊地區是新四軍曾經戰斗的地方。淮南煤礦是重要的煤炭產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上窯山,在1938年流淌著無數中國軍民的熱血,是中日軍隊反復爭奪的陣地,65年之后,這里興建了淮南新四軍紀念林。
1938年6月4日,日軍占領淮南。此前,共產黨人早已聚集到了淮南地區。1939年,蔡效唐被任命為新四軍淮上支隊支隊長,到八公山、蔡家崗等地開展抗日活動。1939年6月和1940年7月,彭雪楓部先后兩次進軍淮上,打擊日偽軍,開辟根據地。1940年7月后,鳳臺抗日根據地創建,鳳臺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今天淮南市所屬的鳳臺、壽縣地區,包括淮南煤礦,就在新四軍淮北、淮南兩塊抗日根據地之中。
曾擔任過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的聶皖輝撰文說:“1943年,淮南礦區先后有400多名礦工,參加了新四軍淮西獨立團,僅大通礦一次就有樊傳銀等100多名礦工沖出牢籠,連夜奔上舜耕山,加入新四軍,匯入抗日的鐵流。他們中有許勝傳營長等39名指戰員血灑疆場,為國捐軀,其英名永載淮南市烈士史冊。至今,在沿淮地區還仍然流傳著抗日英雄丁文山,帶領鳳臺縣抗日民主政府二區隊,抗擊日偽的故事;流傳著新四軍四支隊夜襲九龍崗,解救出100多名被關押的老百姓的故事。”(《豐碑頌》)新四軍二師淮西獨立團,還曾一舉攻克了楊公偽軍據點。
1950年,這塊匯聚了抗日血流的地方建市時以“淮南”命名,在名字上承襲了新四軍淮南抗日根據地的血脈,因這座城市和人民已經與新四軍融為一體。
新四軍的精華曾在這里集聚
1947年1月21日,新四軍番號撤銷,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戰斗仍在繼續。“1946年新四軍二師主力北撤后,國民黨反動派占領了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全境,實行白色恐怖。定(遠)鳳(陽)懷(遠)縣總隊總隊長孫傳家、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周衣冰奉命率領一支地方武裝,余健、吳濤、馬騫、宋乃冰、姚文玲、張劍鳴等組織的敵后武工隊,以及留守在壽縣、全椒縣的趙凱、王光前等同志,開展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1947年秋至1948年4月,鄭銳、韓融、蘇樺、羅平、陳振亞、楊效春、艾明山、王善甫等一大批黨政軍負責同志,陸續回到津浦路西,與在此堅持的孫傳家、周衣冰等匯合,加強了各級領導,經歷了立足、站穩、鞏固、發展等階段,最終奪取了勝利。”(《林濤軍魂》)
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各級黨組織對淮南煤礦尤為關注。“淮南礦區周邊黨組織,通過不同渠道,在淮南礦區上中層知名人士中大力宣傳黨的政策,積極開展統戰工作。”《中國共產黨淮南地方史》一書中,羅列出開展此項工作的就有三個地方的黨組織:以王釗為代表的豫皖蘇軍區六分區情報總站,以張劍鳴為代表的淮南路西工委,以朱懷明為代表的壽縣中共組織。他們分別從鳳臺縣、鳳陽山和壽縣,通過各種關系,開展統戰工作。特別是張劍鳴同志,深入虎穴,對大通地區上層人士倪榮仙和煤礦實力派人物胡衛中做教育爭取工作,要他們認清形勢,尋機立功。1948年底為煤礦免遭國民黨反動派炸毀,倪、胡是有功的。同時,中共淮南礦區黨支部也積極開展工作,成立了護礦隊,日夜守衛煤礦、電廠和工人居住區。
1949年元月17日,豫皖蘇軍區六分區十二團,在政委霍大儒、團長蔣翰卿的率領下,渡過淮河,宣告淮南礦區和淮南三鎮和平解放,淮南煤礦完整無損地回到人民手中。
無論是在鳳陽山堅持游擊戰爭的共產黨各級領導,還是做淮南煤礦統戰工作的共產黨人,他們都曾是新四軍隊伍中的一員將士。他們用新四軍精神,用新四軍意志,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頑強的斗爭,保衛著淮南煤礦。
在全國解放的新形勢下,大批曾經的新四軍將士被黨派到地方上工作。淮南建市之后的各級領導、主要負責同志也大都來自這支鐵軍,如:張愷帆、李任之、趙凱、段金波、封必琉、潘效安、丁繼哲、陳希、朱楊、王樂平、高曙等。
這批新四軍老戰士,把余生的精力、智慧和情感都獻給了淮南這塊熱土,把建設淮南當成和平年代新的征程,把鐵軍精神和作風帶到地方工作中并發揚光大,兢兢業業地為人民服務,嘔心瀝血地為城市謀發展,使淮南成為安徽省一個重要的工業城市。他們忘我的工作,艱苦樸素的創業精神被當今的人們深深懷念。
新四軍精神永放光芒
正因為淮南市與新四軍有如此深厚的情緣,1992年淮南市成立了新四軍研究會,這是一個學習、研究新四軍的光輝歷史,弘揚、傳承新四軍精神的社團組織。一批新四軍老戰士、老黨員本著“研究軍史,服務現實”的宗旨,發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優良傳統,做了許多有益于人民群眾和子孫后代的好事。
2002年10月15日,為紀念新四軍成立65周年,市新四軍研究會倡議興建新四軍紀念林。一位參與建林的老同志說:“健在的新四軍老戰士,是那場民族戰爭的直接參戰者又是幸存者。對于當年艱苦歲月軍民魚水般的關系,團結對敵的愛國熱情和不畏強敵、不怕困難、不怕犧牲、敢于勝利、可歌可泣的事跡,我們至今記憶猶新,深深懷念……我們理所當然地擔負弘揚新四軍精神的光榮任務。興建新四軍紀念林,既是永恒的紀念,又是以史教育后人。這是吾輩義不容辭的責任!”(《豐碑頌》)
倡議一經發出,就得到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劉兆福、蘇長運兩位年事已高、重病在身,一定讓家屬代自己捐款,說是新四軍老戰士的心意。遺憾的是,這兩位老人未能見到紀念林建成,但他們的赤誠之心,“化作了紀念林中的一塊無形的豐碑,永遠矗立在今人和后人的心中!”(《豐碑頌》)
淮南新四軍紀念林就是由這樣一顆顆赤誠之心發起、興建的。而今前來參觀紀念林的人,也都懷著一顆赤誠之心。一隊隊的青少年學生和機關干部,列隊站在“新四軍精神永放光芒”主碑下,舉起拳頭莊嚴宣誓,那是赤誠之心的相見和承諾,那是民族精神的傳遞和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