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感懷新四軍 > 浙江新四軍傳承部隊為迎接新中國誕生而戰
浙江新四軍傳承部隊為迎接新中國誕生而戰
作者:高三山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07-20 瀏覽次數:7832
抗日戰爭勝利后,蘇浙軍區部隊奉命北撤,同時留下少數黨政軍領導干部在原地堅持斗爭。全面內戰爆發后,他們在上級的領導下,重建革命武裝。
抗日戰爭勝利后,蘇浙軍區部隊奉命北撤,同時留下少數黨政軍領導干部在原地堅持斗爭。全面內戰爆發后,他們在上級的領導下,重建革命武裝。經過近3年的艱苦奮斗,除恢復了四明、會稽兩塊抗日時期的老根據地外,還向南、向西開辟了廣闊的新地區,基本上實現和浙南、浙西根據地打成一片的目標,建立了四明(含三北)、會稽(路東)、臺屬(州)、金蕭(路西)、路南、東海等6個地區級黨的工委及其武裝,主力發展到6300余人,在解放大軍渡江前后,解放了12個市縣,為浙江全境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業績,為新中國的成立獻上一份厚禮。
隱蔽精干 積蓄力量
1945年9月20日,中共浙東區委收到了華中局轉發的黨中央關于北撤的急電,要求北撤“越快越好”,并“留下秘密工作及少數秘密武裝”。9月30日新四軍浙東縱隊和黨政軍機關共1.5萬余人開始北撤,北撤前,對留守和堅持浙東斗爭作了部署,成立浙東縱隊留守處,負責處理北撤后事宜,留下少數干部和武裝,實行單線聯系的特派員聯絡員制度。
蘇浙軍區部隊北撤后,國民黨軍隊長驅直入,對原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清剿”。針對國民黨軍的“清剿”,四明特派員劉清揚要求黨員干部分散隱蔽,保存力量,做到“無聲無息”;形勢稍緩時,則采取“躲擊”策略,即保存有生力量,伺機打擊敵人,鎮壓為虎作倀、罪大惡極的反動分子。“三東”特派員王起秘密進入寧波城后,要求所有黨員都要以公開職業為掩護,隱蔽下來,利用合法手段開展斗爭。金蕭特派員馬青回去后,精簡非戰斗人員,成立若干武裝工作組分散活動。
在反“清剿”斗爭中,各地建立的“白皮紅心”政權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名義上的國民黨基層政權,實由愛國進步人士、基本群眾和秘密黨員擔任主要成員。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掩護地下黨和游擊隊活動,傳遞情報,聯絡同志,營救被捕人員等,做了大量的工作。
1946年1月停戰協定簽訂,加上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浙東國民黨軍“清剿”出現松緩跡象,但也有國民黨地方當局利用“和談”進行誘降、誘捕活動。1946年2月,國民黨諸暨縣長、縣黨部書記長聯名致信馬青,以“合作”之名,邀馬青進城談判,并許以縣自衛總隊副總隊長之職,遭到馬青的嚴辭拒絕。但也有黨員干部輕信上當的。1946年11月上旬,諸(暨)義(烏)東(陽)特派員金平歐輕信國民黨義烏楂林鎮鎮長提出的“雙方進行談判合作,共同維護地方安寧”的謊言,帶人貿然前往談判,結果被繳槍殺害。
由于國民黨持續的“清剿”和封鎖,浙東各地黨組織與上級失去聯系。1946年春,臺屬聯絡員許少春通過上海地下黨的關系赴蘇北,與華中分局取得了聯系。華中分局分析了時局和敵我力量對比,重申在國統區的黨組織繼續執行隱蔽精干方針,指示浙東各地黨組織發動群眾,建立武裝,重新恢復根據地,并派回原浙東縱隊北撤的張任偉等3位軍事干部。
在艱苦卓絕的隱蔽斗爭中,由于浙東各地黨組織堅持依靠群眾、利用山區有利地形,適時轉變斗爭策略,因而渡過了難關,積蓄了有生力量。至1946年底,臺屬地區黨員發展到250余人,為內戰爆發后重建武裝,開展游擊戰爭打下了基礎。
重建武裝 打開局面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后,經黨中央批準,浙東黨組織歸中共中央上海分局(后改為上海局)領導。1947年1月,上海分局在上海召開浙東工作會議,成立浙東工委,書記劉清揚,副書記馬青,委員王起。原浙東區委常委張瑞昌作為上海分局代表,駐浙東協助工作。會議決定,浙東黨組織立即從隱蔽狀態轉為公開武裝斗爭,開展以臺屬為中心的游擊戰爭,創建浙東根據地。
1947年春,浙東工委在臺屬地區的寧海白嶺根村(現為梅花村)召開浙東領導干部會議,張瑞昌、劉清揚、張任偉、許少春和臺屬一些縣黨組織負責人參加。會議號召浙東各地黨組織重建武裝,開展以臺屬為中心的游擊戰爭,恢復、創建根據地。這次會議標志著浙東黨組織統一領導游擊戰爭的開始。
這以后,各地積極聯絡失散、分散的同志歸隊,起出埋藏于地下的武器,重新投入戰斗。由于武器缺乏,浙東各地主要通過襲擊敵區鄉政府、警察所和自衛隊,繳獲敵人的武器來武裝自己。1946年11月19日,由馬青、周芝山和應飛(金華特派員)領導在嵊縣石璜繳獲3挺輕機槍、46支長短槍和數擔彈藥。這是全面內戰爆發后浙東黨組織重建武裝的先聲。12月4日,朱之光領導部隊在余姚天華戰斗中繳獲了輕機槍1挺、短槍2支、子彈200發。在臺屬工委的領導下,1947年10月23日,武工隊襲擊了三門縣藍田(現屬象山縣)區署,繳獲輕機槍1挺、沖鋒槍2支、步槍19支,建立了臺屬主力“鐵流”部隊。12月22日,在嵊西地下黨的幫助下,張任偉、周芝山率部不費一槍一彈,成功俘敵官兵80余人,繳獲輕機槍6挺、步槍39支、短槍9支和子彈2000發,對打開會稽地區的斗爭局面和重建浙東主力武裝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推動重建武裝斗爭,新組建的武裝采用原浙東部隊的番號,重新打出新四軍的旗號。1947年5月四明人民愛國自衛總隊成立,對外宣稱是“三五支隊第四中隊”?!叭逯ш牎痹瓰樾滤能娬銝|縱隊成立之前的簡稱,在群眾中享有威望。1947年7月,金蕭地區成立會稽山人民抗暴游擊司令部,布告上赫然署著:司令員彭林。彭林是原浙東新四軍金蕭支隊司令員,已隨軍北撤。7月,會稽“鞏固”部隊改稱抗戰時期諸(暨)義(烏)東(陽)根據地的“堅勇”部隊;三東地區的革命武裝更直接打出“新四軍浙東第四自衛大隊”的番號等等。雖然這些重建武裝與原新四軍部隊并非一回事,僅是借用其番號名義而已,但是同樣起到震懾敵人,鼓舞群眾的作用。
1948年1月,經上海局同意,浙東工委改為浙東臨時工作委員會(簡稱浙東臨工委),書記張瑞昌,副書記馬青,委員王起。浙東臨工委即在慈南孔岙召開擴大會議,決定建立主力武裝——浙東人民解放軍第三支隊,劉發清任支隊長,馬青兼政委。2月,浙東臨工委以浙贛鐵路為界,將原金蕭地區分為路東(會稽)、路西(金蕭)和路南3個地區,分建3個地區級黨的工委組織,加強領導,推動了該地區革命斗爭的發展。
5月,上海局為加強開辟浙東的力量,指示浦東兩支革命武裝共300余人,攜2挺重機槍、16挺輕機槍,南渡杭州灣進入四明山,被編為浙東人民解放軍第五支隊,支隊長儲貴彬,政委張凡。此舉震動了國民黨最高當局,蔣介石下達“徹底清剿”的手令。5月28日,浙東主力三五支隊在余姚上王崗山地與浙江保安隊2000余人激戰終日,以犧牲10余人的代價,斃傷敵100余人,俘30余人,繳獲輕機槍1挺、長短槍30多支。
在浙東重建武裝中,三東(東海)地區尤其舟山群島革命武裝發展較迅速,由黨領導和秘密控制的武裝發展到3支,約有800人。為加強開辟臺屬的力量,浙東臨工委決定調舟山一支武裝到臺屬。5月18日,王起親率東海游擊總隊主力140余人槍赴臺屬,途宿六橫島。不料行蹤泄露。適值衢州綏靖公署主任湯恩伯在定海視察,即督率海陸軍赴六橫“清剿”。在強敵圍攻下,部隊傷亡慘重。之后,國民黨海軍司令桂永清親抵舟山指揮,實施逐島“清剿”。舟山黨組織和武裝除事先撤離和突圍外,留下的悉數損失,包括黨秘密控制的國民黨定??h警察局保安警察第二中隊近300人槍也全被繳械。這一次損失,不僅直接影響了開辟臺屬的斗爭,而且使黨長期艱苦經營起來的舟山海上革命戰略支點毀于一旦。
三東(東海)地區的斗爭遭挫,并未動搖浙東臨工委開辟臺屬的既定決心。張瑞昌率領一支主力武裝繼續轉戰于臺屬地區。11月22日,浙東武裝200余人在新昌馬坑等,以少勝多,擊潰國民黨軍第六十二旅及新昌地方武裝共1000余人的進攻,斃傷敵60余人,俘19人,繳獲六○炮一門和大批槍支彈藥。此戰的勝利和接著的雙港、澄譚等戰斗的勝利,不僅擴大了臺東、臺西游擊區,打開了臺屬斗爭的局面,而且基本實現了四明、會稽、路南、路西、臺屬5個地區連成一片的戰略目標。一個橫亙浙江中部的地域廣闊的浙東游擊根據地已經形成。至年底,四明地區已基本恢復原抗日時期老根據地的轄區范圍。路西地區的金蕭支隊經多次外線出擊,連戰皆捷,于次年1月西征,在皖南歙縣與唐輝率領的蘇浙皖人民解放軍皖浙總隊勝利會師,打通了與浙西、皖南的聯系。
配合大軍 解放浙江
1949年1月,隨著三大戰役的勝利結束,國民黨賴以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已基本被摧毀。人民解放軍飲馬長江,準備渡江南下。根據上級黨的指示,浙東臨工委和武裝轉變斗爭策略,把爭取時間殲滅國民黨軍隊,配合和迎接解放大軍渡江南下作為首要任務。1月下旬,浙東臨工委機關、四明、臺屬武裝和從東海突圍的人員共700余人,在新昌回山村會師。浙東臨工委在這里召開了擴大會議,宣布成立浙東人民解放軍第二游擊縱隊(簡稱浙東縱隊),司令員馬青、政委張瑞昌、副司令員劉發清、參謀長張任偉、政治部主任諸敏。下轄6個支隊:第一支隊(金蕭),支隊長蔣明達,政委張凡;第二支隊(會稽),支隊長楊亦明,政委周芝山;第三支隊(縱隊主力),支隊長張任偉(兼),政委諸敏(兼);第四支隊(臺屬),支隊長劉發清(兼),政委邵明;第五支隊(四明),支隊長儲貴彬,政委陳布衣;第六支隊(路南),支隊長應飛,政委卜明,共有武裝6000余人槍,其中輕重機槍100余挺。這是浙東重建武裝兩年多來,根據地軍民浴血奮戰的勝利成果。
會后,浙東游擊縱隊即部署攻打天臺縣城的戰斗。2月10日,在內應配合下,浙東縱隊攻克天臺縣城,殲敵300余人,繳獲輕重機槍7挺,長短槍358支,第二天部隊撤離縣城。這是解放戰爭時期浙江最早被游擊隊攻克的縣城,引起很大震動。2月17日,浙東縱隊又攻克三門縣城,俘敵縣長以下200余人,繳獲輕機槍7挺和一批槍支彈藥,并成立中共三門縣委和縣人民政府。以后國民黨軍一直未能重回三門,三門成為浙江最早解放的縣城。
隨著解放戰爭形勢的勝利發展,特別是1948年下半年以后,京、滬、杭、甬等城市大中專院校的許多學生到游擊根據地投筆從戎。他們中許多是參加愛國民主運動的共產黨員和積極分子,在地下黨的策劃下,通過秘密交通線轉移到游擊區的。中共杭州地下黨曾先后組織70余名學生到浙東游擊區,金華英士大學地下黨為浙東游擊區輸送了250余名知識青年,臨海琳山學校有近200名學生投奔到游擊區,等等。他們經過短期學習培訓,即分配到部隊和地方工作。1949 年1 月至浙東解放,路西(金蕭)地區先后舉辦7期培訓班,受訓660 人,其中大中專學生400 名,經考察有近百名學員在學習時加入中國共產黨。臺屬黨組織舉辦“燎原培訓班”,先后辦了5 期,培訓近500人,受訓學員多為青年學生。大批城市知識青年進入根據地,不僅為部隊輸送了新鮮血液,而且顯著提升了浙東縱隊的整體文化素質。
為了更好迎接配合大軍南下,2 月中旬浙東臨工委機關和縱隊部從臺西移駐會稽地區。這里遂成為浙東游擊根據地的指揮中心。
在這前后,浙東縱隊除在軍事上加強進攻外,同時還加緊政治爭取工作,策動國民黨軍政人員起義、投誠和接受和平改編。其中影響較大的有:1949年1月諸暨縣國民黨地方武裝350余人,在壽乃康、傅渭潮的率領下宣布起義。3月,國民黨分水縣縣長項作梁、松陽縣縣長祝更生、麗水縣縣長張慕槎率部起義。4月21日解放大軍渡江以后,23日駐守在奉化溪口的蔣介石警衛部隊第九支隊650余人,在支隊長方步舟率領下起義。中共金蕭工委湖州特派員趙民成功策反國民黨一區(湖州)專員於樹巒,於率部向解放大軍投誠。5月4日,國民黨第八十五軍第一一○師師長廖運升率8000余人在義烏黃宅(今屬浦江縣)起義。5月29日臨海縣縣長汪振國率部起義。同日,黃巖縣縣長朱焯率部起義。國民黨軍政人員的起義和投誠,加速了國民黨在浙東統治的崩潰。
4月21日,解放大軍勝利橫渡長江。浙東黨組織和武裝積極配合,攻打縣城,阻擊逃敵,同日,攻克磐安縣城,26日,攻克松陽縣城。4月30日起,浙東縱隊先后解放了分水、新登、臨安、富陽、蕭山、諸暨、桐廬、紹興、浦江、天臺等10縣。此外,浙東黨組織和武裝為迎接大軍,籌備軍糧,接管城市,維持治安等,做了大量工作。
5月3日,解放大軍三野七兵團第二十二軍解放省城杭州。16日,中共浙江省委發布《關于結束前浙東臨工委工作的決定》。21日,浙東縱隊與二十二軍在紹興會師。之后,浙東縱隊所部編入大軍或各軍分區,撤銷部隊原建制和番號。指戰員隨大軍繼續參加解放寧波、舟山等戰斗,為迎接新中國誕生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