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與人民兵工精神
新四軍與人民兵工精神
作者:張來林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06-13 瀏覽次數:7830
人民兵工精神的內核“把一切獻給黨”源自吳運鐸的自傳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
2016年,中組部出版發行《紅色基因》一書,首次將“把一切獻給黨”為內核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人民兵工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等并列為黨的偉大精神。
人民兵工精神的內核“把一切獻給黨”源自吳運鐸的自傳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全國特等勞模吳運鐸是新四軍兵工戰線上的杰出代表,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人民兵工精神躋身黨的偉大精神行列,新四軍軍工戰線上的工作則充分地體現了偉大的人民兵工精神。
愈挫愈奮三次白手起家
抗戰期間,新四軍的生存、發展環境異常艱苦,為解決武器、彈藥問題,新四軍經歷了“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到“沒有槍沒有炮,我們自己造”的轉變。
新四軍沒有任何軍工基礎,是標準的白手起家。閩北兵工廠是南方紅軍游擊隊留給新四軍的唯一兵工廠,有張昌龍、黃天仕、張元林、沈宗文等40余名技工,但生產規模小,存續時間也不長,發揮作用有限。1938年4月,當地修槍業主朱遵三帶著全部器材、工具和10余名工人,在軍部云嶺辦起修械所。后來軍部設法從上海買了少量設備,能仿制簡陋的步槍“漢陽造”。八路軍黃克誠部到蘇北,以繳獲的頑軍東坎修械所為基礎建了兵工廠,并組織沭陽馬廠鐵匠大量仿制“漢陽造”。皖南事變前,新四軍創辦了近20個修械所和兵工廠,主要有皖南軍部修械所及一、二、四、五、六支隊修械所,江南指揮部修械所,江北指揮部修械所,豫鄂獨立游擊支隊修械所等。
皖南事變后,軍部兵工廠設備全部丟失,軍工人員再次白手起家。軍部靠三師繳獲的東坎修械所、一師繳獲的曹甸修械所以及陳玉生起義部隊的手榴彈廠為基礎,重建軍部兵工廠,但也只能修理槍械和制造手榴彈、地雷等簡陋武器。
1941年春,新四軍四師在豫皖蘇邊區遭頑軍重創,軍工設備丟失殆盡,遂在淮南張樓莊第三次白手起家。兵工廠最初只能從事修理、制造大刀、手榴彈等武器。
1941年8月鹽城地區反掃蕩斗爭結束,軍工部決定分散軍工生產,將人員、設備分散給一、二、三師。如吳運鐸在小朱莊茅屋里創辦二師子彈廠,員工是5名工人、2 名戰士,設備是一部皮帶車床、兩把老虎鉗、一臺手搖鉆,克服重重困難后能生產復裝子彈。
開拓進取努力改善條件
支撐新四軍兵工事業的是數量不多的技術工人。中學生李仲麟在教會學校開過車床,就被彭雪楓作為特殊人才留下,并委以重任到洪澤湖南岸的張樓莊創辦四師兵工廠。吳運鐸原本是普通工人,因善于學習,在軍部兵工廠學會了制造槍支和子彈。1941年9月,他任二師子彈廠廠長,帶領大家自制了多種土設備,成功建起了年產60萬發子彈的子彈廠,并排除重重困難,研制出射程超遠的槍榴彈和殺傷力大的平射炮。
鑒于兵工技術人才稀缺,新四軍通過地下黨動員上海造船廠朱榮生率數以千計的技術工人及徐麗森、胡序同、俞啟英等中學生到新四軍根據地,不少人逐步成長為軍工人員,初步緩解了人才荒局面。后來,軍部又安排抗大學員、江淮大學學生充實到各兵工廠,才逐步使新四軍軍工事業有了起色。
新四軍兵工廠中,大學畢業生只有韓振紀,大學肄業生有一師程望、三師田汝孚和喬堅(后轉七師)、六師王新民(后轉二師)等,但技術人員依舊靠艱苦奮斗,攻堅克難。喬堅在七師兵工廠反復試驗,終于找到硫磺與硝酸的合理配比,成功解決了子彈射擊精度問題。他自制雷管,試制調整材料結構和翻砂質量,提高了手榴彈的殺傷力。在他帶領下,七師兵工廠仿制出卡賓槍,研制出迫擊炮,改裝過飛機機關槍。一師的程望將繳獲的擲彈筒改造成平射、曲射兩用炮,并大量生產,為車橋戰役的勝利作出了貢獻。田汝孚在三師兵工廠研制出能穿甲的平射炮。
江南新四軍挖出一根銹跡斑斑的七五毫米炮管,輾轉送到了四師兵工廠廠長李仲麟手里。李仲麟帶領軍工人員靠一本閻錫山兵工廠的山炮《使用維修規程》,充分發揮廣大員工的智慧,用三個月時間為大炮配齊零部件,修復了炮身,使之成為四師的攻堅利器,在張樓等戰斗中大顯神威。
皖南事變后,新軍部及一、二、三、六、七師先后在上海設立地下兵站,如大成公司、益友社、協泰商行、三五鐘表廠等。軍工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大批采購被日軍禁運的軍需、衛生、軍工原材料、機器、工具及配件等物資,通過秘密交通線運回華中根據地,大大增強了新四軍兵工廠的制造能力。
沭陽馬廠能工巧匠有仿造“漢陽造”步槍的傳統,新四軍三師將他們組織起來成立鐵工會,自制土設備,幾年間共生產出7000多支步槍(又稱馬廠造)。1942年,三師組織馬廠鐵工會克服困難,成功仿制出20多支捷克式輕機槍。
無私奉獻軍工人員熱忱報國
新四軍軍工戰線條件異常艱苦,但軍工人員沒有在困難面前止步。明知搞軍工試驗隨時有生命危險,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抗戰”“一切為了勝利”口號鼓舞下,新四軍軍工人員自制土設備,自創土辦法、自備土材料,每天工作十多小時,不少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42年8月,二師軍工部長吳師孟積勞成疾去世,年僅43歲。職中畢業的吳屏周曾任二師軍工部政委,抗戰勝利后與吳運鐸一起奉命到大連創辦新兵工廠,在一次試驗中炮彈爆炸,吳屏周犧牲,吳運鐸負傷。
吳運鐸說:“只要我活著一天,我一定為黨為人民工作一天。”吳運鐸是工人出身,缺少系統理論支撐。為了制造武器彈藥,吳運鐸三次負傷,炸瞎了左眼,炸傷了左手四根手指,炸傷了右腿,但他堅定地說:“雖然我已經殘廢了,我也不怕,失去了這只手,我還有那只手,丟掉了這只眼,我還有那只眼,不能做這個,我還能做那個。”經過頑強拼搏,吳運鐸等終于為新四軍生產出榴彈和平射炮等,自己也成為戰火中成長起來的武器專家。
新四軍軍工人員在無人才、無設備、無技術的“三無”條件下,靠著不怕死的頑強意志和拼搏奮進精神,為新四軍各師源源不斷地提供了槍支彈藥。
偉大的人民軍工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