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別閱讀 > 《待漏院記》賞析
《待漏院記》賞析
作者:葉舟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09-01 瀏覽次數:7822
我們作為現代社會的公民,要多一些法治意識,少一些忠奸斗爭的思維和對權力的崇拜。
原文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1)、歲功(2)成者,何謂也?四時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氣矣。圣人不言而百姓親、萬邦寧者,何謂也?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張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勞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皋、夔至房、魏,可數也,是不獨有其德,亦皆務于勤耳,況夙興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猶然,況宰相乎!朝廷自國初因舊制,設宰臣待漏院于丹鳳門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闕向曙,東方未明,相君啟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噦噦(3)鑾聲。金門未辟,玉漏猶滴,徹蓋下車,于焉以息。待漏之際,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來之。兵革未息,何以弭(4)之;田疇多蕪,何以辟之。賢人在野,我將進之;佞臣立朝,我將斥之。六氣不和,災眚(5)薦(6)至,愿避位以禳(7)之;五刑未措,欺詐日生,請修德以厘(8)之。憂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門既啟,四聰甚邇。相君言焉,時君納焉。皇風于是乎清夷,蒼生以之而富庶。若然,總百官、食萬錢,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復,思所逐之;舊恩未報,思所榮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車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勢,我將陟之;直士抗言,我將黜之。三時告災,上有憂也,構巧詞以悅之;群吏弄法,君聞怨言,進諂容以媚之。私心慆慆(9),假寐而坐,九門既開,重瞳屢回。相君言焉,時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10)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則下死獄、投遠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11)于宰相,可不慎歟?復有無毀無譽,旅(12)進旅退,竊位而茍祿,備員(13)而全身者,亦無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為文,請志院壁,用規于執政者。
注釋
(1)品物:眾物,萬物。亨:通達順利。(2)歲功:一年農事的收獲。(3)噦噦(huì):象聲詞,徐緩而有節奏的響聲。(4)弭:停止,消除。(5)眚(shěng):原義為日食或月食,后引申為災異。(6)薦:副詞,表示頻度,相當于“一再”、“屢次”。(7)禳:除邪消災的祭祀。(8)厘:改變,改正。(9)慆慆:紛亂不息的樣子。(10)隳(huī):崩毀,毀壞。(11)懸:系連,關聯。(12)旅:俱,共同。(13)備員:湊數,充數。
譯文
天道不說話,而萬物卻能順利生長,年年有所收成,這是為什么呢?那是由于掌握四時、五行的天官們使風雨調暢的結果。皇帝不說話,而人民和睦相親,四方萬國安寧,這是為什么呢?那是由于三公商討了治國綱要,六卿職責分明,伸張了皇帝的教化的結果。所以我們知道,國君在上清閑安逸,臣子在下勤于王事,這就是效法天道。古代的賢相名臣善于治理國家的,從皋陶、夔到房玄齡、魏征,是屈指可數的。這些人不但有德行,而且都勤勞不懈。早起晚睡為國君效力,連卿大夫都是如此,何況宰相呢!
朝廷從建國初即沿襲前代的制度,在丹鳳門西邊設立宰相待漏院,這是表示崇尚勤于政務。當朝見之所的門樓上映著一線曙光,東方還未大亮時,宰相就動身啟行,儀仗隊的燈籠火把照耀全城。宰相駕到,馬車鈴聲富有節奏。這時宮門未開,玉漏聲殘,侍從撩開車上帷蓋,主人下車到待漏院暫息。在等候朝見之際,宰相大概想得很多吧!
或許在想,百姓尚未安定,考慮怎樣使他們平安;各方少數民族尚未歸順,考慮怎樣使他們前來歸附。戰事未息,怎樣使它平息;田野荒蕪,怎樣使人們去開墾。德才兼備之人尚未任用,我將推薦他們;奸人在朝,我將貶斥他們。氣候反常,天時不正,災害一次次發生,我愿意辭去相位來乞求上天消除滅害;各種刑罰未能廢止不用,欺詐行為不斷發生,我將請求施行文德教化來矯正這些人。懷著深深的憂慮,等待天明入宮。宮門開后,善聽各方意見的天子和宰相離得很近。宰相向皇帝奏明了意見,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于是世風清明安定,百姓因此而富裕。如能這樣,宰相位居百官之上,享受優厚的俸祿,那就不是僥幸而得,而是完全應該的。
或許在想,我有私仇未報,考慮怎樣斥逐仇敵;有舊恩未報,考慮怎樣使恩人榮華富貴。考慮著金錢美女,怎樣到手;車馬玩物,怎樣取得。奸邪之徒依附我的權勢,我便考慮如何提拔他們;正直之臣直言諫諍,我便考慮怎樣罷斥他們。三時各地報告災情,皇上憂慮,我便考慮怎樣用花言巧語取悅皇帝;眾官枉法,國君聽到怨言,我便考慮怎樣奉承獻媚求得皇上的歡心。他為私事思緒紛亂,強自坐著假睡。宮門開了,金殿上皇帝四顧,宰相提出建議,皇上被他蒙惑,政權由此而毀壞,皇位也因此而動搖。如果這樣,那么即使宰相被打入死牢,或流放遠地,也不是不幸,而是完全應該的。
因此,要知道一國之政,萬人之命,系于宰相一人,難道可以不謹慎以待嗎?還有一種宰相,他們沒有惡名聲,也沒有好名聲,隨波逐流,時進時退,竊取高位貪圖利祿,濫竽充數而保全身家性命,也是不足取的。
大理寺小官吏王禹偁撰寫此文,希望能把它記錄在待漏院壁上,用以告誡執政的大臣。
感言
漏是古代以滴水計時的器具,待漏是指宰相和大臣們等待到一定時間上朝,待漏院就是等待宮門開門上朝的地方。本文作者是宋代文學家王禹偁。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有著心憂天下的優良傳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他們理想的人生模式。王禹偁就是這樣一位傳統的儒家知識分子。《待漏院記》中間兩段關于賢相和奸相的表述,將二者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的所作所為對國家可能產生的不同影響,鮮明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全文以“勤”字開端,“思”字點題,“慎”字總結,論述如同剝筍,層層深入,脈絡清晰,褒貶分明。“勤”、“思”、“慎”三個字是全文的線索,也是全文的三個邏輯層次,更是作者強調的宰相大臣們應該遵行的三個行為準則,即勤于政,思于民,慎于行。作者希望他們關懷民生疾苦,安定社會秩序,發展農業生產,實行賢明吏治。文章反映了作者對現實政治的關切、憂慮和他的政治理想,表現了一位正直、熱心的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我們今天重讀《待漏院記》,一方面要了解文章的積極意義,另一方面要思考文章的觀點是否具有歷史局限性。忠臣在,國家興;奸臣在,國家亡,這一觀點不僅盛行于中國千百年來的封建社會,而且在當下的新時代依舊有很多群眾信奉。在千年的文學長河中,辨忠奸主題的作品不計其數。但令人遺憾的是,真實的歷史中,忠奸斗爭往往是政治斗爭的遮羞布,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一些被清洗的所謂奸臣有可能是忠臣。歷史的吊詭之處在于,有的“奸臣”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會變成“忠臣”。比如,隋煬帝時期的“奸臣”投降“起義”之后,變成了唐太宗手下的“忠臣”。奸臣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皇權至上,皇權至上則昏君層出不窮,昏君層出不窮,則奸臣絡繹不絕。只有廢除獨裁的體制,建立法制的國家,才能讓壞人不敢為惡,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當然,這并非是古人所能做到的了。
我們作為現代社會的公民,要多一些法治意識,少一些忠奸斗爭的思維和對權力的崇拜。我們要充分意識到,空喊口號的道德高調只能誤國,重視“把權力關進籠子”的制度建設才能興邦。廣大黨員干部只有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遵紀守法,有權不可任性,我們黨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真心實意的擁護。