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聞動態 > 紅色沃土出英雄 紅色基因永流傳——訪鹽城市大豐區西團籍新四軍老戰士周長根
紅色沃土出英雄 紅色基因永流傳——訪鹽城市大豐區西團籍新四軍老戰士周長根
作者:吳耀庭 曹徵華 孫加永 責任編輯:姚云炤 孫加永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2-07-05 瀏覽次數:7893
鹽城市大豐區西團鎮有一個在全國聞名遐邇的中國拋丸機產業,該鎮是著名的“中國產業名鎮”,也是著名的“中國拋丸機之鄉”,還是江蘇省著名的“創新型鄉鎮”,鎮上有一定規模的拋丸機企業300余家,有配套拋丸機產業的小企業400余家,從事拋丸機行業人員達數千人,有全國拋丸機行業40%左右的市場份額。在2021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中,西團鎮名列全國千強鎮第681位。近期,這個著名的拋丸機產業集群要打造一個博物館,大豐區紅色資源保護與發展協會成了拋丸機博物館的創建執行人,工作人員在展館布置的前期調查中,得知這個產業的發展得益于家鄉一名新四軍老戰士周長根的幫助,在他的引薦下,西團鎮(原來是大龍鄉,2001年鄉鎮區劃調整時與西團鎮合并,組建了新的西團鎮)的鑄造機械總廠及拋丸機葉輪廠應運而生,后來不斷發展壯大,貧瘠的紅色老區西團才成就了拋丸機機械工業這個獨特的產業。為了摸清拋丸機產業的發展脈絡,大豐紅色資源保護與發展協會會長曹驊率監事長劉森、秘書長陶愛和、理事吳耀庭一行4人,展開了巡訪新四軍老戰士之旅。我們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1周年前夕,專程從江蘇鹽城的大豐區驅車數百公里,趕赴龍城常州,在武進鼎武醫院,在武進黨史辦陳罡、醫院院長金荷娣,以及周老的文字助手陸新民、攝影助手鄒慶華等陪同下,拜會了96歲高齡的新四軍老戰士周長根,了解了他光輝的戰斗歷程以及幫助家鄉發展的脈絡和傳承紅色基因的故事,年近百歲的新四軍老戰士精神籰爍,愉快地接受了我們的專訪,7月2日,鹽城大豐電視臺播發了《區紅色資源保護與發展協會赴常州慰問大豐籍新四軍老兵》的新聞。
現齡96歲的新四軍老戰士周長根近影
海鹽之鄉,抗戰峰火
關于新四軍老戰士周長根的報道不少,有些還是著名的刊物,如《鐵軍》《大江南北》等,對于老英雄的報道中,有些說他是東臺人,有的說他是大豐人,到底哪里人呢?筆者為給大家一個明白賬,只好從故紙堆里做些詳細考證。周長根的家鄉東窯村,現在叫鹽城市大豐區西團鎮趙場村,該村由于地處五十里河北岸,歷史上屬于白駒場的屬地,后來由于與北部的其它12個大隊共同組成了大龍人民公社(大龍鄉),因處于現在西團鎮的西部地區,故又稱為大龍地區,周長根弟弟家的孩子現年60歲周小金現在仍然生活在這里。
歷史上,鹽城市東部沿海地區屬于鹽場,這些鹽場在歷史上明清時代稱之為淮南中十場;大豐境內的鹽場共有草堰場、丁溪場、小海場、白駒場、劉莊場5個鹽場。
元代時,鹽城市大豐區西團鎮境域東部地區隸屬泰州海陵縣草堰場;西部大龍地區,北半部屬劉莊場,南半部白駒場,均隸屬揚州府興化縣。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設兩淮鹽運司泰州分司,始駐泰州,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移駐東臺。現在的鹽城市大豐區西團鎮東部西團地區歷史上屬草堰場,西部大龍地區歷史上屬于白駒場和劉莊場。草堰場、白駒場、劉莊場的鹽政歸泰州分司管轄,行政上屬于揚州府泰州東西鄉三十五都。
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稍前,朝廷曾將白駒場、劉莊場的管轄權從泰州劃歸淮安府鹽城縣,不久,又從鹽城縣劃歸揚州府興化縣。
清乾隆元年(1736年)復改屬泰州分司,并將白駒場并入草堰場。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劉莊場并入草堰場。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泰州東部析置東臺縣,草堰場的地方行政改屬東臺縣。西團鎮東部西團地區的鹽務與地方行政隸屬東臺縣草堰場,而西團鎮西部大龍地區的白駒場、劉莊場的地方行政則隸屬于興化縣。
民國初年,西團鎮東部西團地區(草堰場)屬東臺縣第九區,西部大龍地區(原白駒場、原劉莊場)的地方行政則隸屬于興化縣第六區管轄。本文主人公周長根于1927年出生于原屬于白駒場的地面,后來稱為東窯村(現名西團鎮趙場村),他出生時隸屬于興化縣第六區。
民國29年(1940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與新四軍在白駒獅子口會師后,建立了東臺縣抗日民主政府,現在的鹽城市大豐區西團鎮一帶開始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爭歷史,而西團鎮東部的西團地區和西部的大龍地區隸屬不變。
民國30年(1941年)5月,東臺縣民主政府將東臺縣第九區劃分為小海區、墾區、西渣區、西團鎮東部的西團地區隸屬東臺縣小海區。西部的大龍地區隸屬興化縣堤東區。7月,日偽軍向鹽阜區大掃蕩,臺北地區(東臺縣北部地區)淪陷。10月,東臺縣民主政府于原第九區設置臺北行署(縣政權機構的雛形,代替東臺縣政府行使該地區的行政領導權)。西團鎮東部的西團地區隸屬臺北縣小海區,西部的大龍地區隸屬不變。此時,本文主人公周長根年方15虛歲,還是一個少年,顯然,這個時候他的家鄉已不屬于東臺縣了。
臺北地區處于蘇中抗日根據地后方,北接鹽阜區。因日偽在南邊建立東(臺)潘(?)公路封鎖線,將臺南與臺北隔開,為便于開展對敵斗爭,蘇中區黨委決定,臺北地區與東臺縣分治,于1942年5月,建立中共臺北縣委,轄小海、墾區、西渣、川港、沈灶五個區委。8月建立臺北縣(大豐縣、市、區的前身)政府,并相繼建立了臺北獨立團、臺北縣參政會。
這是臺北縣第一次置縣,今西團鎮西部的大龍境域均隸屬于臺北縣堤東區。此時,本文主人公周長根年方16虛歲,正是這一年起,他在黨組織的引導下,開始為革命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民國33年(1944年)春,蘇中的抗日斗爭由相持階段轉入局部反攻,根據黨中央關于抽調主力部隊和干部去江南向敵人后方進攻、發展和擴大抗日根據地的指示,11月份撤銷臺北縣。這一年,本文主人公周長根正式參加革命工作,成為一名革命者。
民國34年(1945年)9月,蘇中主力部隊在東臺縣獨立團配合下,消滅了盤踞在大中集、新豐集的谷振之偽軍,贏得了縣境抗日斗爭的最后勝利。大中集解放后,為了發展棉花生產,蘇中區黨委決定,將墾區從東臺縣劃出,建立蘇中行署大中特區公署(縣級),黨內建立特區工委,直屬蘇中區黨委領導。特區管轄大中、新豐等14個鄉鎮。11月,根據蘇中區黨委決定,撤銷大中特區,重新建立臺北縣。11月底,建立中共臺北縣委,12月建立臺北縣政府,并建立了臺北縣臨時參議會、臺北縣警衛團。臺北縣下轄墾南、墾北、西團、小海、濱海、堤東、白駒、草堰等8個區和大中鎮。參加工作時周長根在堤東區,故他屬于臺北縣,即后來的大豐縣(市、區)人。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臺北縣管轄大中、墾南、墾北、西團,小海、沈灶、川港、川東、萬盈、堤東、白駒,草堰等12個行政區。臺北縣因與臺灣省臺北市、臺北縣(今新北市)重名,1951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更名為大豐縣。1996年8月撤銷大豐縣,設立大豐市;2015年8月撤銷大豐市,設立大豐區。本文的主人公周長根老人,出生處理屬當今的大豐。
周長根(右二)撞響和平祈福鐘
大姐引導,英雄少年
周長根,男,1927年農歷10月29日,他出生于泰州市興化縣第六區東窯鄉大東河村(現屬鹽城市大豐區西團鎮西部的大龍地區)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今年已經96歲高齡。在常州市武進鼎武醫院,老人講述了他參加革命的一些經歷。
周長根從小喜愛讀書,但那時家里太窮了,靠做工為生的父母雖然生活艱難,但仍供給他讀起了“半耕半讀”私塾,從7歲到15歲,有錢了就去讀書,繳不起學費了就回家種田。
1940年10月,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東進取得了黃橋決戰的勝利。蘇北國民黨反動頑固派的主力軍隊被消滅,政權瓦解,東臺、鹽城、阜寧大片土地解放,新四軍八路軍在白駒獅子口會師。1941年春,中共興化縣委派朱光、黃克明等來西團鎮西部的大龍地區當時叫義教鄉一帶開辟根據地,秘密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6月20日,大龍地區第一個黨支部義教鄉黨支部成立。1943年,黃浦鄉建立了黨支部,當時周長根的家東窯鄉大東河村就隸屬于中共領導黃浦鄉。新四軍來到周長根的家鄉,宣傳抗日,組織抗日,16歲的周長根已不再上學,他接受新四軍的教育,當上了東窯鄉大東河村的兒童團團長,帶領村里的幾十個兒童團員,常常肩扛木棍,學唱革命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給新四軍站崗放哨。當年底,從老家南京來的中共女黨員姚仲仁,被黨組織調到堤東區黃浦鄉工作。
姚仲仁出生于南京市中華門內邊營仁厚里一號,是姚崇山、于自芳夫婦的長女。她1931年畢業于南京武定門小學,考入市立第一女中。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后,南京吃緊,姚仲仁一家逃難于揚州。1941年春,姚仲仁經地下黨介紹來東臺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初,姚仲仁在西渣區做民運工作。姚仲仁所到的黃浦鄉,地處三十里河南,五十里河北地段,四面臨敵,環境惡劣。但黃浦鄉指導員姚仲仁毫不畏懼,在周長根心目中,這個大眼睛、齊耳短發、20來歲的蘇南美女,風風火火,她一到黃浦鄉,就扎根于群眾之中,著布衣、穿草鞋,睡地鋪,吃粗飯,找“小戶”,鉆茅屋,訪貧苦,講抗日,談統戰,搞斗爭,密切聯系群眾,宣傳發動組織群眾,建立起工抗會、農抗會、婦抗會,和當地青年陳金南等一起積極開展“二五減租”運動。
周長根說:“姚仲仁待人和藹可親,像一個大姐姐一樣關心我,她向我介紹共產黨是真正為民族、為百姓辦實事的,鼓勵我要以實際行動爭取早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4年10月,姚仲仁介紹周長根到臺北縣(現在大豐縣)大橋口的鹽墾中學訓練班學習。鹽墾中學校長孫慰民,這個訓練班共有450多名學員,他們在訓練班里學習政治、文化、軍事。在這所訓練班里,周長根聽到了校領導給他們介紹的國際反法西斯戰場形勢,告訴大家,中國的抗戰正處在最艱苦、最激烈的相持階段,要樹立信心,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早日把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趕出去。還叫我們學黨史,學唱革命歌曲,學習如何宣傳群眾發動群眾等。
周長根所學習的鹽墾中學訓練班本來是要辦半年的,由于蘇中的抗日斗爭由相持階段轉入局部反攻,因為形勢發展,急需用人,訓練班3個月就結束了。1945年1月,周長根被分配到臺北縣堤東區當辦事員,后來當司務長。
周長根清楚地記得,他到堤東區報到的第一天,堤東區區長茅林熱情地與他握手,并說道“你們青年人有朝氣,有干勁,歡迎你們參加到革命隊伍中來,抗戰需要你們青年人,抗戰勝利后,建設國家也需要你們青年人!”周長根暗下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努力工作。
面臨失敗的日偽軍作垂死掙扎,對我根據地抓緊“掃蕩”。1945年農歷三月(4月16日),中共堤東區委得到情報,說是白駒偽軍要下鄉襲擊區政府機關。根據這一情況,區委作出決定:區游擊連除留一個班警衛機關外,其余全部埋伏于白駒附近的東側,以伏擊來犯之敵。區政府機關轉移到黃浦鄉西南角的陳家墩子(現屬黃浦村)繼續開會。深夜散會后,分三處過宿,姚仲仁住在陳文則家。區游擊連則駐扎在區政府西邊十多里路遠的馬家舍。翌日清晨,狡猾的敵人取途馬垛偷襲我區政府機關,先俘哨兵,再包圍陳家宅,但不敢進屋,一邊在門外鳴槍、嚎叫著要屋內的人“投降”,一邊點火燒房子。此刻,姚仲仁機智勇敢,沉著應付,先藏好隨身的公文包,后的攙著陳文則的小兒子陳鶴友走出門來,敵人一把抓住她,問道:“你是什么人?”“我是他的嫂子。”姚仲仁不慌不忙地指著12歲的小陳回答。可是,叛徒、偽鄉長楊開德認出她就是姚仲仁,便象惡狼一樣朝她撲過來,聲嘶力竭地吼叫“快說,快說,還有干部在哪里?”姚仲仁昂首怒目,默不作聲。敵人又暴跳狂吼:“你想不想活,想活就快說!”姚仲仁依然橫眉冷對。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姚仲仁不為所動,大罵道:“小日本的日子已經不長了,看你們這些賣國求榮的狗漢奸還能逞兇幾時?”姚仲仁大義凜然,拒不投降,當場被窮兇極惡的偽軍殺害。
被周長根稱為大姐的姚仲仁犧牲當晚,周長根和民政股長練文根(東臺弶港人,共產黨員,大豐縣黨組織史中記述其在1946.12-1947.4間曾任濱海區政府,即川港區政府副區長),同住在村子南邊一戶農民家中。那天他們聽到外邊槍聲,知道偽軍已封鎖了大門,周長根一邊大聲叫練文根注意,一面趕緊從窗戶跳了出來,又把練文根拉上窗口,幫助他也跳了出來。他們倆人向東突圍,東邊不遠處就是南北向一條很寬很深的水溝,游過了水溝,也就安全了。住在村子東邊一戶農民家中的區長茅林和副區長楊易林也安全地突圍了。
引導周長根參加革命工作的大姐姚仲仁英勇犧牲后,大家化悲痛為力量,與日偽軍進行了更堅決的斗爭。姚仲仁英勇奮斗的精神給了周長根極大的鼓舞,他多次向組織表決心,要為姚指導員報仇,要上前線殺敵人,由于周長根有上過幾年私塾學校的底子,于是周長根被上級編入臺北縣獨立團堤東區游擊連,擔任文書職務。
《中國共產黨江蘇省大豐縣組織史資料》(1927-1987)中有兩段關于周長根情況的記述,可以作為他在那一個時段艱苦卓絕戰斗生涯的歷史佐證。其一,1945年12月至1949年9月間,臺北縣于1945年12月,劃建墾北區,轄二卯酉河南恒泰鄉、二卯酉河北轄新豐、阜裕、同德、益豐、樂仁、時年、烈士、朝榮、豐余、下明等10鄉鎮。經多次劃分撤并,至1949年9月,墾北區轄新豐,裕豐、同豐、益豐、樂豐、仁豐、時年、烈士、忠耀、裕西、朝榮、天北、豐余、下明等14鄉鎮。區黨政機關駐新豐鎮,敵占領期間移至鄉下打游擊。其間,在1946年7月至1946年9月,周長根任墾北區游擊連副指導員。其二,1945年12月,在縣境西南部建立草堰區。南以丁溪河、車路河與東臺縣為鄰,北以五十里河、蕩河與白駒區接壤,東以七總界溝、二十八總溝與小海區毗鄰,西以橫徑河與興化縣交界。建區時,轄原小海區的草堰鎮、丁溪鎮、浦東鄉、三吳鄉、六合鄉、合興鄉;原興化縣合塔圩地區的萬壽、新成、新建、蘇太、豐樂(原韓張)鄉和戴窯鎮。草堰區范圍較大,為便于土地改革,1946年6月,將川心河以西、蕩河以南地區劃建戴窯區。川心河東、串場河以西的萬壽、新成鄉仍屬草堰區管轄。1946年12月,串場河以西地區劃屬興化縣,同時從小海區劃進三渣、則仁、榮華、聯合鄉。1947年1月,從西團區劃進黃浦、新港鄉;從白駒區劃進沿堤、幸福鄉。3月將黃浦、新港、沿堤鄉劃給西團區管轄。1948年6月,幸福鄉劃屬白駒區。經多次撤并與劃小鄉,至1949年9月,草堰區轄草堰、三吳、浦東、堰東、吉康、裕昌、六合、東陳、雙港、唐堯、湯銘、合興、新周、聯合、新陳、三渣、則仁、洋港等18鄉鎮。其間,周長根于1947年4月至1948年5月,擔任草堰區游擊連指導員。1948年10月,草堰游擊連上升為蘇中一分區部隊,從此,周長根隨部隊一起度過了數十年的崢嶸歲月。
周長根(中)于2022年7月1日在常州熱情接待了大豐紅色資源保護與發展協會的部分成員
血火洗禮,出生入死
周長根從戎參軍后,所打的第一仗他至今還記憶猶新。1945年4月的一天,堤東區游擊連在現在大豐縣(市,區)境內的白駒三里窯、五里墳處伏擊“掃蕩”的日偽軍。
周長根說:“戰友們十分關心我,說我年紀最小,讓我跟在他們后面。我不服氣,就說,到了戰場,我也是個戰士。”戰斗打響后,鬼子和偽軍的機關槍子彈象雨點一樣的向我方陣地掃射。周老介紹道,堤東游擊連,說是一個連,其實只有兩個排,50多個人。武器與日偽軍懸殊太大,都是些“老套筒”,而且一個戰士只有幾發子彈。周長根也學著其他戰友的動作、裝彈、瞄準、扣板機,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周長根的槍里5發子彈中,竟有兩發是啞彈,根本打不響。
在部隊,天天晚上要行軍,至少80里,到宿營地要向老百姓借門板,鋪上稻草睡覺。早上起來后,要把稻草還回去,門板裝好。有時候,老百姓家的水缸沒水了,他們就幫著挑水,還幫著打掃衛生。
周長根介紹,本來那天游擊連得到的情報是:鬼子、偽軍不多。哪知,這次鬼子有一個小隊,20多人,偽軍有一個中隊,40多人,遭到游擊連伏擊后敵人還有增兵的跡象。在打退了敵人一次次沖鋒后,游擊連曹連長(查《中共大豐縣組織史資料》此時段堤東區游擊連連長為曹正桐)、陶指導員(查《中共大豐縣組織史資料》此時段堤東區游擊連指導員為陶毅)果斷下達撤退命令,周長根跟著戰友們一邊打一邊撤。此仗他們沒有一個人犧牲,只有五六個負傷,既保全了有生力量,也狠狠打擊了日偽軍的囂張氣焰。
戰斗結束后,曹連長笑著逗周長根說:“小周,你打了幾發子彈?打死了幾個鬼子?”周長根5發子彈中因有2個啞彈,另3發打了個光頭,他紅著臉不知如何回答。曹連長說:“在戰場上要沉著冷靜,開槍射擊,最重要的是要看準目標。”于是手把手地教導周長根如何舉槍,如何瞄準,如何射擊。連長后來就叫大家唱《游擊隊之歌》:“每一顆子彈都要消滅一個敵人。”從此,周長根便知道了,不能亂放槍,要節約子彈。
此后,周長根又多次參加戰斗,有時候,連續打仗、行軍,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有時候,夜間發現敵情,就會馬上投入戰斗。
眾所周知,在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也經歷了若干戰爭,同樣是中國的國防力量,戰時也被編入了國民革命軍(國軍)的戰斗序列。而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后,蔣介石卻下了命令,不準我軍接受日軍投降,完全是蠻不講理。周長根和他的戰友們堅決執行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敵人不投降,就堅決消滅它!”8月15日當晚,臺北縣獨立團包圍了盤踞在東臺縣富安鎮的偽軍。平時為虎作倀的偽軍被我軍打得驚慌失措,哭天叫地。戰斗打了一夜,偽軍四散逃跑,我軍進入富安鎮,受到老百姓歡迎。周長根他們所在的部隊指戰員來不及休整,又發揚連續作戰、頑強攻堅的精神,投入了打東臺、打興化、打如皋、打鹽城的戰斗,當初殺害引導周長根走上革命路引路大姐姚仲仁的偽班長也被戰友們擊斃。9月13日,臺北獨立團和東臺獨立團一起消滅了大中集的偽軍,擊斃偽旅長谷振之,生俘偽參謀長吳瑛以及1500余人。而后,周長根所在的團又馬不停蹄急行軍,圍攻鹽城南伍佑鎮的偽軍。經過頑強戰斗,我軍終于擊潰偽軍,解放了伍佑。后來,周長根隨20軍參加過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他多處和負傷,至今肺部還有彈片,榮立二等功。
采訪中,周長根老人說到王必成攻打南陽鎮,犧牲了不少人。王必成是二旅旅長,新四軍進攻時,是裹著棉衣,推著大桌子往前移動,攻雕堡的,死了不少人。查《大豐市志》,二旅王必成部攻打的是裕華攻堅戰。民國30年(1941年)7月20日,侵華日軍調集萬余兵力對鹽阜地區進行大掃蕩,在侵占新四軍軍部所在地鹽城的同時,占領了臺北地區的白駒、劉莊、大中集、裕華等地,而裕華的南邊正是南陽鎮。裕華鎮地處蘇中和蘇北抗日根據地的交通要道。民國30年(1941年)8月13日,日軍在對蘇中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的同時,實施對蘇中地區和蘇北地區的分割封鎖。為粉碎敵人的陰謀,打通蘇中和蘇北抗日根據地的交通聯系,新四軍一師二旅決定強攻裕華日軍據點。裕華駐日軍一小分隊20余人,駐偽軍三十五師趙軍山部一個中隊100人,工事堅固,易守難攻。8月15日晚,新四軍主攻部隊二旅四團一部,分別從沈灶和鹽城大佑公司奔襲裕華日軍據點。首先完成對敵據點包圍和打援埋伏的任務。由二旅司令員王必成、政委劉培善擔任總指揮,四團團長劉別生和政委郭猛為直接指揮。入夜,四團特務連首先向偽軍陣地發起攻勢,戰斗十分激烈,一直打到天亮,多次沖鋒均未成功。駐大中集的日偽軍得悉裕華告急,連夜分水陸兩路出兵撲救,行至大中集東七里半便遭新四軍阻擊,先后三次增援,敵偽終未能突破阻擊前進一步。16日晚9點多,新四軍發起總攻。一面從壩口向敵人直接沖鋒,一面用方桌上蒙濕棉被泅水接近碉堡。一連連長首先到達敵堡腳下,拉響身上的成串手榴彈,一聲巨響,火光沖天,全體指戰員沖向火海,至17日凌晨,戰斗結束,全殲日軍。裕華一戰,殲滅日軍20余人(其中生俘7人),并擊潰偽軍1個中隊,繳獲重機槍1挺,輕機槍4挺,擲彈筒4枚,長短槍數百支,拖船1艘,電臺1部,取得了蘇中抗戰史上的輝煌成果。新四軍軍威大震,敵人聞風喪膽。駐守大中集的日軍警備隊長大山翁(中尉)被撤職,由高木晃接任。其實在解放戰爭時期,周長根老人所說的用“土坦克”,即大桌子上放多件濕衣服而推進攻城的戰例還有解放大中集的戰斗也用上了。采訪中,周長根提到犧牲的戰友,幾度哽咽,而說起自己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他卻顯得風輕云淡。
還有一場戰斗,是周長根軍旅生涯中感到最危險、壓力最大的一場戰斗。1946年8月(時間有誤,史料記載時間為1946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間),國民黨軍進攻大豐一帶,周長根所在的部隊打響了三渣阻擊戰。“我們一連兩個排基本打光了,我是三連,我們在河南。國民黨軍83師是機械化、現代化,他們100多人壓過來,對我們部隊火力覆蓋,一陣頭,我們的兩個排就報銷了。我們排在河南面,被敵軍包圍,當時我們排已死了五個人,一班班長肖和尚(興化人)也犧牲了。我們連連長是新團的,他問敵人打過來了,你們在干什么?其實,是在安排作戰任務時,他沒有通知我們,把我們遺忘了。關鍵時刻,我們用手榴彈炸出煙幕,沖出一條路,當時我們一個班有一挺機關槍,我班共犧牲2個人,排長也犧牲了,還有8個人被我帶出來了。”周長根說。“這一次是十分危險的歷程。團長徐福生(音)看到我很高興,說周長根很勇敢,還在大豐報上表揚了我。后來我當了連隊的指導員,原來的指導員蔡少良(海門口音)后來轉業在江蘇省水利廳當副廳長。”周長根繼續補充道。
查閱《大豐市志》(2006年版)軍事戰史史料,周長根所描述的危險時刻,史書上稱為臺北阻擊戰。書中這樣描述此次戰斗:“民國35年(1946年)11月26日,國民黨軍敵第一綏靖區司令李天霞指揮其部,連同國民黨東臺縣保安大隊及區、鄉地主武裝還鄉團、自衛隊,計約三萬余人,從東臺向北,進犯丁溪、草堰。華東野戰軍第七縱隊三十一旅在丁溪河北岸阻擊敵人。九十三團正面設防,九十一團,九十二團在丁溪東側布防,臺北警衛團(筆者注:即周長根所在團)配合主力部隊在趙家壩、西渣一線構筑工事。 11月26日晚,國民黨軍向華中野戰軍九十三團陣地猛烈炮擊,部分工事被毀,九十三團三營指揮所(民房)被炸塌,營長、司號員光榮犧牲。與此同時,敵軍在強大炮火和輕重機槍密集火力掩護下分幾路向九十三團陣地猛撲,妄圖一舉突破。阻擊部隊面對十幾倍的敵軍英勇作戰,頑強抗擊,激戰三晝夜,敵軍無法前進一步。 11月30日,敵人傾注全部兵力,在西至丁溪、東至西渣的30華里長的丁溪河段全面拉開戰績。防守在西渣一線的臺北警衛團(筆者注:即周長根所在部隊)與敵展開激戰,打退了敵人幾十次的瘋狂攻擊,斃傷敵軍800余名,阻滯了敵人的進攻部署。排長楊愛新躍出戰壕,端著機蜂擁而至的敵軍猛烈掃射,敵人的尸體在他面前倒成一片,他亦為革命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12月1日,敵人自西渣、丁溪繼續向北進犯。防守在白駒的某部以及區游擊隊,在東至七里橋、西至串場河西二里港的十里沿線,早已筑好工事,等待敵人來犯。上午7時許,敵人一線沿范堤公路,一線繞道朱家舍直撲白駒鎮,被九十二團某部堵在南閘一帶,眾多的敵軍借助美制武器的優勢,多次向九十二團陣地沖擊,由于九十二團頑強作戰,敵人終未能前進一步。 下午2時許,自西渣向北進犯的敵軍將抵西團,剛從丁溪阻擊戰后北撤的九十二團三營部隊在轉移途中迅速搶占西團,控制北路敵軍北犯的交通咽喉,于是又在西團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奪戰。傍晚敵人增至兩個團的兵力,向九十二團三營的陣地多次沖擊,三營副營長林為先帶領部隊七連,多次正面向敵軍沖鋒,使敵人無法前進。 晚上9時左右,防守白駒、西團的九十二團勝利完成阻擊任務,奉命向北轉移,準備參加鹽南戰役。轉移時,副營長林為先為掩護部隊,不幸被敵人六〇炮擊中而光榮犧牲。”
這段史料上敘述的九十三團三營長和司號員犧牲后,當時,遺體有可能就安葬在西團鎮大龍境內,部隊曾安排西團鎮眾心村村民陳恒明負責守護烈士遺體,2009年清明節遷葬于西團鎮烈士陵園(眾心村境內)。據2009年12月30日《西團視窗》旬報記載:陳恒明是烈士弟弟,他守護四名烈士遺體達到62年之久。陳恒明老人當年76歲,據他介紹,這四名烈士一名是陳恒明的哥哥,叫陳恒江,另三名烈士名為臧琦、李茂、王利興。陳恒明老人介紹,這三位烈士臧琦是安徽人,當時職務是營長,李茂是江蘇如皋人當時職務是排長,王利興也是如皋人,當時職務是炊事員,三人是1947年5月中旬我軍解放白駒時阻擊敵人光榮犧牲的,該部隊番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十一縱隊三十一旅九十三團某營,戰斗發生時,團部設在西團,烈士犧牲至今已有62年之久。烈士犧牲后,該部為三人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旅長段竟煥、參謀長包克明對十四歲的陳恒明說:“小鬼,烈士安葬在這里,就拜托您照看了!”為了實現對部隊首長的承諾,陳恒明從十四歲起,一直守護著三位烈士的墳墓,當情況緊急時,就把小木牌拿掉,敵人走后再安上,在他一生漫長的62個歲月中,每逢節刻,按民間風俗,他都到烈士墳前化紙,并多次向民政等部門回報并爭取將烈士遷入烈士陵園,2009年終于完成了老人的心愿,西團鎮人民政府和民政部門將三位烈士遷葬到西團鎮烈士陵園。除這三位烈士外,陳恒明的哥哥陳恒江也是陳恒明守護的一名烈士,與上述三烈士是一個部隊的,職務是連指導員,只是犧牲時間稍早,他是在海安縣角斜犧牲的,解放大中集中,該部通信員來到陳恒明老人家中給了信息,后其父收回了烈士陳恒江的遺骨,現在陳恒江也與他的三位戰友安葬在一起。
陳恒明老人說三位烈士犧牲的時間1947年5月,在史書上有個叫“首克白駒”的戰斗,《大豐市志》上這樣記述這場戰斗:“民國36年(1947年)5月22日,華東野戰軍十一縱三十一旅奉命解放白駒鎮。九十三團主攻白駒據點,九十一團、九十二團分別于南北兩側阻擊草堰、劉莊可能增援敵。 23日拂曉,三十一旅九十三團對白駒守敵發動攻擊,敵固守工事頑抗,經數小時激戰,全殲守敵——郝鵬舉殘部第四師十一團七營兩個連約200多人,其中生俘副團長宋立勛以下官兵160多人,俘國民黨還鄉團武裝130余人,余被擊斃。繳獲輕機槍11挺,擲彈筒、小炮各1門,步槍200余支,短槍10余支,戰馬十余匹。”陳恒明說的他14歲時受的部隊首長承諾,時間是對得上,解放白駒也有這個戰事,但歷史檔案上沒有營長、排長犧牲的記載,倒是周長根所說的那次戰斗有九十三團三營長和司號員犧牲,但史書上未記述其2人姓名,另外還有一名名叫楊愛新的排長犧牲。但這名排長的名字與陳恒明所說的排長名字不一致。而且那名戰士,在臺北阻擊戰中犧牲的是司號員,而陳恒明說的那名戰士是炊事員。或許2009年遷入西團烈士陵園的這三位烈士就是那次臺北阻擊戰的犧牲者。至于這三名烈士到底是臺北阻擊戰,還是首克白駒時犧牲,則必須看中國人民解放軍九十三團戰史了。這里存疑,待后確認。
周長根在采訪中談及了新四軍后來作為志愿軍參加抗美援朝作戰的一些戰事。日本鬼子投降后,新四軍三師黃克誠到東北,共5個旅,共6萬多人。其中39軍和43軍,都是我們新四軍的部隊。有關長津湖作戰,那是20軍的事,我也是20軍的,還有9兵團,30軍,20軍,26軍,27軍也參加了長津湖作戰。“我們20軍負責穿插開,后來27軍再打。”周長根說道。“抗美援朝時,天氣嚴寒,氣溫達到零下40多度,我們20軍有個2連,112人,上至連長,下至炊事員,全部凍死在陣地上。報告彭德懷司令員,司令員指示全部記入軍史。這112人軍委檔案里是有的。因為部隊穿的是南方的棉衣,十分單薄,而北京北方棉衣不一樣,是厚的,還有毛。……至于他在革命戰爭年代到底立了多少軍功,除采訪中老人佩戴著厚厚一摞熠熠生輝的獎章外,周長根老人在采訪中只字未提,可見他淡泊名利的深刻內涵。
周長根這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老兵,讓我們看看他的簡歷:
周長根,大豐西團(大龍)人,1927年1月出生,1939年,擔任新四軍組織的兒童團團長。1944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由鄉指導員姚仲仁舉薦到鹽墾中學學習;同年12月,任政府辦事員,后改任司務長。1945年2月,參加堤東區游擊連;同年7月,任臺北縣獨立團政治處統計干事。194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6月,任臺北縣獨立團政治處宣教干事,后任三連副指導員。1947年1月,任草堰游擊連指導員。1948年5月,在鹽南戰役中負傷,傷愈后任一分區特務二團一營一連任指導員。1950年3月,任第20軍教導團八中隊副指導員;同年11月,隨第20軍到朝鮮參戰。1952年3月,隨教導團先期回國。1957年初,在裝甲兵坦克學校結業,任第27軍81師坦克286團火炮營任教導員。1961年,任第27軍81師241團政治處副主任。1963年,任第27軍81師坦克286團副政委。1966年6月,任第27軍81師243團政委。1969年,任第27軍81師后勤部政委。1970年1月,任河北省文化廳副廳長、黨組副書記。1979年11月,任江蘇省常州市東風區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80年1月,東風區更名為天寧區,任天寧區政府區長。1984年4月,任常州市人民防空辦公室副主任,后任黨委書記、主任。1987年5月9日離休。現任常州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名譽會長。周長根對家鄉的經濟發展非常關心支持,為大龍鑄造工業的早期發展,提供了極其寶貴的項目信息資源,為家鄉的拋丸機產業基地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87年至今(2022年)離休后的35年時間,周長根不斷發揮余熱,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鐵軍精神;在《鐵軍》《大江南北》巜中國老區》等紅色期刊宣傳發行工作中屢立功勛、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一直是全國和華東地區的標桿和旗幟。
心系家鄉,產業引路
除了采訪周長根老人的籍貫,成長經歷、戰斗故事外,大豐紅色資源保護與發展協會采訪組未曾忘記主要任務,那就是周長根如何幫助家鄉大龍地區發展拋丸機產業的前身項目鑄造機械項目的。
周長根老人告訴大家說:“說到拋丸機行業,我知道當年我的家鄉比較貧窮,如何改變窮的面貌呢?當時,我剛轉業到常州來。在部隊時,家鄉來人就找到我,拜托我找找路子,幫助家鄉改變面貌。我知道,家鄉比較困難,要好好發展才行。于是我找到了我的戰友張學禮。我和張學禮在一個房間里睡過覺,在一口鍋里吃過飯,在一個辦公室里共過事,我告訴他情況后,他說,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叫我做什么事我都盡力而為。當時拋丸機還不叫拋丸機,叫鑄機。大龍鑄造機械總廠,是我的大舅子姓吳(筆者注:吳存年),在廠里當廠長,上海的關系,我們也認識不少人,上海的關系一聽是支持老區,他們都全面支持,要什么有什么。”
“我對他們說,我們沒有鈔票,是空淘籮淘米,你們只能給米,拿不到淘籮子,是有來無去的,幫他們做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周長根接著說。
“當年西團一帶沒有人與我一同參加革命,就我一個人。當初我開始工作時的堤東區區長茅林,副區長楊易林。這個茅林后來是大豐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社會部部長,建國以后,是國家機械二部的部長,也為我們家鄉幫了不少的忙,要鋼材都找他。”周長根想了想接著說道。
再后來的事我們事先已經知道了,周長根的戰友張學禮,是大中農場(鹽城監獄)的政委,在他的幫助下,促成了大中農場鑄造機械廠與大龍鑄造機械廠的合作,通過合作,大龍鑄造機械廠提高了產品質量,壯大成鑄造機械總廠,成了七八十年代的龍頭老大。通過周長根張學禮等人的聯絡,上海汽車集團的姜濤等人,幫助大龍的鑄造機械總廠購買了當時鄉鎮企業難以買到的設備中頻爐等產品。家鄉的拋丸機產業終于發展起來了,占了全國同行業40%左右的份額。從這個意義上講,周長根老人是家鄉拋丸機發展、經濟發展的功臣,也是一位默默無聞的幕后英雄。可以說,如果沒有周長根老人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通過戰友張學禮等人對家鄉鑄機行業的幫助,就沒有今天西團鎮拋丸機產業發展的巨大成就和輝煌,周長根實實在在是家鄉拋丸機行業的領路人。
賡續奮斗,薪火相傳
周長根是一個從新四軍、到解放軍、到志愿軍,再到解放軍的軍人,從軍歷史長,參加過的戰役和戰斗多,經歷過生死考驗,離休后更是擔任著常州市新四軍研究會名譽會長的職務。常州是一塊孕育著紅色基因,富有革命傳統的熱土,更有著豐富的黨史資源。作為一名黨的離體高級干部,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的周長根,感到他更是肩負著“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重要使命,離休后的生命里,他加強學習,進一步弘揚革命精神,發揚紅色基因,傳承抗戰精神、鐵軍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偉大構想,切實為“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作表率,作努力。前不久,在常州市推出的《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紅色龍城系列報道中,周長根回顧自己的百年歷程,追尋紅色記憶,汲取著前進的力量。
在對96歲高齡的周長根老人的采訪中,常州市武進區鼎武醫院院長金荷娣告訴我們,幾年前,老人因為心臟問題,住進了康養醫院,年輕的醫生和護士只要有一空閑都喜歡去找周長根老爺爺,聽他講一講紅色故事,而周老都是神采奕奕,有問必答。“有一次,周爺爺跟我們的護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他當兒童團長時,大姚鄉有個漢奸當偽保長,他的名字叫江山,他的哥哥叫江大。江大是個鄉長,江山是保長。這個偽保長幫‘二鬼子’(即偽軍)干了不少壞事,坑害老百姓,打新四軍。 1943年秋天的一個晚上,周長根領著兩個兒童團員前去偵察,看清楚漢奸江山在不在家?他和伙伴跑得快,目標少,一般人不會注意,他感覺自己就是新四軍的耳目。東山在家里正和江大以及幾個偽軍頭目喝酒耍牌。得到準確情報后,新四軍和民兵鋤奸班立刻連夜奔襲,包圍漢奸大院,翻墻進去,解決掉站崗的偽軍,抓住了漢奸江山和江大,同時還抓了其他幾個漢奸,一共五六個人,都押到村溝里用刀殺掉了。這件事把‘二鬼子’嚇得都老實了,老百姓個個喊叫。”
周長根有過多次出生入死的戰斗經歷,讓他的身上傷痕累累。他的管床醫生余曉曉說,老人的胸口有戰爭時期留下的彈傷,肺上還有彈片,他長期大劑量地服用止疼藥,但他仍然還能很樂觀。老人用親身經歷告訴身邊的人,無論是建立新中國,還是建設新中國,我們都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周長根告誡身邊的人,當年的戰爭是非常殘酷的,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是在蜜糖下過生活,過去沒膽吃,現在仿佛天天是過年,十分幸福。
周長根是參加過渡江戰役的老干部,在常州市組織的聽老同志講述解放常州的故事活
動中,他講述了粟裕司令員在常州住一晚的故事。讓那個值得記憶的故事保存下來。周長根說:“整個渡江戰役,分東、中、西三個段面,第三野戰軍第八、十兩兵團8個軍共35人組成東集團,由粟裕司令員指揮。渡江戰役僅僅幾天后,4月26日,粟裕司令員便率領指揮所,進駐常州。粟裕司令員的指揮所就設在現在的102醫院內,先前這里曾是日本鬼子的營房。在這里,粟裕司令員雖然只是停留了短暫的一天,但是,在戰機稍縱即逝的追殲戰中,正是從常州城發向了各野戰部隊的指令,直接形成了郞廣殲滅戰的重大勝利。”
根據江蘇媒體《荔枝新聞》報道,在2021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76周年紀念日,周長根老人以撞擊警示鐘的形式,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抗戰精神。周長根還和其他老兵一道,來到常州天府陵園的抗戰英烈紀念碑下,深情緬懷逝去的戰友。他在紀念現場深情地說: “我們要牢記歷史,不忘國恥,紀念好抗日戰爭取得的偉大勝利!”抗日戰爭中參加過多次游擊戰的周長根老人教育青年一代,要居安思危,熱愛和平;天下雖安,忘武必危,雖然愛好和平,但也不能懼怕戰爭,只有祖國強大了,人人都愛國了,科技發達了,加上不怕犧牲,敢于斗爭,自然能夠贏得和平。
渡江戰役中,有46000多人犧牲,中國人民解放軍原23軍軍長秦鏡、政委劉能勤率20多名老同志前往新北區革命烈士紀念廣場,憑吊在潘墅戰斗中英勇獻身的老戰友,周長根不顧年事已高,參加活動,表達了他對犧牲戰友的戰斗友誼。
2020年8月31日,達達文檔網發了這樣一篇文章,作者是編輯李贊庭,標題為《傳承紅色文化,堅持以史育人》。文中說,《鐵軍》雜志經國家新聞出版局總署批準,于2001年4月1日正式公開出版(雙月刊),于2006年改為月刊,2007年12月被評為江蘇省優秀期刊。作為一本以宣傳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戰斗歷程和光榮傳統為主要內容的刊物,……在當前紙質媒體遇到嚴峻挑戰的期刊市場上,獨樹一幟。2019年雜志發行達到9萬份,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常州市新四軍研究會工作站名譽站長、現年93歲高齡的周長根,長期以來致力于《鐵軍》的宣傳發行,他不顧年事已高,走街串巷,進村入戶,一家一家地跑,一個單位一個單位地宣傳。他還把《鐵軍》作為學習資料,成立學習小組,制定學習制度,組織社區居民開展讀刊活動,把訂刊與學刊用刊有機結合起來。在他帶領的團隊努力下,《鐵軍》發行量多年來一直保持在5000份以上。”由此可見,周長根在傳承紅色基因上是多么的真誠,多么的用功,多么的努力。
周長根老人有兩個助手,一個是攝影助手,名叫鄒慶華,一個是文字助手名叫陸新民。兩個助手常常把周老等弘揚抗戰精神、鐵軍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的活動以及過去的戰斗經歷拍出來、寫出來,不斷傳播正能量。在采訪活動中,陸新民先生告訴筆者,周老有一點精神是他自己所不及的,那就是學習精神。金荷娣院長也證實,周長根老人不講穿吃,不講究穿,每年最大的開支就是訂閱書報,他不顧年事已高,自費訂閱20余種報刊,學習不綴,所以從周老的談吐中,仍然可知,他的內心是充滿正能量的,他的思想不因離休而落實,還是能緊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的。
硝煙已散,新時代國際風云跌宕,生活在甜水中的國人,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不能忘了那段屈辱的中國近代歷史,還有那些創造歷史的英雄們,穿越槍林彈雨一,其九死而未悔。致敬,中國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