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紅色景點 > 胡傳業的農民本色
胡傳業的農民本色
作者:魯青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08-24 瀏覽次數:7829
胡傳業,江蘇沛縣人,徐州廣達鐵路工程集團董事長。先后被評為省市優秀共產黨員、明星企業家、勞動模范、關愛員工優秀民營企業家、愛心捐助先進個人、徐州市慈善事業貢獻獎和江蘇省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廣達鐵路工程集團董事長胡傳業
走進廣達集團的大門,我有些納悶,這里是公司還是武館?雖然大門口的牌子上寫著“廣達鐵路工程集團”,但在主樓的樓頂,卻赫然立著“廣達武館”的巨幅招牌。進門后更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一樓并沒有一般企業常設的前臺,而是一個大型武館,地面鋪著軟墊,四周擺滿了各種健身練武器械,中央的懸梁上掛著大型拳擊沙袋,墻面上貼著武館教練和外國拳王的照片,還有廣達武館學員們的練武照片……
看我疑惑的眼神,辦公室主任告訴我,胡傳業董事長所在的沛縣是武術之鄉,因而他對武術情有獨鐘,還會三拳兩腳。前幾年,拿下這座大廈后,就把一樓做成武館,用于培養武術人才。不僅如此,董事長還要求在集團上班的員工,每天早上晨會之前都要在武館練習半小時武術。他說,工程人常年在外面奔波,風餐露宿的,沒有一個強健的身體,怎么能把工作做好?
董事長胡傳業早早就等在三樓的樓梯口,只見他穿了一件紅黑相間的沖鋒衣,頭戴鴨舌帽,腳蹬運動鞋。單看這身裝備倒像個有武術根底的老者,但怎么看都更像個道地的老農民。
說他像老農民,胡總并不忌諱。當天晚飯時在餐桌上,他自己說故事調侃自己:跟我住在同小區的有一位部隊師長,一開始他不認識我,飯后散步時我們兩人經常在小區碰到,他起初以為我是物業工作人員。后來知道了我身份,就跟我開玩笑說:“胡總啊,我怎么看也看不出你是個億萬富翁啊!”“那我像什么?”“前面看你是個燒鍋爐的,后面看你還是個燒鍋爐的,左看右看你就是個燒鍋爐的。”
他說完,自己先笑了,笑的很愜意。
看著我們吃菜,他沒有動筷子,又講了他到廣州出差遇到的一件尷尬事。
一次,我一個人到廣州出差,在火車站旁邊的一個面館里坐著休息,因為不餓,就點了一份小菜,坐在那里一邊喝開水,一邊慢慢吃。不一會兒,對面兩個吃面的小伙子吃完飯準備離開了,他們點了三大碗面,還有一碗沒吃,小伙子好意地把面條推到我面前,誠懇的說:“大爺,這碗面送給你啦,別嫌臟啊,我們沒碰過,您好好吃個飽飯啊!”
聽他說完,我們一齊笑了起來。
他的辦公室很大,七八十平米,碩大的辦公桌后面有個書架,架子上擺著一個習近平主席的肖像擺盤和一個萬里長城圖案擺盤,擺盤旁邊,有一張他年輕時候的黑白照片。書架上擺有不少精裝書籍,細看下,有《資治通鑒》《中國夢》《中華頌》《徐州文史資料集萃》等書籍,富有主旋律感。辦公桌正對的墻邊擺有一個碩大的魚缸,魚缸里游弋著不少金貴的熱帶魚。透過魚缸能看到“海納百川”的背景字樣,魚缸上方墻壁上,掛著一副書法作品,內容是毛主席詩詞《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這土洋結合的裝飾很符合胡總這個從沛縣老區走出來的創業者的風格。
在會議室我們聊起了他給法律援助捐款的事。
胡傳業說:從前有個認識的老領導,退休后到了江蘇法律援助基金會,為了給窮人打官司搞募捐,打電話給我。老領導說得很客氣,說在我們有能力、有閑錢的情況下,為了弱勢群體,為了公平正義,能支持就支持一點,不做強制要求。但我心里有數的,這樣有意義的事業,我們廣達肯定要搶在前面去支持!法律援助基金會是給打不起官司的窮人服務的,肩膀上挑的是社會責任,公平正義。沒有公平正義,社會就不會風平浪靜,社會不安定,你就算當了富豪也沒用。所以第一次我捐了50萬,后來又捐了100萬。
胡傳業生于微山湖畔的沛縣葫蘆村,家里弟兄倆,他排行老二。1965年當兵,1970年退伍回鄉,正趕上文化大革命,到處鬧哄哄的,停產鬧革命。迫于生計,胡傳業便到臨近的安徽謀生,在那兒找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在鐵路上砸石子。
回憶那段最初的創業歷史,胡總說自己是九死一生。
胡傳業在鐵路維護工程現場
他說:過去的鐵路都靠人工砸石子。砸石子是個苦力活,又臟又累,也掙不了幾個錢,很少有人愿意干。我家里窮,從小吃苦,加上年輕,又有點武術底子,就咬著牙堅持了下來。砸石子都是在外面的工地上,夏天太陽曬,冬天大風刮,不論刮風下雨,我都在那里埋頭苦干,不分晝夜地干。一年下來,我一個人砸的石子夠鋪一公里長的鐵路,創造了一般人不敢想象的紀錄。在那一年里,我沒理過發,也沒洗過澡,頭發長的遮住眼睛,只顧埋著頭在那舉著榔頭砸,渾身灰塵,常被過往路人稱為“瘋子”、“乞丐”、“神經病”。
干了一年,權衡再三,我覺得光砸石子不是長久之計,便下定決心學習鐵路工程的全面技術。那時鐵路上沒有現在的高科技,肯吃苦就行。所以,我什么活都干,鋪枕木、鋪鐵軌,很快就熟悉了鐵路上的種種門道。1973年我回到沛縣老家招兵買馬,開始組建自己的包工隊,我只是想著有錢大家一起掙,帶著村里的人一起富。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外出打工屬于“不務正業”,我所在的大隊不給開證明蓋章。沒辦法,只好找到砸石子的鐵路段工區,通過關系成立了包工隊,屬于“地下”性質,只能偷偷摸摸地接活,沒有工棚,就在窯洞、橋洞里開會,嘗遍人間冷暖,幾經生死磨難。
一個夏天,在新合火車站,有一車生石灰要卸。當時恰逢陰雨天氣,天低云暗,雷聲隱隱。生石灰遇水即發生化學反應,一旦被雨淋會把整個車皮燒壞,且軌枕是油性材質,容易起火,情況十萬火急。為了完成任務,我帶頭沖了上去,爭分奪秒搶卸。結果卸到快結束時下起了暴雨,生石灰急劇分化,冒起滾滾熱氣。工友們把我從車皮上架下來時,整條小腿的褲子已被石灰燒爛了。車皮和鐵路保住了,我的腿上卻留下了永久性的傷疤。
當我帶的包工隊逐漸走上正規之時,一次交通事故差點帶來滅頂之災。一次,在為工人籌辦生活費的途中,我遭遇了嚴重車禍,下巴骨頭斷裂,耳膜破裂,血流不止,在醫院昏迷四天四夜。消息傳到包工隊,許多工人以為我要死了,一夜之間工人跑了一半。
廣達鐵路工程集團向江蘇省法律援助基金會捐款
我蘇醒過來后,就掙扎著讓我哥哥把我送到工地,我因為滿頭包著紗布,不能言語,就把想說的話寫在本子上,讓別人照著念。一旁的司務長見此情景,就到老鄉家借了兩個雞蛋煮了碗蛋花湯端給我。當時,整個施工隊喝的就是用點鹽、蔥和清水燒成的湯。我于心不忍,把一碗蛋花湯倒在了大鍋里。人心都是肉長的,大家伙非常感動,已經走的工人后來又陸續回來了,隊伍慢慢恢復了元氣,并逐漸壯大起來。
胡總說著這些,我們在一旁聽得驚心動魄,他卻面帶笑容,如無事人一樣。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許多極左派以姓資姓社劃線,胡總的地下包工隊理所當然是姓“資”的,那需要多大的勇氣和魄力。為了吃上一碗飽飯,胡傳業冒的不僅是挨批挨斗的風險,而且是生命危險,帶領鄉親們戰斗在鐵路線上,可以說這是一批最早的農民工。
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私營企業漸露頭角,胡傳業的包工隊也漸漸浮出水面,進入半公開半合法階段。胡傳業把握住機會,于1988年正式注冊成立了沛縣鐵路工程建筑公司。當年,京九鐵路開建,在與眾多施工隊競爭中,胡傳業憑借多年打拼積攢下的經驗和人脈關系,成功拿下鐵路工程建設的第一站——安徽亳州鐵路工程。
胡傳業回憶,我帶領的農民隊伍雖然看起來不像正規軍,但個個都是農村苦出來的,都養成了“拼命三郎”的精神,別人不愿吃的苦,我們吃,別人看不上的活,我們干。沒有技術就在實踐中學習和摸索,漸漸地,工程越接越大,技術越練越強,隊伍越來越壯。你想,我們能在一個施工點上生存20多年,這在全國幾乎是沒有的。我記得1988年冬的一個傍晚,天突然下起了雪,面對嚴寒和相同的建設任務,國有企業的隊伍踩著鐘點下班了,而我們的隊伍卻冒著風雪上去了!
這就是農民工的天然優勢。
我們廣達賺的錢都是辛苦錢啊!現在社會上為啥仇富?因為很多富人的錢來路不正,很多是靠著壟斷和政府資源一夜暴富,還有利用官員搞腐敗發財的,他們行賄受賄,鉆國家的空子。這些人暴富之后,不是離婚就是賭博,不僅凸顯了社會不公平,還帶壞了社會風氣,老百姓當然有意見!像我們這樣的農民工隊伍,一不坑人二不騙人,靠流血流汗賺的錢。我從帶包工隊到做企業,48年來拖欠工人工資的事從來沒有過,工人安全的大小事故沒有過,我們做的工程沒有任何不良記錄,員工沒有一個違紀犯法的。咱們講誠信,這就是立身之本!好多商學院請我去講課,我說我沒啥大道理好講,就是別人不愿做的,我們去做了。我們做到了,就經得起歷史的考驗了。我們的企業每周堅持政治學習,堅持幾十年,我們是這樣生存下來了的,面對社會站得住腳!
胡傳業就這樣滔滔不絕地講著,面帶自豪和自信,這時的他不再像個老農民,而是一個企業的領導者,時代的見證者。
胡傳業經歷了困苦年代,骨子里節儉,有錢后也舍不得大手大腳。工作人員曾同我們閑聊,講起胡總的家事。說胡總的兒子在廣達集團工作,出差去包頭按公司規定只能買硬臥火車票,有次兒子買了軟臥。胡傳業知道后大發雷霆,說以后你再不按規定買票,就不要在廣達集團工作了!之后,兒子再也沒買過軟臥,有次實在買不到硬臥了,就自己掏錢買了軟臥,不敢到財務去報銷。胡傳業的太太也是一位十分節儉的女人,她是胡總口中“世界上最好的女人”,丈夫成了億萬富翁后,她依舊如前,每天出門蹬著一個三輪車,喜歡到工地上和小區里撿廢品拿去賣。我們向胡傳業證實此事,他沒有否認,也不覺有甚不妥,而是點頭夸贊老太婆:她呀,和我一樣,農村出來的,一輩子騎慣了三輪車,坐小車頭就昏,一蹬三輪就精神!這么節儉的一個老頭,卻愣是拿出150萬捐給法律援助事業,足見一個從老區走出來的創業者的博大情懷!
(胡傳業,江蘇沛縣人,徐州廣達鐵路工程集團董事長。先后被評為省市優秀共產黨員、明星企業家、勞動模范、關愛員工優秀民營企業家、愛心捐助先進個人、徐州市慈善事業貢獻獎和江蘇省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編后記:本期編發的三篇稿件的主人公,曹龍祥、丁國民、胡傳業都是當過兵的人,他們的家鄉都地處革命老區,脫下軍裝后都義無反顧回到了家鄉,參加老區建設,靠拼搏、靠汗水成功地打出了一片嶄新天地。他們成功后不忘反哺家鄉,不忘感恩鄉親,不僅致富一方,帶動了當地農民就業,而且關心家鄉教育,注重當地農村后續人才的培養。他們的成功實踐告訴我們:人才才是精準扶貧的根本,特別是本地人才更是老區脫貧致富的法寶,我們要改變扶貧思路,創造條件讓有志老區建設的優秀人才留在農村,扎根農村,奉獻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