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老兵風采 > 烽火記憶——記抗戰老兵劉公能
烽火記憶——記抗戰老兵劉公能
作者:于和風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04-21 瀏覽次數:7828
在響水鎮南園村,我握住了抗戰老兵劉公能那雙筋骨依然硬朗的手。這雙手握過鋤頭,握過大刀,握過鋼槍,似乎每個關節都寫有故事。
在響水鎮南園村,我握住了抗戰老兵劉公能那雙筋骨依然硬朗的手。這雙手握過鋤頭,握過大刀,握過鋼槍,似乎每個關節都寫有故事。
穿越歲月風雨,1930年9月15日,劉公能出生在陳家港鎮一個農民家庭里。在他剛懂事的年齡,便親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暴行。
問他如何走上抗日道路?老人陷入回憶。他說,1939年春,日軍憑借軍艦、炮艇,強行從海上闖入灌河口,在小蟒牛登陸,侵占了陳家港,并沿灌河溯水西犯,當日又占領響水口和新安鎮。駐守陳家港、燕尾港、堆溝等地的國民黨軍隊聞風不戰而逃。從此響水地區的人民陷入了苦難的深淵。
日軍的燒光、殺光、搶光的“ 三光”政策,使百姓民不聊生。劉公能的父親靠做木匠活為生,經常被抓去“當公差”,不給錢還挨打,一家大小艱難度日。迫于生計,一家人南逃要飯,沿途乞討走到一個做鐵匠生意的親戚家,好心的親戚收留了他們,供他們稀飯充饑。次日千恩萬謝之后,一家人繼續沿路討飯,逃到張集區圩角鄉夾沖村王老莊,善良的村民王玉琢收留了他們全家。此時劉公能13歲,替王家放牛,混口飯吃。第二年,村干部看到他家的窘境,便推薦他去參軍。參軍那天,他胸戴大紅花,騎著小毛驢,鑼鼓喧天,由村干部送到大通口鐵水牛旁的區里。當時他被編在新四軍淮海獨立旅新兵連,集中訓練3個月后,調到響水,被編在新四軍三師八旅擔任通信員。
在響水口一帶的戰斗中,劉公能多次承擔“宣傳抗日、偵察敵情、站崗放哨送情報”等任務。當年通信工具簡陋且匱乏,作戰時,傳達任務主要靠通信員的雙腿。有很多通信員出去傳遞命令,再也沒有回來。而他憑借自己的機智勇敢,出色地完成一次又一次“送信”任務,受到部隊首長的夸獎。令老人引以自豪的是,在解放陳家港的一次偵察任務中,他和一位戰友去灌河邊偵察敵情,必須經過敵人封鎖線,且必被搜身,而他的戰友身上有槍,顯然不能前往。他自告奮勇,“我去,我去!”他沉著冷靜地走到日軍面前,“點頭哈腰”以示好,很快“蒙混過關”。完成偵察任務后,他迅速趕回把敵情報告部隊首長。1944年5月3日,在師長黃克誠、副師長張愛萍同志指揮下,八旅一舉攻克陳家港日偽軍據點,紅旗首揚陳家港。
1947年12月,在攻打伍佑戰斗中,劉公能曾在前線運送子彈,此次戰斗打的異常慘烈。老人回憶,20日,我軍部隊埋伏在現在的大中鎮、新豐鎮一線。伍佑鎮附近的東北角,串場河西岸的北部,只準進,不準出,把敵人引入包圍圈,進入口袋,扎緊口袋,機槍、手榴彈、大炮、肉搏,共殲滅國民黨軍隊近萬人,生擒少將副旅長張曉柳等。四晝夜連續作戰,冰天雪地、寒冷、饑餓,戰壕內積有三尺深水,結厚冰,也凍死凍傷不少戰士。戰后,參戰的十一縱隊、十二縱隊和地方部隊撤出戰場后,由地方政府、縣總隊和民工打掃戰場,劉公能也在其中。人們用擔架和船將2000多名烈士遺體集中到一個地方,挖五條大坑,平行東西向,深1米多,長50米,將烈士遺體用白布繞裹,或墊草席,或單體疊軀,坑塘滿了就堆高地面1米,再泥土覆蓋,成了“五條嶺”烈士墓。老人講述時曾一度哽咽。伍佑戰斗有詩云:“合葬疊軀成五嶺,無言名沒魂兩千。鹽南血戰滅萬敵,土墓群雄勝圣仙。震撼世人心靈栗,懷思燒紙漫天煙。箋函淚潤上書獻,夢念英忠情意牽。”
1949年后,老人轉入地方,參加經濟建設。組織上沒忘記他們,地方黨委、政府和省軍區、軍分區等領導經常登門拜訪,給老人送慰問金。他說:“我能活到今天,那是我萬幸,現在黨和政府關心,兒女也很孝順,所以我更要健健康康地活著,我要替那些沒有活下來的兄弟們好好享受現在的生活,等有一天見了面好好跟他們‘ 得瑟得瑟’!”在老人的笑談中,我們看到了他對生命的渴望,對生活的熱愛,對戰友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