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文藝工作者為新中國文壇作出新貢獻
新四軍文藝工作者為新中國文壇作出新貢獻
作者:徐君華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07-20 瀏覽次數:7834
新四軍的文藝工作者,在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時期,創作了大量文藝作品,對動員群眾,鼓舞軍民,瓦解敵人,配合軍事斗爭,促成新中國的誕生起了積極作用。
新四軍的文藝工作者,在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時期,創作了大量文藝作品,對動員群眾,鼓舞軍民,瓦解敵人,配合軍事斗爭,促成新中國的誕生起了積極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由新四軍軍部戰地服務團所屬的“前線”“抗敵”“拂曉”“淮南大眾”等劇團,于1955年組成南京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后改名為前線文工團、前線話劇團、前線歌舞團。這些文藝團體的主要骨干都是原新四軍的文藝工作者。這些從硝煙中走出來的文藝戰士,繼承新四軍文藝工作的戰斗傳統,根據戰爭年代的生活積累,創作了一系列具有時代風貌、民族底蘊、軍旅特色、水鄉風情的文藝作品,為新中國的文藝事業作出了新的貢獻。
由參加淮海戰役的原新四軍文藝工作者創作的眾多歌曲精選而成的《淮海戰役組歌》,由韋明等作詞,沈亞威、張銳等作曲,1949年7月在第一次全國“文代會”上演出。毛主席看了演出,稱贊第三野戰軍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1961年《淮海戰役組歌》在音樂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淮海戰役組歌》作為重大戰役的合唱套曲,被載入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冊。
何士德1938年10月參加新四軍,是《新四軍軍歌》的曲作者,他還為《繁昌之戰》《父子嶺上》《反掃蕩》《我們是戰無不勝的鐵軍》《渡長江》《新四軍萬歲》等歌譜曲。新中國第一部大型故事片《橋》的音樂就是他創作的。此后他又為電影《春城秋年》《林家鋪子》和文獻紀錄片《中國人民的勝利》以及短片《故宮》《長江》等作曲,是新中國電影音樂的奠基人。晚年的他還創作了混聲四部合唱《中國女排之歌》、大合唱《長城之歌》《青松》、四部合唱歌曲《永放光芒》。他是中國當代的音樂家、作曲家、指揮家。
14歲的新四軍文藝兵何仿,1942年冬采集了六合民歌《鮮花調》,新中國成立后,時任前線歌舞團合唱隊隊長兼指揮的何仿將《鮮花調》整理改編為《茉莉花》,1957年率合唱隊進京參加全軍文藝會演。《茉莉花》一炮打響,被灌成唱片。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合演出,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唱。該曲被收入《世界名曲專輯》,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1964年何仿還參加了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音樂指揮。此外,他還創作了《五個炊事兵》《我們是千里海防的巡邏兵》《將軍騎馬上雪山》《我從江南到天山》等歌曲。
10歲就跟隨父親呂惠生參加新四軍的呂其明,曾在《農村曲》中扮演劇中的逃難孩子小毛,新中國成立后,轉業到電影制片廠任小提琴演奏員和作曲。他創作60多部電影、200多部(集)電視劇的音樂,還有10多部大中型交響樂作品。他為電影《鐵道游擊隊》所作的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和《誰不說俺家鄉好》成為流行歌曲。他創作的管弦樂序曲《紅旗頌》,在1965年第六屆“上海之春”開幕式上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他還為《白求恩大夫》《廬山戀》《城南舊事》《雷雨》《焦裕祿》等影視劇作曲。尤其是在他離休后,還義務為南京雨花臺紀念館創作管弦樂組曲《雨花祭》,為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創作弦樂合奏《龍華祭》。2011年,呂其明榮獲第八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成就獎
沈亞威1938年8月參加新四軍戰地服務團,任歌詠組組長,抗日戰爭時期創作的《四季風車歌》《黃海漁民曲》《打個勝仗哈哈哈》《金牛謠》《別處哪兒有》等歌曲,傳唱于新四軍和抗日根據地。1948年淮海戰役正在進行中,《淮海戰役組歌》中的《乘勝追擊》《捷報,捷報,殲滅了黃伯韜》《狠狠地打》就是沈亞威譜曲的。新中國成立后,沈亞威1955年任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團長,創作了《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行進在祖國大地》;1963年在東福山海島體驗生活,創作了《戰士的第二故鄉》,反映守島戰士建設海上樂園的信心;還創作了《海岸炮兵之歌》《詠梅》《鐘山頌》。2001年,沈亞威獲中國音樂金鐘獎。
孟波1940年參加新四軍,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政治部抗敵劇團團長,華中魯藝工作團團長,創作了《中華民族好兒女》《反掃蕩》《文化戰士之歌》《我們的崗位在前哨》等歌曲。新中國成立后,孟波任上海音樂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他還促成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誕生,1963年創作了《高舉革命大旗》等。
作曲家洛辛在淮南創作過清唱劇《周家崗上》,新中國成立后,任前線歌舞團領導,在解放軍藝術學院主持音樂系教育,后任總政歌舞團政委。
14歲參加新四軍的胡士平,創作歌曲《保衛路東》《人民子弟兵》《咱們的連隊》等,新中國成立后,創作了《歌唱新中國》《人民海軍在前進》《軍艦就是我們的家》《海上哨兵》《水兵愛唱戰斗的歌》,以及歌劇《紅珊瑚》中的插曲《珊瑚頌》等。
前線話劇團顧寶璋、所云平以1940年郭村戰斗為背景創作了話劇《東進序曲》。1959年前線話劇團將《東進序曲》作為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節目在北京演出,獲得成功。1962年,該劇由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成影片。所云平、顧寶璋、史超又創作了《東進序曲》的姊妹篇《黃橋決戰》,1985年搬上熒屏。
沈默君、顧寶璋、沈西蒙創作的電影劇本《南征北戰》,1952年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成黑白片,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拍攝的第一部軍事故事片。該影片以其恢宏的氣勢、眾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1974年北京電影制片廠將之拍成同名彩色片。
新四軍作家胡石言1950年3月創作的小說《柳堡的故事》,反映新四軍副班長和房東家美麗的二妹子之間含蓄、樸素、曲折的愛情故事。1957年八一電影制片廠將其拍成電影。電影的插曲《九九艷陽天》廣泛流傳。
新四軍作家吳強根據1947年新四軍在江蘇漣水、山東萊蕪、孟良崮跟國民黨軍較量的三次戰役,于1957年寫成長篇小說《紅日》反映了解放軍由漣水失利到孟良崮全殲國民黨軍王牌整編七十四師的故事。1963年5月上海電影制片廠將《紅日》拍成電影,2007年浙江長城影視公司又將《紅日》拍成24集的電視連續劇。
1939年參加新四軍的沈西蒙,曾任新四軍教導總隊俱樂部干事,后調入軍部戰地服務團戲劇組。1943年,他創作了三幕新聞劇《重慶交響樂》,1945年,他根據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改編《甲申記》,該劇在蘇中抗日根據地演出獲得很大成功。新中國成立后,前線話劇團沈西蒙、漠雁、呂興臣以南京路上好八連身居繁華鬧市、一塵不染的事跡,集體創作劇本《霓虹燈下的哨兵》,1962年由前線話劇團首演,1963年11月前線話劇團進京在中南海為毛澤東主席演出《霓虹燈下的哨兵》,毛主席看了演出,說這個戲很好。1964年上海天馬制片廠將之拍成電影。2007年,28集電視連續劇《霓虹燈下的哨兵》上映。
新四軍作家陳登科,在新中國成立后,以漣水保衛戰為背景創作了小說《活人塘》,他陸續出版了小說《杜大嫂》《黑姑娘》《淮河邊上的女兒》《移山記》《風雷》《赤龍與丹鳳》《顧祝同外傳》《百歲圖》《柳暗花明》等。
1939年參加新四軍的賴少其,1941年在皖南事變中被俘,在獄中堅持斗爭,越獄成功后回到蘇北抗日根據地,任《蘇中報》副刊編輯。新中國成立后,他從事中國畫創作,以山水畫聞名,以黃山、九華山等為主要描繪對象,其代表作有《黃山之贊》。他是中國當代著名書畫藝術大師,徽派版畫的主要創始人,出版有《賴少其山水畫集》《賴少其自書詩》。
曾任新四軍第二師文藝科長的呂蒙,是中國現代著名版畫家,在民主革命時期,創作木刻《磨練》和連環木刻《鐵佛寺》(1942年與莫樸、程亞君合作),參與創辦《抗敵畫報》,新中國成立后,出版有版畫《共和新路旱橋》《翱翔》《菊》等,晚年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1940年參加新四軍的莫樸,曾任教于魯藝華中分院,作品有《魯迅》《百團大戰》《我們戰斗在蘇北》,1948年創作了油畫《清算》,1950年創作油畫《宣誓》,1956年創作油畫《魯迅和祥林嫂》《南昌起義》等,曾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
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后參加新四軍的沈柔堅,從事美術創作,主攻版畫,后兼作水彩、水粉和中國畫,作品有版畫《拉纖者》《拾草者》《珠江上》,水彩《雪后》《船塢中》,中國畫《玉蓮池中》,曾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1991年秋,在北京獲中國新興版畫杰出貢獻獎。
涂克1938年參加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創作《軍民合作打日本》《奪取敵人武器武裝自己》《抓漢奸》,曾任《蘇中畫報》社社長、《江淮畫報》社副社長。代表作有《蔣軍第一快速縱隊的毀滅》《淮海戰役》《分浮財》《馬歸原主》《黎明時的短休息》《貧雇農小組會》《春耕》《深耕細作》《碾莊阻擊戰》《土地還家》。新中國成立后,他創作了《江南的春天》《九月江南》《我的家鄉》《浙江山水》《郊區的春天》,出版《江淮之波》《涂克畫冊》《涂克畫輯》和《桂林山水》,是中國著名油畫家、美術教育家、美學家、作曲家、亞熱帶色彩畫派創始人。
新四軍中還走出了電影名導演謝鐵驪和名演員龐學勤。
1940年參加新四軍的文藝戰士謝鐵驪,18歲時就導演了阿英根據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改編的歷史劇《李闖王》,新中國成立后,1959年獨立執導電影《無名島》,1963年執導電影《早春二月》,還導演了《智取威虎山》《海霞》《紅樓夢》《暴發驟雨》《大河奔流》《知音》《紅燈記》《紅色娘子軍》《今夜星光燦爛》等等。以后,謝鐵驪還執導電影《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智取威虎山》《清水灣,淡水灣》《古墓荒齋》《天網》《聊齋席方平》,并擔任電影《海霞》的編劇,曾獲得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
新四軍蘇北文工團出身的小演員龐學勤,新中國成立后,在電影《邊塞烽火》中演指導員,先后參與拍攝電影《古剎鐘聲》《朝霞》《爐火正紅》《船廠追蹤》《東風》《甲午風云》《兵臨城下》《獨立大隊》《烈火中永生》等。他在《戰火中的青春》中演主角雷震林,在《花園街五號》中演改革者劉釗,在《追趕太陽的人們》中演黨委書記張南健,成了著名的電影表演藝術家。
以上只是介紹了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新四軍文藝工作者及其貢獻,還有許多文藝工作者,奮斗在文藝戰線的各個崗位上,也都作出了各自的貢獻。戰爭年代的生活給了他們創作的靈感和激情,他們取材于親身經歷,大多是兵寫兵、兵演兵、兵畫兵、兵唱兵,為人民創作。正如音樂家呂其明說:“為祖國,為人民而寫作,對我來說,絕不是一句過時的口號,而是終生的崇高天職和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